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与优化范文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与优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与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制约与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以增量为主,非农产业较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以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4个发展阶段,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市场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错配、资源环境压力大、商业经营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对此,从去产能、调结构、提质量、求创新4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约因素;产业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亦悄然发生着改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十分庞大与复杂的农业系统,部门组成结构及各部门间的比例影响着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与优化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增长的效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上日程,要求以对农产品质量与规模的确保、消费者需求的迎合以及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的有效对接为首要任务,加强宏观调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与质量,有效供给农产品,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以供给改革为视角,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与产品供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三农”事业的兴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适应农业市场需求,我国长期进行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3]。第1阶段(1978~1985年):以增量为主。将“以粮为纲”理念废除,实施“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战略。1985年,粮食与棉花面积大范围缩减,力求解决“卖难”问题,进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以数量目标的达成为基础追求更高的品质,为农产品寻销路,以高效益为农民创收。第2阶段(1985~1991年):非农产业较快发展。基于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坚持,进一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为了实现对粮食、棉花及其他农产品库存积压问题的解决,分别在直接或间接层面实施粮食与棉花生产抑制、农业支持削减的政策,并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食物多样化,追求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3阶段(1992~1997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追求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并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进行鼓励,要求农业以对产品的重视为基础,转向高产优,提高经济效益。第4阶段(1997年至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基于对供给的保障,进行农产品品质的全面优化;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整体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力求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与取向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阵痛,并开启了痛苦且艰难的复苏之路。振荡持续4年后,我国经济亦呈现出增速下降的趋势,为更好地诠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经济新常态”一词得以提出,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态进行捕捉,属于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战略布局。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又有了一些全新特征的体现,在对内动力与结构上做出了新的转换与调整,经济新常态下的政策刺激效果有所降低,需化解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市场职能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市场竞争需要对“向着区别化与质量化方向转变”的原则予以遵循,由此,中央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打造规范、有序、透明且统一的市场秩序。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它们共同构成市场体系的循环系统[4]。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从层次、结构、数量以及其他相关层面保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通过机制与体制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以供给侧为视角,经济新常态在3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改变:(1)对环境与资源进行制约,由于环境与资源已超过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实际承载力,故需以绿色与低碳方式促进发展;(2)生产要素有新特征的呈现,以往地位优势明显的人口资源表现出了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生产要素驱动规模扩大的能力已大幅减弱,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为主要来源;(3)产业组织方式与生产能力变化明显,部分小微企业、服务类企业与新型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专业化、智能化与小型化产业组织赋予生产过程新的特征。而以需求侧为视角,经济新常态的变化亦有3方面的体现:(1)国际收支与出口领域的变化,目前,低成本已不再是制造业的优势,高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本时代已然来临;(2)与已处于饱和边缘的传统产业相比,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等产业的投资机会更加丰富;(3)排浪式消费现已大致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与个性化消费。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发展环境与经济结构调整均处于巨大变化的环境之中,这既是我国突破旧有机制与体制的机遇,又是对结构性矛盾予以化解的关口,更加是推动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伟大转变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对各个行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视,在农业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于次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改革的重要内容作出进一步的阐述,指明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农业工作的方向[5]。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是经济新常态下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亦是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具备供给侧改革的一般特征与要求,还体现出了农业的特殊性与改革侧重点,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增强农产品供给有效性,优化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对农业发展困境予以破解。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3.1市场结构不合理,谷贱伤农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与之伴随,农产品成本增速亦很快,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总体表现出下降的发展态势,致使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农业效益提高难度大。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国农业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市场结构为依据,市场主体做出相应的市场行为,直接决定其市场绩效的优劣[6]。农产品的差异化比较小,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使农产品处于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并不适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低市场竞争度削弱了农户在农产品交易及生产工具购买环节的议价能力,这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所要求的规模经济效益背道而驰。此外,农产品的低差异化程度致使其需求弹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过度竞争亦拉低其资源配置效率,农民自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产业组织中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形成了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亦是我国农业陷于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3.2商业经营模式不匹配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以小规模与分散化模式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造成其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的另一主要原因[7]。以农户与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相对落后,降低了其土地利用率,并增加了生产要素支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弊端明显。此外,农业的分散化生产亦降低其经营格局的合理性,相关人员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与布局之时整体性欠缺,很难做到对农业市场变化所需的及时适应,这会进一步削弱农业市场经营的竞争力,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商业模式固化严重。

3.3供求结构错配,优质供给少

供求结构错配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一个核心问题,粮食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供大于求,糖类、奶类、肉类与豆类则严重依赖于进口,供不应求[8]。201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445.68kg,较1949年增加1.13倍。而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量相比,粮食产量增长量始终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的进步增加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然而,与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相伴随,我国三大主粮连续多年供大于求,加之不合理低价收购政策及临时收储的影响,我国粮食现在的库存量亦屡创新高,较合理水平超出太多,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同时带来了很多的负作用与危险,成为粮食的一项不安全因素。此外,我国粮食进口量现存在着不减反增的情况,且进口量增长速度在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外粮食的显著价差。在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状态下,“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得以出现。其实,目前我国农产品并非全面过剩,它只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虽然部分粮食品种呈现出明显的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状态,但糖类、奶类、肉类与豆类等农产品则供不应求,产能不足,依赖进口的现象更为严重。以糖类为例,2004~2009年我国糖类进口量约为50万~80万t,而在2011年,这一数值迅速增加值308万t,此后持续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出口数量却增长缓慢。供求结构错配在数量上的表现,主要是优质供给与有效供给的欠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处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三重压力下,消费者对一些农产品没有足够的质量安全信心,农业供给侧改革需以需求结构的改变为依据,以对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保证为前提扩大优质供给与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

3.4资源环境压力大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面临着来自于资源环境的压力。近年来,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人均耕地、水资源及森林占有率分别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与1/6[9],且存在自然资源地域与时空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的高水平,城市人口连续7年超过农村人口,这是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亦是我国成为近40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国能源与资源不断被消耗,耕地面积呈现出减少的发展态势,农业发展处于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4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10],遵循“去产能、调结构、提质量、求创新”的总理念,加强资源保育与环境治理,进行各类农产品生产目标的科学制定,对错配的供给结构做出调整,提高高品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比例,推动农业商业模式创新。

4.1去产能,科学制定发展规模

主要是加大对资源保育及环境治理的投入,基于生态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前提,对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虑,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循环农业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大力发展。去除过剩产能,建立地区特色鲜明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对农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执行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制定中长期水利利用发展规划,确定各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用水规模及指标。加大力度开展对各级政府水资源管理的考核工作,打造水资源管控体系,对农业用水实施严格的管理,助推“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实现,科学制定与实施相应制度对农业用水加以规范。此外,以“节水优先、提效控需”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建设重点水利控制工程,提升对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对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

4.2调结构,从战略层面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

主要是解决供求结构错配的问题,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由总量向提质增效扩张。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迎合市场需求,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将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放于更加醒目的位置。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做到与市场需求的改变相适应,加大对市场缺、销路好以及质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减少滞销品种的生产;提高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重视,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等的力度,使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持信任的态度。2018年农村会议进一步要求,要以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为主线,在优化农业产能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指引下,进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强势构建。

4.3提质量,注重农产品与农业发展品质

提高对农产品及农业发展品质与效益的重视,进行农产品加工业、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重点发展,增加农业整体效益。遵循“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起点高、规模大以及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深度加工粮食、棉花以及特色经济等农产品的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延伸产业链条,进行企业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多赢局面的打造。与国内外的供求趋势密切结合,执行对需求市场的细分任务,针对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定位,研发加工工艺,将农产品质优价廉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优质优价实现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进一步地,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变进程,使之由农业主导型更好地转变为工业主导型,建立企业与农业生产的联动关系,打造区域特色基地,发挥比较优势。

4.4求创新,以原有模式的优化为基础发展新型农业商业模式

我国各地区应基于家庭基本经营的稳定,进行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以及行业协调“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对农业的多类型规模经营以及专业化服务产生促进作用,提升农业供给侧的市场融合度、商业经营水平以及纵向一体化效率。以此为前提,围绕产业链扩张与延伸,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商业模式。以产业链扩张为视角,促进科技、人文等因素同农业的融合,加大力度发展农业民族文化传承、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农业发展与科学进步、乡村旅游、健康产业、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之路,促进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观光农业、会展农业以及健康农业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将其作为农业发展实现突破的必经之路,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与高品位需求的同时,将农业经营变为旅游体验,将农村打造为城市的后花园,让消费者到农村养生与锻炼,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万将军,沈茂英,邓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评价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8(6):43~48.

[2]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3]刘凌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4]国亮,侯军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1):50~56.

[5]矫健,陈伟忠,康永兴,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快新疆农业提质增效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5.

[6]汪鹏.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去产能过剩的对策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2016.

[7]杨枝茂.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业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8,34(2):65~67,73.

[8]安红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9):382~386.

[9]张兵,刘丹.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关注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8):26~31.

[10]周振亚,罗其有,刘洋,等.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21~25.

作者:胡琳卿 姚军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