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范文

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加大,大量研究认为由于细分行业的增长潜力和出口贡献能力不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综合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较之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更能够显著衡量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程度。细分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开展,并且多数研究得到了一致性较高的结论。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和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对出口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指数指标,考察了大量研究成果的结论,探究其是否存在“先验性”问题,并提炼出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可开展研究的新要素,发掘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先验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然而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指导理论与传统商品贸易的适用性理论产生了分歧。两派经济学家对于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产生迥异的观点,根据赫尔曼(Herman)、郝斯特(VanHolst)、山普森(G.Sampaon)、穆勒(HenricSchaumburg-Muller)等经济学家的观点,传统商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并不适用;而麦尔文(JamesR.Melvin)在1989年发表的《生产服务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中运用H-O理论模型成功说明了要素贸易也能够达到商品贸易相同的结果,并推导出服务贸易必然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但是要素贸易一般指提供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的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概念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具有整体的适用性(闫奕荣,2004)。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重心从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转变成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而竞争力范畴又包含了一系列成分指标,采用较多的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康承东,2001;王绍媛,2005;Balassa,1965),大量研究表明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且对国家GDP贡献较大的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由此可见,服务业细分行业在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时存在着异质性。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但以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来看,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大多从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来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张如庆,2007)。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多个可供观察的因素,主要文献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综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大多文献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而鲜有中观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整体视角,分析构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化情况,总结出口竞争力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掘出可能存在的、可供今后研究和拓展的创新点。本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内的理论文献进行整理,为我国的研究提供阶段性的参考,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新的影响因素可能产生,而原先的因素影响程度可能下降;二是帮助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余部分将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将回顾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理影响各个细分行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找出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并总结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现状,提出可能存在创新性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将集中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宏观层面的多个公共影响因子,探索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测量细分行业和服务贸易总体出口竞争力的准确性;最后将进行总结性的评述和建议的提出。

二、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发展概述

陈虹(2010)认为对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服务部门的研究,如金融、通信和旅游等。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成长潜力带来的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作证,主要集中于国外学者对欧美国家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保险业(Philip,Wen,1998;Mattoo,Rathindran,Subramanian,2001;Hichens,2004;Wilmott1999)。此后,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细分行业大致从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开始,过渡到文化服务等。其中,朱盛萍等(2012)和黄满盈等(2010)均使用了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衡量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且中国的TC指数为负,较之国际水平较弱。且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要素分析,主要集中于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层面。而郑展鹏(2009)则引入了Michaely指数结合TC共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并得出了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很不平稳的结论。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多数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波特竞争优势模型进行分析,且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则在一段时期内趋于差异化,国外学者对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中以目的地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和游客对目的地国家满意程度和忠诚度构成供给因素(Gonzalez,Falcon,2003;Zhang,Jensen,2007);以动态演化视角的旅游国家不同阶段发展比较优势因素进行考虑的完善化的需求模型(Enright,Newton,2004;Ritchie,Crouch,2003)。熊元斌等(2013)以要素禀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周经等(2008)则以宏观的层面提出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存在着影响作用,并在做数据统计时处理了外汇带来的收入影响。同样的,大量文献都基于贸易竞争理论中的几项常用指标,如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徐文海、曹亮,2012;叶莉,2012)。其中,张百珍(2012)在运用指标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还与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旅游强国进行指标的数据对比,从而得到了与国内研究大体相同的结论,即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处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输出国的中等之列,但较之于发展中旅游强国仍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仍处在以一般性方法研究的情况下,针对出口竞争力各要素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足。

文化服务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需要明确界定的服务贸易行为,其同时具备了商品贸易的属性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属性(张骞,2011)。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促进和相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其研究中需要明确划分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Grasstek,2005),并在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时将统计数据中的文化产品相关因素剔除后,结果更为准确(罗立彬,2013)。且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指数两项主要指标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度量(王菲菲、赵书华,2012;刘蓉,2014),且结果颇为一致,中国较之于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输出强国处于较弱势的文化服务贸易地位。在研究的数据选用上,多篇文献都趋于同质化,且采用了不同年限间的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因此结果趋于一致性就十分显著。

综上,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分析存在着普遍一致性化的倾向,其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方面,多数研究对不同服务行业选取的指标都集中在出口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等;且样本数据仅在选取年限上存在差异,数据本身高度一致,这一统一化现象使得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体雷同,不能很好地从各个方面说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差异。这一缺失,或许能够成为今后研究克服的主要症结所在,郑吉昌等(2004)通过对服务业行业发展本身及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以上两个因素都对服务贸易的要素存在影响,而细分行业的本质是异质化的,则不论行业发展水平或行业政策环境及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和规模都迥异,因此可以考虑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或中观的行业水平来考察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研究也表明了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实现推进,而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三、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整理我国国内多数文献研究细分行业服务贸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基于要素分解视角的波特竞争优势模型各要素指标分析;另一类是可视化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采用普遍的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以及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等指标,构造独立或综合的评估体系,对竞争力构成和因素影响进行测量。针对第一类的理论型指标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理论分析和模型应用分析。直接理论分析通过分解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相关要素(即可能涉及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和服务业开放度等),研究对细分行业服务业是否存在竞争力促进作用。如周经等(2008)采用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三大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组织数量(即旅行社数量)和旅游交通(即航班路线数等)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显著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状况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不显著;再如蔡茂森等(2005)认为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模型应用分析则主要包含了使用波特“钻石模型”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多个维度的因素分析,如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三方面的竞争力分析;以及庄惠明等(2009)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主要构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9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针对第二类的可视型指标分析,普遍形成了两种体系,即独立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独立的评价体系并非特指采用特定的一项指标进行衡量,而是采用RCA、TC、CA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同衡量或确切地某一指标进行横向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张百珍,2012),形成一张可视化的表格或数据结果;而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针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不同情况将涉及不同的要素,以郑吉昌等(2004)所采用的研究为例,其着重发掘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得出了对服务贸易所在贸易部门的政策性建议,且对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列举分析,综合各个要素的影响成分对波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构造了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具体而言,针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一般适应上文所总结的两类主要研究方法,仅有少数研究在两类方法之外引入了不同的考察指数对竞争力进行衡量,并有少量研究也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主要可观要素进行分解后探究其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关系(郑展鹏,2010;周经、吕计跃,2008)。因此综上所述,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构成影响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多项单一指标及波特“钻石模型”中主要考察的六项维度,还有经过国内学者进行修正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而非共性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含在各个特定行业的宏观各要素中,如旅游服务行业涉及的旅游产业数量和交通便利因素;文化服务行业涉及的特定行业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可以进行修正后纳入至“钻石模型”的特定要素中,但某些独立性较强的要素不仅在衡量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常被忽略,则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针对大量国内研究的成果,笔者将归纳和整理主要研究产生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来探索普遍采用近似研究方法和同一数据来源取得的研究结论是否在结论上保持较高的相似度,且使得研究成果具备了一定“先验性”的性质。

根据对2004年后的文献整理结果可以发现,针对服务贸易整体进行的分析存在着趋同性的指标选取和数据选取,数据大多来源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WTO国际贸易数据,且得到的定性结论也基本相同(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较之全球贸易强国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多项研究均使用了TC指数进行衡量,且结果趋于高度一致,均小于0.08,且一定年份的指数值小于0,显示出结果上的趋同。同时,对比分析细分服务行业的各项指标,普遍采用的指标仍然是TC和RCA指数,且各行业内的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别仅仅体现在了数据样本的年限差异和数据库不同上,且造成的误差并非很大。除了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少数研究中出现了TC指数的背离,分析三篇主要文献的研究方法后发现,其应用TC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笔者推测由于在数据录入或处理时存在偏差,导致了对某段特殊年限的TC指数产生误差。通过对其他细分行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对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衡量在研究方法上突破性不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新的变量来考察特定指标,较好地实践有刘蓉(2014)采用的CSI综合指标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确定各要素在构成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时所占权重,且通过结论更好地提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体对比分析,发现指数指标测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幅度,并且虽然其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但还未形成明显的“先验性”结论,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中。因此,今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要素分解研究方法,更明确、细分地针对某一要素提出关键性检验假设并进行验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自对中国服务贸易研究从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衡量之后,对于细分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在同步演进。现有的服务贸易领域对于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为波特“钻石模型”的各要素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以及对TC指数、RCA指数及CA指数等的对比分析;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加进推进“十二五”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使得服务贸易相关支持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产业内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前沿的研究和理论的演进,可以通过对行业内发展情况的具体实践分析,发掘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新因素和重要因素,验证其对于服务贸易出口作用的显著性,完善理论研究的框架。经过丰富的经验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证实了中国目前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加速,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贸易强国,其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落后于其他各国的情况,但根据各项数据表明,提高相关要素的发展水平,并建立有利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体制和制度,都能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促进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内目前的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具有趋同性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徐文海、曹亮,2012),在根本上,所得的结论存在着一致性,使得论文形成的政策性建议和分析缺乏创新性。并且文献研究多数采用国际统计数据,其中包含了外汇汇率等(吴飞霞,2015)可变影响因素,其分解和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而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发展动态的视角,以实践产生的细分行业的统计来进行衡量,而避免整体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剔除与细分行业无关的影响变量。现有研究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和竞争力构成指标来进行研究,这是提高后续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尝试,应注重丰富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此视角来分析中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发展演进,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重要话题。这些尝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成果,还可以为其他行业深入研究新发展时期不同行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提供借鉴,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要研究积累。

参考文献:

1.闫奕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4(10)

2.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

3.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4.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

5.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6.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3)

7.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8.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20)

9.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10.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11.夏杰长,姚战琪,齐飞.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

12.吴飞霞.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

13.朱盛萍,杜建华,付小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12(9)

14.罗立彬,孙俊新.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与趋势[J].财贸经济,2013(2)

15.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16.刘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4(36)

17.庄惠明,包婷.基于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

作者:吴怡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