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措施范文

高校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措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伴随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承认我国存在弱势群体的客观现实,并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界定市场经济转型、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教育制度转变等多重原因致使在大学校园中也逐渐分化出了一个特殊人群———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必要经济保障的高校贫困学生。因此,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在我国主要就是指当前的高校贫困生。据有关报道,截至2003年底,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5%~35%①。他们在大学校园的生存状况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生活质量、发展机遇、心理承受能力、权利享有及维护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地位使这些大学生陷入内心自卑孤僻以及对社会充满敌视的状态,极易发生危害和谐校园建设的事件。

旧有资助体系的弊端庞大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不但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也给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还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和挑战。2007年5月国务院专门就此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的主要目标。并且政府还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为主,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为辅的多种形式资助体系。自政策实施以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也出现了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实践操作环节的问题———贫困生认定。学校认定的依据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前一张表由生源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后一张表由学生本人填写。实际上,不少地方出具的证明水分很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不好辨别真伪,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一进行确认。资助政策实施后引发的微观领域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心理贫困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的负性变化②。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显示: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心理、精神也非常脆弱、敏感,很多贫困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现象。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资助工作中,为了保证公正公开性,通常会将评审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全体同学监督,这样的做法又深深刺伤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层面,使他们在经济、心理上得到双资助,物质、心理上双脱贫。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成功转化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弱势群体自身、高校和全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给这些特殊群体以必要的引导和救助,使其成功转化。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实现自我转化。对于怎样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现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一直存在一个偏差:常常只是一味地从外在因素中寻求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由此,笔者认为要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试图完善政府救助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以使贫困大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也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对于受助者,社会工作有解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项功能。③传统的资助体系侧重于解难、解困,而忽视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样的功能。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因此,我们也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经济相对弱势的地位是暂时的,通过自身的力量,增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个人与社会协调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弱势地位的转化。经济弱势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是问题解决的内因,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高校救助体系。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直接环境和主要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减缓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高校的重要责任。第一,建设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专业辅导员队伍。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都是一些教学人员或行政人员兼职,专业知识并不充分。对经济相对弱势的大学生的关怀救助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暂时困难的问题,更是一个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和人格重塑的过程,其难度和重要性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拟。经济相对弱势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脆弱、更敏感,自我封闭性比较强,很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形成危害性事件。其实,目前高校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现实层面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境:高校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学生相对亲近的人,但是这些人缺少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处理技巧,以致工作的成效不明显,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具备一些相关知识背景和处理技巧,但是,经济弱势大学生又不愿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不主动寻找心理咨询机构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所以,具有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很好地解决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这种困境的有效方法。第二,完善旧有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根据旧有高校资助体系中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建立贫困生档案制度,体现出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经济来源情况以及是否领取低保等情况;其次,在高校里成立贫困生认定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认定程序和制度,由学生生源所在地地方政府给予学生贫困认定证明并附带相关责任书,要让当地政府真正地负起责任;最后,高校对学生的贫困认定必须是每年一次,对家庭情况有变动的学生要在资助上给予相应的变化,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鼓励大学生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贫困学生认定时的尴尬状态,又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高校可加强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放力度。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实施帮扶。高等教育关系到全社会,解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为解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尽责。加速发展社会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逐渐加大,社会中出现了很多弱势群体,如: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以及下岗工人等等。经济弱势群体的子女同样面临着上大学的高额学费问题,由此,形成了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所以,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衍生物。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还是要加快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逐渐减小两极分化,共同走向富裕。

引入社会对高校办学力量的援助。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社会对高校的援助早已成为高校办学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对学校或是对学生的援助,最终受益的都是学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中有很多以企业、团体、名人命名的各种奖励基金,这些援助确实解决了一些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这些援助还仅限于物质方面,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扩大,发展到为经济弱势大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援助等,使更多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能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