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研究范文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进步与科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导,已然成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题中之义。在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大环境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势在必行,亦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绿色发展;美好生活

人,是一个特殊且复杂的生物物种。人生在世,除了像其他物种一样有基本生存的自然需求外,还以类的形式展开,并在社会交往中构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特殊性。人类所形成的在世方式独树一帜,因为它不仅停留于对类的一个物种保存,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且有意识地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改造外部环境以更好的适应自身的发展。当人类正在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疯狂掠夺大自然时,殊不知,自然正悄然反抗着,它让人类生存有机体里的每个细胞渐渐被侵蚀,人类生存环境陷入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界定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同时马恩格斯着手创造物质财富、共同协作、社会相处、所有制变革等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阐释。对马恩格斯来说,人类进步史是劳动、分工、社会往来、所有制、科学手段的变化史。马恩格斯人的科学发展的主旨、方向在于完成人的进步,但人的发展受生态、环境、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离不开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利用,若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实现人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友善利用和永续循环。“自然界,就它本身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绿色发展在学理上和目的归属上具有极大的契合点。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基本直观的体现在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当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诉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一定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3]

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是人“社会化”的关键内容之一,主张个人社会化性质、标准和对象。随着经济水平质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日益精进,对世界的改造速度也不断加快,进而,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改善,物质需求也日益高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变得纷繁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诚然,我们享受到科技高度发达所带来的各种“福利”,但不可否认,在这种繁花似锦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实遭受着“侵蚀”,要警惕随困境而来的危机和焦躁不安。

(一)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生活方式涵盖的方面比较普遍,主要指人们日常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换言之,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所有民族、社会团体相互交往、生活需求、物质财富消耗的一种模式。人类在农耕文明时期,呈现一种“黄色”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形象的说,农业发展走一条‘黄色道路’,而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常识、习俗、经验和天然情感等构成的自然主义、经验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模式”。[4]这一历史时期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的生活奠基于前期的经验和常识,亦即“靠天吃饭”,保护这片养活自身、孕育子孙的土地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尽管各式各样的生产活动不免会对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能忽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破坏实则存在最基本的底线,底线意味着对生存环境的维护与保持。与此同时,基于经济水平低下、技术水平的局限,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然”的和谐。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第一次“颜色转变”呈现为“灰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利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极大的丰富,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巨大革新。“就像马克思阐述的,资产阶级如同巫师,变出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消费品,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并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飞跃。”[5]人们不再停留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力主高消费,食品种类的多样化让人瞠目结舌,橱窗中琳琅满目的、形形色色的衣物让人眼花缭乱,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大厦让人为之震撼,发达的交通网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请人们在欣喜之余回头望望自己的生存环境,糟糕透顶,一塌糊涂,“灰色”便是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最好写照和最真实的印记。我们不禁反思:人与自然真的和谐吗?

(二)生活方式的困境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关系貌合神离,人向大自然的索取速度已然远远超出自然循环更新的力度,在不断超额掠夺大自然的基础上,人们自身的生存样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创新。各种消费品的更新速度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一些产品的出现几乎是“稍纵即逝”,也许部分人根本还没来得及体验某些产品,抑或还在对很多东西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的观望时,铺天盖地、五彩纷呈的所谓新兴产品早已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致使许多迟钝之人惊慌失措。弗洛姆曾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变成一台仅用作消费的机器,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消费者”,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和使用很多东西,仅此而已。人异化成商品的奴隶,最终,人真正成了“单向度的人”[6]。潘多拉的盒子已打开,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消费和享受背后,已经隐隐地长出丑陋的“毒瘤”,充满阳光的生活方式也渐渐蒙上了一层细细的黑纱。天空已不再蔚蓝,青山绿水已经破烂不堪,大自然已发出深深的怒吼来反抗这一切,期望可以警醒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修复因人与自然之间对立所造成的巨大“鸿沟”呢?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下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好选择。

三、绿色生活,美丽共享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基础之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发展理念不仅停留于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环境恶化背后的社会原因,从根基处着手,展现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那么,在绿色发展的视域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如何去革新呢?

(一)树立绿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生活方式,需要理念先行,要想形成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是题中之义。一方面,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融入行为规范中,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兼顾。现今,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恶化,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有谚语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会长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加强宣传力度,推广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知识,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生存环境处在怎样的状态中,更全面地关注整个人类在保护美好家园的行动中有多少人在努力,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只有在观念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方式异化的现象,从本质上去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理念的指导,没有提高思想认识,没有理清绿色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便只是停留于表面,随便“喊口号”,走走形式,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绿色文明的建设更是言而无序。党的指出要提速生态文明系统变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它首先需要全国人民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要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同社会的“五个文明”紧密联系,从而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为人民不断增长物质生活提供大量优质低碳产品,并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

(二)主张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财富上的需求得以满足,财富的自由支配空间也日益扩大,传统消费方式的命运也被改写,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桎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人追求的高档、名牌等标志性的奢侈消费和物质主义,人们的消费观在这种举世嚣嚣的世风牵引下开始变化、扭曲。但近些年来,也有一部分人深刻认识到大量污染、过分欲望和贪心,使他们的“幸福”生活变了味道,地球家园的温馨和谐也渐渐隐退。同时,也意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再那样遥不可及、无关乎己,而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涵盖于每件小事中。比如,垃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类、餐桌上的“光盘行动”、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低碳生活,逐渐转变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城市,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当然,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有形”抓手。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实行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别出心裁普及一些坏境保护的知识,让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同时,健全制度体系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性保障,通过法治手段和制度建设更加严格、公平地规范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着眼绿色文明,共享美丽家园文明,常常体现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绿色文明能永续满足人们探索幸福生活新型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一种文明形态;展现时代精神与文化气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式发展。党的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文化、治理、民生、生态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发展提升,要提倡“三农”积极发展,按照报告提出的20字乡村振兴总要求,让“三农”成为有奔头、有吸引力、丰衣足食的新型美丽家园。其中生态安居是重点。乡村最宝贵的产业是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一定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加快促进乡村天然资源升值,完成百姓充裕、生态丰满的统一。绿色发展不只是在理念上的更新,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变革。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绿色观念意识的提高和日常生活中积极的绿色行动,凝聚社会的绿色文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重构普适性的绿色道德价值观,着眼于形成一种社会绿色文明。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绿色点缀着人们的美好生活,坚持绿色发展就是以人为本,让人类享受绿色福利和生态文明,重建绿色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享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

[4]马兰云.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活方式变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方世南.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科学建构[J].学术研究,2003,(07).

[6]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1).

作者:张竞水 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