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论文范文

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论文

1临时性产业集群概念的内涵

以国际博览会为例,为了获取现有和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集中展示产品、新技术和创新,国际博览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参与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展会期间大量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面,参展商、竞争对手可从中审查其他企业的展品并监视其营销策略[5]。与其他行为主体的面对面交流使得企业系统地获取有关竞争者、供应商、现有和潜在客户、以及未来技术开发和市场行情的信息[6]。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博览会被视为较短时间内密集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循环的重要场所,学者Maskell,Bathelt和Malmberg等人看到它具有类似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知识交换机制,就首次将这种临时性的人类集聚、社会经济的周期性行为、具有组织邻近性的国际博览会称为“临时性产业集群”(temporaryclus-ter),并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虽然这种集群存在的方式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但其所展现出来的特性与永久性产业集群却高度的相似,这类临时性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传递、企业结网并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将为那些原本没有包括在永久性产业集群内的参展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使得企业参与到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热情高涨。博览会上的网络包括商业、研究机构以及生产者等众多方面,涉及价值链中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参与博览会能够冲破企业原有关系网络中的地域障碍,为企业拓展其他地域市场提供了帮助,也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这种情景下,临时性产业集群(如国际贸易博览会)也被视为关系空间,它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并促成了远距离行为主体间的临时性邻近[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临时性产业集群是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相同或相似行业、拥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为谋求自身企业网络延伸及扩展行业认知度,在特定机构的组织下在某一区域所产生的短时间信息传递、知识交换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在这种短暂的企业集聚中,企业不只看重销售协议的达成,更加注重维持或建立现有或潜在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换以解决现有问题、搜寻创新思想以及总结行业发展趋势等。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相似,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这种特有的“全球蜂鸣”氛围下,通过纵向和横向层面所展开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了关系邻近和空间邻近的产业群体。

2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本文对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文献及观点进行了汇总。并从地理临近与面对面交流、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区位选择、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

2.1地理邻近与面对面交流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所发生的临时性地理邻近促进了面对面交流的频繁发生,这种面对面交流同时发生于各种尺度上———垂直联系、情境性、刻意和非刻意的。参与主体可以从交流对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神情等方面来获取重要信息,在传输复杂信息、获得直接反馈和进一步回应方面也极为重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市场趋势的探索以及感受或检查产品成为可能,也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以及问题解决和想法的潜力[8]。相比于其他跨区域交流的形式(诸如企业网络、企业间项目合作等),参与临时性产业集群能够自动地涉及面对面交流,这会筛选、分类和解释一系列信息和知识,为经济主体扩散知识并促进学习提供了重要机会[9]。而且,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创造的目标导向性不强,因而存在大量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灵感激发和知识创造。以国际博览会为例,多样性关系和私人接触在展会期间的发展和认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流动的紧密网络。学者Bathelt和Nina关于交流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商业伙伴、联盟团体、竞争者或社区成员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地点会面。比如,在咖啡厅、旅店大厅或走廊的预定或偶然会面。这种多样性对全球蜂鸣的创造和扩散极为必要。而且,国际博览会变得复杂社会化,它包括诸如晚间活动、艺术展等休闲活动。这不会与技术或产业直接联系,但是会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为不同行为主体获知彼此提供机会。不论是现有联系、新的联系还是随机相识,这都可以开启行为主体间的对话。商业旅行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地理死亡”,相反它创造了另一种地理共存形式[10]。然而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地观察同行竞争者来掌握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而明确自身技术的创新方向,还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实现渐进式创新,而后两者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都是不曾有的创新形式。此外,有别于永久性产业集群内日复一日的常规联系,频繁和周期性地加入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全球蜂鸣”能够产生具有共同理解方式和愿景的认知社区,这种共同的知识基础或者认知临近确保了有效率的信息和知识传输;另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所代表的知识库存在差异,而这种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也为企业发现新鲜事物创造了机会。由于类似、重叠和互补知识的混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博览会期间被促进。

2.2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临时性产业集群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主体聚集到某一特定空间内,共存于这一特定空间内的主体间实现了临时性的地理邻近,这种地理邻近有助于参与主体了解行业信息、展示企业形象、监视观察和模仿学习。这些信息和优势的获取不需要具体的投资而只需“存在于此”就能简单获得,而且参与“蜂鸣”的主体来自世界各地却不根植于本地情境中,因此具有“全球蜂鸣”的特点。它整合和延伸了“本地蜂鸣-全球管道”的知识获取形式,扩展了知识创造的内涵和范围。然而,单纯的地理邻近所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是远远不够的,邻近性可以使得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变得更加顺利,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不是必要的,因为其他形式的邻近性可以替代它来解决协调的问题;它也不是充分条件,因为集体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不仅需要地理邻近也需要关系邻近,将地理邻近脱离于关系邻近来考虑其作用并不明智[11]。主体参与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不仅是单纯的地理邻近,更是一个关系的空间。以展会为例,展会的参展商会系统地联系潜在和现存的新客户并告知其本企业的现状,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展览[12]。企业在展会上会见他们熟知的客户,加深主体间的联系并商谈合作事宜。在这种关系网络中可以传递更加明确和有用的知识,而且在展会结束的长期时间内,通过这一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网络,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世界其他地区的知识。当然,在临时性产业集群内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可以是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也可以是与同类企业的合作。虽然它不如永久性产业集群稳定,它的建立只具有初始联系的性质,但是展会上大量主体的聚集给企业选择潜在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伙伴。这种初始的关系网络会在临时性产业集群结束后通过企业间的反复交流而逐渐稳固,最终形成伙伴关系(图1)。

2.3区位选择学者们基于微观视角,对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技术搜寻、关系建立等活动进行了研究。国际博览会将世界各地的创新主体聚集起来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同时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以保持现有网络,因此学者们将其理论化为关系的空间。但是,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视角实际上不只局限于经济和社会关系范畴,这些关系会以一种自反的方式受物质实体的塑造,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产业基础等。在全球化进程逐渐加深、信息和知识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博览会也不再是一个交易和营销的场所,把握行业趋势、展示企业形象、建立关系网络成为企业参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们更加注重规模大、影响力范围广的国际博览会,而这些国际博览会通常也会选择交通便捷、知名度较高的全球城市。如果画出当今国际博览会的世界分布图,可以看到重要的世界城市也是重要的临时性产业集群举办的场所。它们具有极大的便利中心和展会场地。但是,国际博览会中心和城市区域的全球等级并不完全重叠[13]。随着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博览会的发展将呈现出合并和扩大的趋势,一些主导大都市地区和具有大型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将在未来成为举办国际博览会中心的主导地区。按照这一思路,预计这些中心城市将吸引来自其他城市的国际博览会,由此向国际博览会等级体系中更高一级攀升。这也会增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小型和边缘城市将越发落后[14]。相比于单个国际博览会上的空间重叠,学者Power和Jansson更加重视其所营造的循环性集群现象。他们认为这些临时性国际博览会不应该被看成相互独立的部分,而是同时存在于持续的全球循环中。国际博览会的开幕和闭幕不能作为集群的开始和结束,企业需要为下一次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尽快着手准备,这只是全球临时性产业集群循环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以维持企业在这种集群中的活力[15]。从循环的视角出发,临时性产业集群也会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这使得一些重要的国际博览会拥有突出的地位。这些国际主导博览会为达到最大的影响力,通常也会选择城市体系中占据高层的世界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就成为了顶级国际博览会选择的集聚地。

2.4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临时性产业集群和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要认清两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淤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可以对永久性产业集群形成有效的补充?于为什么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不可以超越补充关系,进而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取代?临时性产业集群内的行为主体会因为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误会误解的发生,由于直接反馈机制,复杂的内容会被传递[16]。另一方面,面对面交流使得行为主体评估其他参与者并检查他们的诚信。这会影响接下来的信息运用并影响未来交流模式。临时性产业集群为企业间的初始联系创造了大量的可能性,这种初始联系会在短暂的几天内通过密集的交流而深化,这比通过企业间项目合作、企业网络等方式形成的长距离联系更加发散,也更具弹性化[17]。在参展的较短时间内,来自同一价值链或技术领域的企业密集会见并讨论市场、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信息方面的发展,进而建立起一个产业的微观世界[18],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为主体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产生密集的面对面交流、系统观察和模仿学习等一系列知识创造活动,它超越了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固有边界。处于临时性产业集群这种“全球蜂鸣”的氛围中,企业可以不需要花费大量投资和管理就能轻松获取有用、信任和牢固的全球通道。那么,既然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外部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效应如此显著,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对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完全超越进而取代呢?随着知识管道的不断延伸,一些重要的信息在临时性产业集群消失或起初的知识来源被关闭之后会丢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限制,再次面对面交流并核对缺乏的信息将变得困难,信息管道的恢复也将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这不会发生在永久性产业集群中[19]。由于全球蜂鸣的优势与国际博览会上面对面交流的质量密切相关,某些人会质疑企业为什么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获取永久性的优势。事实上,全球蜂鸣具有不同背景的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具有不同和部分重叠的知识库,这反应了产业的全球状态。经常参与国际博览会满足了企业对于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需求,这在展会之前的时间段内被转化为实践。企业间的弱联系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而强联系则可以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20]。来自之前分散的永久性产业集群的企业,重定位于一个接近展会的共同集聚的空间,这一行为可被解释为弱联系转变为强联系,而弱联系对于更加激进的创新特别重要。基于此,企业若离开其初始区位,而重定位于展会城市周边以再次获取永久性的优势,可能会失去它们初始区位的熟知知识,最终再次走向过度根植性和锁定[21]。综合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临时性产业集群只能是永久性产业集群的补充,而不是简单的替代。

3研究评述

综合来看,目前国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国际贸易博览会。以Har-aldBathelt、PeterMaskell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认为,国际贸易博览会能够很好地把地方化跟全球化联系起来。在地方化中,西方学者们认为有一个重大的风险,就是锁定和僵化。大家变成一个同盟者,同盟者对其他区域总是具有排斥性。但是国际贸易博览会因为每年举办一次,组织者可能没有变化,但是参与的行为主体具有很大灵活性,甚至带有一些不可预测性,因此这种在行为主体上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西方学者们强调未来具有多样性或者不确定性,在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研究里面,这点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关于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许多研究中的观点形成了一些初步共识。国际博览会作为一种临时性产业集群,其作用已经更多是为知识流动提供关系平台。博览会中营造的全球蜂鸣,使得企业能够系统地从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中获取知识,同时开始建立企业间持久性知识管道。如今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已不仅是追求销售目标,而且还通过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寻求建立潜在关系。然而,由于企业的参展动机以及国际博览会的组织者存在很大差异,在有些研究的案例中,就发现上述观点的解释性、适用性还不强,存在片面性。不同的展会组织者构建了不同尺度的展会,从本地尺度(产业区内的小型展会)到全球尺度(国际性综合性博览会),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展会的微观区域也会产生切实的影响,并导致不同的知识环境。此外,现有研究格外关注企业作为关键主体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关注了参展商之间的交流、参展商与参展观众之间的交流,但在“全球蜂鸣”中存在的其他方式的知识流动则被忽略。例如,参展观众之间交流、参展观众的“旁听”与观察、非正式场合(入场等候、午餐时)的偶然交流、以及展会组织者提供的论坛等交流机会,等等。除此之外,现有研究对展后这种“全球蜂鸣”的扩散效应到底是什么?在什么程度上对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起作用并没有论述。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一个企业市场效应的成功与否,与该企业参与“全球蜂鸣”的程度有关,但现有研究并没有选取某几个参与程度不同的企业进行对比,也未对某一个企业参加展会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于临时性产业集群的产生标志、空间范畴、演化发展阶段划分等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及在临时性产业集群中,是哪些因素促进了知识流动,并且能够导致技术创新,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刻画,对各自的重要性也还没有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借助临时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参展商—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局地空间—区际空间—全球空间网络,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作者:单双曾刚朱贻文马双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