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转型范文

产业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转型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业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转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产业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转型

我国东部沿海等地区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发展较快,但大部分产业集群企业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居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制造行业的产业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变迁,国际大买主逐渐有把采购的重点向全球进行扩散的趋向,特别是将制造环节转向劳动力更加低廉的新崛起的印度、越南和中南美国家,这一现状给我国生存于价值链中下游环节的传统集群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下,战略转型成为我国集群企业寻求生存出路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提出

目前,企业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关学者研究了影响企业转型的因素。王栋、魏泽龙、沈灏(2011)[1]提出,研究战略变化除了需要分析内部资源,更需要分析企业间网络的作用。针对企业转型的研究,在探讨企业转型绩效和转型能力的问题时往往仅考虑企业自身层面,未从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它所拥有的网络资源、产业集群这一更广泛的层面和情境来考虑,仅关注企业自身层面的因素而忽视它的网络资源通常会使得分析缺乏远见性。目前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都意识到集群网络中核心企业(CoreEnterprises)的作用,认为其在集群网络中的任务和角色是异质独特的,其对集群的发展将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朱嘉红、邬爱其,2004[2];徐元国,2010[3])。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集群核心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及其与集群成员关系重构路径,以此探析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转型对集群资源的影响。集群核心企业转型模式的不同,在集群网络中创造知识传播和带动资源整合协同效应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伙伴企业的协作关系也将产生较大的变动。这里的“关系”既涵盖各企业间的联系,还涉及由企业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的联系(Batonda和Perry,2003)[4]。转型的核心企业如果选择与原有产业集群毫无相干的产品,与集群网络内的资源距离太大,无法创造集群内的协同效应时,将导致集群成员对转型企业知识异质性的吸收能力低下,集群的发展将面临瓶颈,同时企业盲目的转型行动,也将带来集群网络内成员的利益冲突,将对集群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本研究探讨转型过程中核心企业与集群成员的互动关系,探析核心企业转型与成员关系互动重构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一)集群核心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对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分类依据不同的切入点而异。Bibeauh(1988)[5]把转型模式分为五类,包括以竞争环境为主的转型,以经济或商业循环为主的转型,以相关产品有突破性发意义展为主的转型,以管理过程为主的转型和以与政府政策相关联为主的转型;而任家华,王成璋(2005)[6]提出企业转型可由经营的方针面、营销面、财务面、生产面和文化面着手。吴家曦,李华燊(2009)[7]从战略转型的主题与范围出发,将企业战略转型模式分为公司战略层面的转型、业务战略层面的转型、职能范围的转型、战略项目转型和专题战略转型五种模式,并通过对我国制造企业现状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的标准将其分成三大类别: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初具能力的企业和单纯的代工企业,深入探讨了企业战略转型。结合相关研究,本文认为集群核心企业转型的模式可描述为:一种是顺势转型,企业通过向相关多元化方面等经营活动实施转型的行为就是顺势转型。一种是产业跳跃式转型,指的是从一个行业中脱离,转到另一个全新的行业,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属全面重建式转型。这种跳跃性转型需要重新培育企业的核心专长,产业跳跃式转型要比顺势转型复杂的多,困难会更大,任务会更艰巨。日本中小企业诊断协会也把转型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的是这五种类型分别是改变所属产业和产品内容,改变技术,分散市场,改变经营型态和改变事业经营范围。(1)产品转型:产品线结构的大幅调整、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发高附加价值及具差异性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客制化程度,扩展合作开发规模,以增加产品的广度与深度。(2)技术转型:实施信息化及高科技转型等措施。提升产品研发的效率,缩短产品开发过程。积极开发高附加价值及具差异性产品,以提高收益及技术的层次。为实现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到最终的OBM(自有品牌营销)比率提升。(3)市场转型:企业在为分散市场、地区扩充或进入全新市场作调整。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范畴经济,除本土市场外国际化经营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竞争要素之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突破贸易障碍,还需要考虑到海外投资设厂及设立海外据点,因应势在必行的全球化布局及国际接轨,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4)水平/垂直一体化转型:企业在选择外部成长时所采用同业合并、向前整合、向后整合的战略手段,因此在产品供应链上考虑向上整合、向下整合、水平整合或建立联盟机制等策略。该类企业转型的方向,是由原来纯粹的生产代工者角色转向研发设计者及行销者的角色扩张,将劳力密集的代工生产过程转至海外工资低廉的国家生产,保留技术与研发设计等上游生产过程。同时开拓商品流通的全球渠道,以提高国际市场与扩展营销能力。(5)多角化转型: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多角化,或所谓的市场多角化或国际化。多角化经营的先决条件,在主营业务稳定并发展较好时再进行多角化经营转型。如果企业在实践中经营比较糟糕时,想通过多角化来摆脱困境,成功率一般是非常低的。

(二)集群核心企业转型与集群成员关系重构路径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转型企业发展将提出新的资源需求,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始重构,并实现多方位的扩张。JahyunGoo、RajivKishore等(2009)研究认为正式的合同与关系治理是互补存在而非替代关系,他们的研究将关系准则、冲突协调与解决,和相互依赖作为协作关系治理的关键属性。综合以往研究文献,本研究将伙伴关系定义如下:集群企业之间一种跨组织的合作关系,透过这种关系双方参与者能互相信任、彼此承诺,以达到分享风险、利益,并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无法由一家企业独自实现”。本研究依据Lee和Kim(1998);Nelson&Cooprider(1996)等人的相关研究来构建分析思路,将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合作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包括:①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关系的权力-冲突面,包含:吸引、依赖、权力与冲突等;②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关系的沟通-信任面,包含:沟通、共通价值观、信任承诺等;③集群成员伙伴关系的稳定度。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集群核心企业转型与集群成员关系重构路径的概念模型,并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1.集群伙伴关系重构的权力—冲突集群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合作关系重构过程的权力-冲突面,包含:吸引、依赖、权力、冲突等相互的影响关系。(1)伙伴关系重构的吸引过程。集群企业愿意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关键,在于企业之间能由彼此间的互动得到报酬,因此而互相吸引(Blau,1964)。Klepper(1995)提出用来建立、稳固、与维持合作关系的方式中,互相吸引是伙伴关系中来自另一方的直接回馈。Anderson(1988)以“相对于比较水平的实际结果”(OutcomeGivenatComparisonLevel)来衡量制造商与配销商工作合伙关系的结果能否互相吸引,如果双方评估互动后的“相对于比较水平的实际结果”大于过去相关合伙经验的结果,则制造商与配销商愿意继续此工作合伙关系,否则退出此一交换关系。“相对于比较水平的实际结果”是“企业间评估合作关系的结果(报偿减去成本)”,集群企业会以此结果与过去相关合伙经验的结果相比较。由Anderson(1988)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比较水平的实际结果”会增进信任的,即转型企业间若能由其合作关系,获致满意的结果(亦即“实际结果”大于“期望的水平”而产生了吸引力),则其对合作关系间的信任程度会增加。Klepper(1995)亦认为如果合作关系双方的行为结果和之前所期待的一致,那么彼此的信任会增加,合作关系也会增进。因此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双方获得之“相对于比较水平的实际结果”将增进其间的合作信任关系。(2)伙伴关系重构的依赖过程。分析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交换关系必须考虑到“与其它方案的比较水平”。Anderson(1988)的研究认为,“与其它方案的比较水平”代表双方所能接受的最低结果水平,亦即低于此水平就会找其它代替方案,在此一水平,双方仍愿留在此一关系中。

合作双方所获致的实际结果水平与“与其它方案的比较水平”相比较,会决定双方参与者依赖此关系的大小。Emerson(1981)亦认为,当企业对伙伴由互动过程中彼此得到了利益,双方的合作关系会形成互相依赖关系。而企业间彼此的互相依赖增加(亦即此方案比其它方案好很多),则其互动交换的数量及重要性亦会随之增加(Ganesan,1994)。Lee和Kim(1999)的研究指出,互相依赖会增加合作关系的信任与承诺。(3)伙伴关系重构中的权力产生。企业间依赖关系的结果将导致权力的产生。Anderson(1988)认为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结果,就会产生权力或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是指在合作关系中,一方在主要决策上会受到另一方的影响(Nelson和Cooprider,1996)。权力就代表在集群合作关系中,一方能够影响或控制对方的决策、行为或结果的能力程度。Emerson(1981)认为合作交换关系的双方,会以彼此间的相对依赖来决定他们之间的相对权力,“A对B的权力大小,就要视B对A的依赖程度而定”,因此,依赖可以说是权力的前提,集群合作参与者双方的互相依赖会形成他们彼此间权力的结构基础。(4)伙伴关系重构中的冲突问题。组织之间的交换存在不对等之时,权力的分化即会产生,而此时就会存在潜在的冲突,冲突经常存在跨组织的依存关系中。Lee&Kim(1999)在其研究将合作关系中的冲突定义为:合作者双方所采取行动、资源共享、及目标不兼容的程度。Ander-son(1988)研究制造商与配销商的工作关系,亦证实制造商的权力控制,会引起与配销商之间的冲突。在集群网络中,冲突问题将转而影响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合作关系满意度,并将对合作关系的稳定产生影响。2.集群伙伴关系重构的沟通—信任集群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合作关系重构过程的沟通-信任面,包含:沟通、共通价值观、信任与承诺及其间相互的影响。(1)伙伴关系重构中的沟通过程。伙伴企业之间有效沟通,是达成共同合作目标的必要性条件。为了实现集群网络内伙伴企业间的关系交换,沟通与协商的功能应实现充分的发挥。Lee和Kim(1999)把信息分享视为是沟通行为,并定义信息分享为合作企业之间关键及专属信息的互相传达。集群网络伙伴企业之间的沟通应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及时与有意义的重要信息分享。集群企业合作双方由一开始不熟,经过经常、实时、有意义的重要信息分享沟通进而建立彼此间的信任。(2)集群网络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形成。在集群网络内部份成员间,可能无直接的互动,但存在某些其它的机能将影响集群网络企业关系结构,集群网络环境中的本地产业的价值共识与规范,可以作为本地集群网络内互动的媒介。共同价值观为集群伙伴彼此的组织文化、行为、目标、及政策的相似程度。共同价值观会同时影响集群网络成员间的信任与承诺。(3)伙伴关系重构中的信任。集群伙伴在关系重构中的合作过程中得到互惠,则彼此间会建立起信任,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得合作的执行更为顺利。信任是企业合作关系的重要属性之一,并且是决定合作关系成功的影响因素之一。信任是集群伙伴彼此间的信心,相信与对方的合作会为本企业带来正向结果,而且信任对方不会采取自己所预期不到的负面结果行动。(4)伙伴关系重构中的承诺。企业会去寻找能得到最大利益的各种可能方案,当企业找到一个认为是最佳方案时,对于此合作伙伴关系就会产生承诺。若由经济观点来解释承诺,可由关系停止成本来看,亦即放弃目前令人满意的利益交换关系,再去重新建立其它新的合作关系,意味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承诺是合作双方愿意保证合伙关系延续的程度。集群企业间的承诺将促进伙伴合作关系的成功,并促进伙伴合作关系的稳定。

三、核心企业转型与成员关系互动重构

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核心企业转型模式以及成员关系重构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发现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转型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和模式将提出新的资源诉求,集群企业的网络关系开始重构,包括重构转型企业与集群伙伴关系的权力-冲突面以及沟通-信任面。本部分将结合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特征,来联合考察以上两方面因素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的作用。集群网络经过成熟阶段后会进入衰退期(Krugman,1991[8];Porter,1998[9];TichyG,1998[10];CeglieG和Dini,1999[11])。当前的大量研究局限在于过分强调集群是处在被动地位,去接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忽视了集群核心企业转型带来的创新能动性和集群成员关系重构带来的资源协同创新等特征。根据网络演化四阶段模型(Steier、Grene-wood,2003)[12],网络内企业伙伴关系的演化需要经过寻找阶段、融合阶段、丰富阶段和重构阶段。在寻找阶段,转型企业主要是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关系。在融合阶段,转型企业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网络关系,并从中获取资源。在丰富阶段,集群企业之间前期建立的各种关系将逐步丰富。成熟形态的集群可能正处于衰退阶段的前夜,也可能发生逆转以跨跃式的反复、曲折、回旋和波动上升,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1)诞生阶段。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内不断集聚,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集群内企业更多的是分享信息网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2)成长阶段。随着集群态势的逐渐形成,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规模迅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同时市场扩张迅速,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增加,集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断体现。创业氛围活跃,集群内部企业和集群本身都充满活力,集群发展开始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集群区内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不断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亦随之产生。随着集群进入发展阶段,集群变得更为集中。新的潜在的网络合作者的不断出现,客户与供应商的合作网络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积累,集群内的企业也伴随着技术路径的锁定使得技术之间的距离变小,知识受体的吸收能力有所增强,聚集使得进一步合作变得可能,促进集群的进一步发展。(3)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这个阶段,依托企业可能更追求规模经济,对技术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转化相应减少。集群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在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中日益体现其关键作用,各种服务机构和配套设施不断建立和完善。成熟阶段的集群中,这时知识的异质性降低,知识溢出减弱,处在集群网络中的企业有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4)衰退阶段。当集群网络由于企业的大量进入而使资源要素的供给出现恶性竞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集群内企业将受到其他区域集群的竞争和风险冲击,面临着区位再选择问题,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集群可能因遭遇更低成本集群的竞争而促使企业的外迁。频繁的国际联系可能减弱集群的内向和僵化倾向,由于企业在集群内已建立起的完善的生产营销关系网络及前期投入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现象较为严重,过度的网络嵌入,使得集群处于封闭的状态。集群内的企业网络内部的统一性降低了知识异质性,知识同质化导致集群的创新动力不足,集群的适应性缺失。不可预见的核心网络成员的退出,可能带走核心知识,这极大地降低了集群知识的多样性,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也将导致集群衰退。从以往协同与协同演进的相关研究可知,组织间的协同演化存在着多项因果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如果互动主体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因果关系,那么势必有一方被动适应另一方,也就不能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因而,“主体间双向因果关系是协同演化的核心概念”(Murmann,2003)[13]。由此扩展,在互动的组织群体中,一个行为主体必然会与多个行为主体(包括同一层次的和不同层次的)产生彼此互动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这种多层次的互动关系来构建组织间、系统间的反馈关系。集群的演进是动态的系统的具有自组织性和适应性,产业集群发展的结果也不一定以死亡或者衰落而告终。集群经历了一段稳定时期之后,集群将面临着两种发展方向:其一,沿着集群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进入衰退阶段;其二,转型企业为了使自身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和协同优势与集群外的企业进行知识与资源互换,从而重新获得知识的异质性,获得集群外的各种聚集优势,通过引进新的知识重新改造现有的技术路径从而带动集群成员资源重组,并引进不同领域的新成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企业转型与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集群网络中成员的退出和新成员的加入,或转型企业某个经营范围的退出和某个新业务加入都将带来了集群内外知识的流动,集群网络知识创新的效率取决于转型企业新领域知识异质性的开发。转型企业知识异质性越强,能够提供集群关联企业选择的知识种类就越多。在随着集群核心企业转型带来的创新能动性和集群成员资源重组创新扩散,产业集群可能通过创新能力冲破衰退阶段,经过“蜕变”实现集群的新循环与升级。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综合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本研究可归纳如下研究结论:第一,集群网络内核心企业战略转型可分为产品转型、技术转型、水平转型、垂直、水平一体化转型、多角化转型等模式,不同的转型模式及其战略定位提出了对资源的新需求,有必要寻找企业所期望的资源与战略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第二,嵌入集群网络内的企业在其战略转型的驱动下,寻求不同伙伴资源,进行伙伴关系重构,核心企业转型对集群网络资源利用的动态影响是由转型的模式和网络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新的协作关系的形成需要参与协作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更多的资源。第三,集群网络生命周期具有不同阶段特征,考察转型企业与成员互动对集群网络动态演进的影响,有必要合理引导两者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的作用影响。因此集群发展的实践中,应密切注意转型与关系重构在集群网络蜕变期中的匹配。转型企业知识异质性和集群网络成员吸收能力、重组弹性的良好匹配,从而才能赋予集群新的生命活力,帮助集群形成完整的创新系统,促进集群的升级。因此有必要致力于减少与转型企业的知识势差水平,促进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扩散和知识转化。重视协调集群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增强集群成员间的信任度、提高集群伙伴的关系管理能力。在组织中建构开放和信任的氛围,公开内部信息,加深伙伴间的感情及联络纽带,为转型后建立新的协同行为提供支撑平台。本文研究集群核心企业动态适应的战略转型和集群成员关系重构对集群网络演进的影响关系,探索性的构建了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后续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析其内在作用机理,构建集群网络成员协调、信任机制,并研究核心企业转型后成员间资源整合协同的促进策略。

作者:叶笛 林峰 单位: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