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服务贸易国际化水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很快。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根据当时的统计只有43.5亿美元,而2004年上升到16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6%。从1982年到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由居世界第34位上升到第7位。但从总量上看,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约3%,按人均计算就更低了。而且,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呈逆差状态,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108亿美元,2005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也出现约41亿美元的逆差。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整体还很低。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层次较低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和许可、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将近一半。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已占全球服务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就占了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近30%。我国新兴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比重偏低。2004年金融、保险、通讯和计算机信息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17%,4.83%,0.68%,2.15%,合计为7.83%;而2002年美国这四项合计所占比重达54.77%。另一方面,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和运输行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贸易上,二者合计平均要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旅游贸易从1998年到2004年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在30%以上。运输业伴随着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2004年达到27.21%。
2、部门竞争力差异较大,整体竞争力不强
通常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之比。我国的旅游业、电信业和建筑业的TC指数在绝大多数年份为正数,表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我国运输服务业TC指数一直都小于零,但呈上升趋势。保险、金融和计算机信息等新兴服务行业的TC指数大多数年份为负数,这反映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处于竞争劣势,需要重点发展。尽管我国的服务业中有部分行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
3、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中心地区高度集聚的特性。现代城市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是资源要素空间聚集及其集中配置的重要节点。各种资源要素(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通过这一节点进行流动及得到配置,呈现大规模的经济流量。在此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这一节点组织资源要素流动,承担大规模流量的重要产业基础。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很低,虽然有现代化的大都市和一些中小城市,然而更多的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更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缓。东部以上海为例,2004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9%;西部以重庆为例,2004年重庆市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39.5%。
二、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1、对现代服务业的理念认识不够
根据格鲁伯的划分标准,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服务。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出现交易成本的概念,而服务业为交易活动提供基础设施或直接处理交易,因此其对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制造业或者叫先进制造业的本身就也包含着很多服务,甚至现代制造业供应商在分类上就叫做服务业。人们通常忽视了服务业在工业中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仍然不如人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落后。在现代商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中,价值链的四分之三在流通,四分之一在制造,制造部分再提高盈利率已经非常困难了,盈利主要是从四分之三的流通来。但这种理念没有广为接受。
2、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1999年以后,虽然我国服务业建立的基本门类越来越多,市场空间日渐充实;但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和向市场化转轨,形势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前期发展积累的矛盾日渐显露,扩张和垄断并存导致服务业质量偏低,恶性竞争不断。从结构上看,在WTO提出的143个服务门类中,日前我国只有40多种,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现代新兴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等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不显著。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随着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结构升级从单纯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优化。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9年到2004年一直在33.6%-34.7%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很低,比如,2002年,墨西哥、韩国、印度、泰国分别为69%、55%、51%和48%。
3、服务业开放程度低
入世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在我国服务业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分别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5.69%、23.83%、23.21%和24.87%。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我国还处在6%-7%左右。
4、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
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较与物打交道的狭义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更高。尽管我国很多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体制性的困境仍严重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在我国,很多服务业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由于这些部门垄断难以打破,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还比较低下。
三、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分析
1、宏观上政府应该进行一定的引导、扶持
(1)重视教育和人才。与农业和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我国应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2)鼓励竞争和创新。竞争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则。多数服务必须在与顾客的交互作用中产出。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的程度越高,标准化生产这种服务的可能性越小,当一种服务主要表现为顾客接触体验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服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互动技巧向境外转移将面临文化适应性的严峻挑战。服务业的这种特性需要更多、更高要求的竞争。
(3)采取较灵活的发展政策。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在世贸组织有关框架内制定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
(4)在开放的过程中谋求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服务贸易跨跃式发展。优先选择开放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出口行业的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带动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吸收外资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方面、工业制造业方面。今后,服务业吸收外资将是我国同外国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5)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国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服务贸易市场;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双边与多边合作,积极参加WTO安排下的服务贸易的会议和多边或双边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利益,为服务贸易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开辟新的市场。
2、微观上服务企业要采用正确的国际化策略
(1)渠道致胜策略。从理论上讲,服务国际化的渠道与有形产品没有多大分别。但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受服务特性的制约,出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很小,契约进入方式主要对服务产品具有标准化特点的企业适用,所以,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方式,其中又以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对于资本密集度较低、服务生产与消费互动性较强的服务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多数会选择独资经营。相对跨国投资其他产业而言,发展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压力要小。
(2)质量致胜策略。尽管发展跨国服务业对资金的要求相对要低,但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因素”的需要会更多,要求也更高。只有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提升服务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大企业在全世界的扩展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3)文化致胜策略。文化不仅多样性而且无处不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对商业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对企业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是任何企业发展跨国业务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服务企业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文化的冲突会更多、更明显。对发展跨国服务贸易的企业来说,要尊重东道国所在地的文化,实行员工本地化,具体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