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低碳经济发展方案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根据kaya等式原理,人口、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是影响一个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以下从城镇化率、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等方面对安徽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
表1中相关数据已经表明安徽省碳排放量与人口数量变化方向一致,说明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较多的人口必然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提升,如电力、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需求,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根据1995~2010年的经验数据,人口数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数量将增加22个百分点;在人口年龄结构中,15~65岁的人群比重有所上升,2010年比重达到72%,正常情况下中青年比例的提升将导致能源消费量的提升以及碳排放的增长,但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并未发现显著正相关。故尝试从城市化进程即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来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碳排放总量也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其中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2.96倍。
(二)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碳排放量随着能源消费增多而不断加,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8]分析安徽省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显著正相关(图2)。安徽省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相对贫乏(图3)。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安徽省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为83.7亿吨,位居全国第7位,华东地区第1位;石油基础储量为180.9亿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513.5亿吨;安徽省天然气资源极度匮乏,远远无法满足区域工业发展需求。受能源禀赋制约,目前安徽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90%以上。相对于石油与天然气,煤的碳密集程度很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因此,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图4的数据变化趋势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1995~2010年随着安徽省GDP的快速增长,碳排放量呈现出与之相一致的增长形势。分析计算安徽省1995~2010年的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二者之间关系发现,安徽省碳排放系数在1995~2002年间始终小于1,但呈逐年递增趋势,2003年碳排放系数大于1,即碳排放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随后这一数值开始下降但2010年碳排放系数再次达到0.96,即安徽省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将上升0.96个百分点。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发展,高耗能行业减排压力较大
安徽省当前正处于由新兴工业省向工业强省过渡阶段,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安徽省的原材料生产正在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三大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也随之上升,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2011年上半年,安徽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92.1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0%,居全国第9位,中部地区第3位;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达66.6%,比2010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86.5%;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了15.3%。[9]
(二)出口结构调整缓慢,受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影响较大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世界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各国出口产品开始更多地迎合“绿色贸易”的发展潮流;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低碳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取得一定技术领先之后开始倾向于使用“碳关税”来进一步获得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降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发展空间。[10]与国内一些发达省市相比,安徽省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分工体系中均处于中低端位置,出口产品单一化、重化工化,附加值和竞争力都比较低。柳红波、朱飞认为,200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出口工业产值为34096482万元,但是消耗的煤炭却达到89651622.5吨标煤,能耗比2.63吨标煤/万元,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超过0.3亿吨。如果国外据此征收碳关税,我省出口工业产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11]
(三)低碳技术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9]提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增大无碳或低碳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总量。安徽省在2010年出台的《低碳技术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安徽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低碳技术整体研发水平不强,建筑节能和能耗监测技术开发亟待加强;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技术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产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缺失;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也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加大对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使用,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之趋向合理化发展,从而加快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徽省近年来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逐步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依托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优势,安徽省逐步开展低碳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目前安徽省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以及核聚变等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研发实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以及环保设备制造技术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12月安徽省科技厅在调研分析我省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产业化前景、低碳关键技术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起草编制了《安徽省低碳产业技术发展规划》;2010年6月份安徽省出台《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0月份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0年1月,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1年8月,中国首个国际标准的低碳功能区-Z区在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项目正式启动,Z区将打造成综合性低碳功能区域,总投资预计400亿元。以下笔者结合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因素,提出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众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市场)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肩负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各级人民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及加大对国家强制淘汰不符合要求高耗能设备和产品的行政执法工作力度来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能源和耗能相关产品质量监督制度,以营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全民低碳消费方式才有可能早日实现。对于社会公众(市场)而言,应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之下,主动参与低碳经济实践,在经济实力尚可的前提下主动消费低碳产品或服务,同时社会公众(市场)还应发挥其监督政府、企业低碳经济实践的主体作用。
(二)构建安徽省低碳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部分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在安徽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八大新兴产业中,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研发与利用水平较高,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目前安徽省在智能电网规划与可靠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配电网自动计数以及分布式储能技术等领域国内领先;电动汽车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也走在全国前列。为了刺激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的长久发展,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如对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企业降低税率以及对节能汽车消费者给予购买补贴等政策优惠,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与技术、人才的引进,形成更为长效稳固的研发优势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消费者市场,鼓励民众去了解、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品的市场化。
二是鼓励重点行业、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安徽省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电力六大块。鼓励重点行业、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按照规模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从而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安徽省需加大对传统行业、高耗能行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支持马钢集团在烧结余热、转炉汽化蒸汽发电技术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加大对海螺集团在利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企业也需要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部分出口企业面对日益萎缩的国际市场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新兴经济体“高碳”产品的进口标准的日益提升,更应该加大对低碳产品研发的力度,减少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差距,转变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旅游资源方面,安徽省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10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近30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2011年在全省服务业大会上安徽省提出以商贸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为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9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以上,占GDP比重提高至40%以上。未来安徽省应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使之成为辐射周边、服务全国、沟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支持合肥建设全国金融综合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芜湖建设皖江金融中心;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把壮大旅游产业与促进皖南、皖西大别山区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皖北振兴结合起来。
(三)构建安徽省低碳经济能源体系
一是加强低碳经济能源研发与市场投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有效减缓安徽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进一步制约,有利于调整安徽省能源结构中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安徽省应强化在某些关键与优势领域的技术研发,抓紧时机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目前安徽省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以及核聚变技术领域存在一定研发优势:合肥工业大学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及装备、高效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建立了光伏并网电站,未来安徽省需进一步推广这种低碳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另外,2011年以来安徽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快速发展,产量超过20万吨,相当于替代12万吨标煤,并初步形成以安徽晔城、安徽鼎梁、合肥天焱等万吨级龙头企业为首的产业链,未来安徽省应将这种产业链模式进一步推广。安徽省未来一定时期内应加大对新能源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发展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企业。
二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能源消费增加的重要原因。安徽省应该认真分析全省中小城市能源结构,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以合理评价其能源结构现状,继而有效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要鼓励和推动城市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政府应制定车辆的燃油税收或者发展公共交通模式,在大中城市内尝试建立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应引导城市居民减少能源消费的增加,居民生活用能趋向气体燃料和电力等优质能源,增加天然气消费。
(四)逐步建立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
碳交易市场的存在是由于不同企业在降低碳排放量的边际成本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碳排放权的交易活动。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安徽省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全省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绿色金融市场是致力于对低碳产品的持续投资,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融资渠道。目前安徽省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尚未真正构建,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未来安徽省需加大碳金融力度,金融部门首先需要建立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谨慎选择投资对象与项目并积极参与被投资者的低碳经济日常运营管理过程,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早日上市获得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资。四、结语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科技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共同支撑。本文综合分析了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继而从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未来安徽省需要加快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江慧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