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

1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现状

1.1内涵伴随着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对其概念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在布拉维尔和雷恩的相关研究中,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农场旅游,而是指在乡村里所进行的包括农场农庄、自然风光、户外探险、体育运动、康体疗养、教育培养、艺术熏陶、遗产欣赏等诸多方面的多层次、多对象的旅游活动[12]。1996年,佩德福特进一步扩展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将诸如风土人情、家族传统、价值信仰以及人类共同遗产等一系列源自乡村的鲜活历史也囊括其中[13]。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农业生产、民俗风情、乡土生活及整体的乡村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将广大城市居民纳为服务对象,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

1.2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地域内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领域,尽管中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后起者,但中国政府出于促进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摆脱农村贫困的迫切需要,其发展热情和推进速度堪称后来居上。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指出[14]: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建立了20000多处旅游景区,其一半以上均位于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在全国31个省与自治区中,共计有359处国家旅游局认定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涵盖众多农业业态。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共接待游客3亿人次,合计创造旅游收入高达400亿元人民币。每年“五一”(2008年前)、“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列为出行方案,其市场规模高达6000万人次。《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自1998年以来,中国国家旅游局相继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8年)、“生态环境游”(1999年)、“百姓生活游”(2004年)等一系列旨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主题年活动,这类活动既体现了经济激励和政策扶持,又便于开展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农业多元化经营。上述数字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农业人口而言,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社会,而中国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成败,可以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向是中国各届政府首当其冲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而乡村旅游恰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完善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民生计替代以及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作用突出。不难理解,无论从政府、农民还是旅游者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都不失为一个上佳之选,因此其蓬勃的发展态势也可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了。

2低碳理念与乡村旅游融通并存的理论依据

2.1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认可和贯彻实施恰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旅游业虽曾一度被视为“无烟工业”,然而随着其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旅游业也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利用产生负面效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郭乃文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通过对出入澎湖岛的旅游者进行长期跟踪调研,从资源损耗及环境污染方面,对于旅游者给目的地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出了量化分析。从上表不难看出,若从低碳理念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业,其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改善空间颇为巨大。同样,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在项目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产品设计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高碳化”倾向。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层面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贯彻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绿色”本质,努力坚持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

2.2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具备固有的构建优势

2.2.1区位环境优势乡村旅游的开发本意在于让广大旅游者远离喧嚣嘈杂的城市环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感受别具一格的乡野意趣。其主要吸引力体现在清新怡人、不加雕饰的自然风光以及简单质朴、恬淡安逸的乡间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乡村旅游景区多处农村或城郊,往往空气质量很高,而且由于远离城市工业带,鲜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未遭人为破坏,多以自然原貌呈现。显然,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绿色的自然环境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无出其右的环境优势。

2.2.2产品开发优势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都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见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水上漂流、鱼塘垂钓、中药疗养、民俗表演、水果采摘、美食品尝等。显而易见,围绕在这些项目背后的产品载体,其本身就是不失为低碳的化身,而且其开发过程中在资源投入、温室气体排放、土地替代使用、生态环境负荷以及碳汇机制推行等低碳经济指标方面,相较于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更具优势。

2.2.3节能降耗优势乡村旅游由于其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在旅游活动的具体环节上具备天然的节能降耗优势。传统的以乡间小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处处能见到别具匠心的低碳理念。天井的设计极好地提升了房屋的自然采光性能,屋顶与墙体的用料造就了冬暖夏凉的温控效应,就地取材的建筑原料最大程度节约了额外的资源浪费。在能源利用方面,部分乡村景区充分利用其专有的沼气资源进行小范围的发电及供能,有效减少了对煤炭等高碳排量能源的依赖。乡村果蔬、畜产、水产等美食在生产、采摘、捕捞以及加工等过程中的能耗也比在城市中的进行要小得多。此外,由于乡村景区的参与性特征和道路条件所限,大型景区一般配备电动游览车,小型景区则只需徒步漫游或以畜力车、竹筏等代步,极少使用城市旅游中常见的大型交通工具,其交通方面的能耗自然少得多。

3乡村旅游低碳化的推进构想

3.1政府主导,顶层规划低碳化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向具有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特征。在低碳经济理念渐成主流的今天,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完善其主导作用,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层面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3.1.1政策层面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共同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同时以渐进的方式积极完善和推进“碳税制度”,并将其税收收入用于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实现“排放、税收、科研”三者的良性循环。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贯彻节能减排,如推进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和运行,实施碳补偿机制、绿色信贷、税务减免、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多样化的激励政策,促进广大企业自觉参与节能减排,确保其长效机制。

3.1.2法律法规层面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低碳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促进低碳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针对于旅游景点、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的低碳标准,并强化乡村旅游相关行业的低碳评价考核体制。在执法领域,政府既要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同时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养奸,一视同仁,一惩到底。

3.1.3资金层面国家除了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总体投入力度外,尤其需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如水利、排污设施等进行重点倾斜。此外,政府还须努力将乡村旅游纳入低碳金融市场,从而充分利用其本身得天独厚的低碳优势进行超额碳排放金融交易,拓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3.1.4技术层面必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业的低碳技术应用率,进一步改善其资源依赖强、科技含量低的固有面貌,坚持乡村旅游业的集约式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发展晚、水平低,在当前阶段,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开展国际———特别是与美国、欧盟———合作,通过气候谈判等一系列国际对话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团体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共享和经验交流。此外,政府在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和实施节能惠民工程时,应贯彻应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乡村的资源禀赋,相应地推广太阳能、水能、沼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避免因盲目因跟风而产生的“以节能之名,行浪费之实”的不良现象。

3.2企业参与,产品设计低碳化如前所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业并非零污染,相反,其中某些环节还可能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严重污染,给当地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因此,开发低碳化乡村旅游,企业责无旁贷,必须坚持树立低碳价值理念,将产品设计低碳化作为重要的经营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3.2.1旅行社层面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产业学的观点来看,旅行社应该承担低碳旅游宣讲者的角色,积极宣扬低碳旅游思想,着力研发低碳旅游产品和路线,以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的需要。举例而言,旅行社可以适当设计徒步和单车旅行路线,引领旅游者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进而降低碳排放,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旅游酒店层面首先,旅游酒店应该建立、实施和推广一套包括节能、减少原材料消耗、环保、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等内容在内的绿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低碳管理的水平,例如,在餐饮方面,乡村酒店应尽可能就地取材,本色加工,既让广大游客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也能将餐饮制作能耗大大降低,在用餐中杜绝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形式上应以自助餐为主。其次,我国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28%[15],因此乡村旅游酒店建筑需要在设施建造、供暖、空调、采光、水电供应等方面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优势。具体而言,建筑材料尽量使用本土纯天然、可循环的材料,装修避免奢华,力求实用。客房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生活基本物品提倡游客自带,床单、被套、窗帘等物品建议使用环保材料。此外可以在客房设计上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独特的环境优势,尽量运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积极开发晚间集体性娱乐活动,以减少照明、电视、空调等高能耗电器的使用。

3.2.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历来是耗能排污的主力军,因此也自然成为乡村旅游低碳化的重点领域。同时,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乡村旅游交通的相关企业通常对降耗减排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也给旅游交通的低碳化奠定了很好的实施基础。在现实中,低碳乡村旅游交通需要我们积极研发清洁的生物燃料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停车场,并且基于耗能和碳排放量的考虑(见表3),应大力倡导使用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其他低碳甚至无碳的交通方式,对私家车需根据发动机排量和乘客数量征收相应碳税,以便显著降低温室气体、一氧化碳和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入所谓“碳补偿”机制,即旅游者可以用其交通里程积分换取树苗(或者其他可吸收碳排放的物品),以补偿由于自己出行所造成的碳排放。

3.3循环高效,景区开发低碳化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景区是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区域。为此,旅游景区必须从景点规划伊始以至其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开发规划、旅游吸引物、设施配置等方面始终谨记并贯彻低碳理念,全面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3.3.1开发规划旅游景区在项目选址、基础建设、设施配套、吸引物营造等一系列开发规划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则,始终坚持“减排放、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努力构建以乡村沼气资源为核心的“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模式(见图1),最终实现农村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

3.3.2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吸引物的营造必须以土韵乡趣为标准,避免过度商业化,杜绝城市化倾向,坚持低碳化原则。具体而言,在自然吸引物方面,各地乡村景区可充分开发其固有的高碳汇旅游资源,像“竹林氧吧”、“平湖垂钓”、“花海漫步”、“精舍品茗”等均为上佳范例。同时,应积极挖掘人文类,如民俗表演、传统工艺、节庆仪式、生产再现等低碳排放旅游资源,从而在吸引物层面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3.3.3设施配置低碳化的乡村旅游要求我们无论是对于基础设施还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应最大程度使用低碳化材料或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低碳化改良。积极完善或改造景区内的污水处理装置,广泛修建生态厕所和生态垃圾桶,严格执行垃圾运输和处理环节的分类制度,坚持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提倡广大游客参与碳中和、碳捕获活动,以尽可能减轻环境负荷,维持生态平衡。

3.4同心协力,将社区构建低碳化社区通常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所谓低碳社区则是指在社区中一方面将各种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尽可能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吸收已经产生的碳排放,从源头和过程双管齐下,最终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社区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乡村低碳社区对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必须要指出的是,低碳乡村社区的构建是一项周期长、涵盖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产生碳排放的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等各个乡村旅游环节加以严格控制。显然,这既非个别部门能够独立完成,也绝难短时间即见成效,而需要乡村旅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如各级政府、当地居民、社会组织等理念一致,广泛参与,通力合作方可完成。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的低碳社区建设,而有关乡村旅游地区的低碳社区建设则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建议拟以“低碳社区构建核心能力”的角度,从文化能力、组织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个人能力四个方面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低碳社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低碳社区构建的总体思路。首先要以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来营造或改善当地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从事低碳生产或服务的各种组织的示范作用,让广大社区居民切身体会到低碳生活的种种益处,并在相关企业和专家的指导和亲身实践下,逐步加深对低碳理念的理解,树立低碳化的核心价值观,掌握低碳技术的运用,激发低碳社区建设的热情,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综上,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乡村旅游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新模式,必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示范效应。我们应该将当前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切入点,结合乡村旅游在低碳化方面的固有优势,从顶层规划、产品设计、景区开发和社区构建等方面切实贯彻低碳思想、积极完善低碳机制、充分运用低碳技术、有效利用多种手段,多元推进,多方协作,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碳汇能力,从而打造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片崭新天地。

作者:李剑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