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速度很快用Logistic函数模拟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增速为0.05727,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21]。大约在2010年底2011年初,即2011年左右城市化增速出现拐点,中国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区间大约在2011—2016年之间,与中国2010年间城市化率达到49.95%和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27%的实际情况相符。在此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在51.43%~58.5%之间,这一阶段为城市化增速最高阶段,增速平均约为1.4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7.11%,2020年为63.94%,比李善同、侯永志(2002)[22]预测的2020年城市化率60%稍高。而我们预测的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5.86%,比李善同、侯永志估计高出近10个百分点。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2030年中国人口最多也就14亿人,按照2030年的城市化率75.86%计算,2030年将有10.62亿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完成2030年近76%的城市化水平,即每年提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18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按照目前城市化的发展势头,中国城市化率可能在2030年达到76%,但由于户籍、医疗社保等政策发展的滞后,农民工入籍大中城市的意愿相对较低,这一城市化率可能是今后20年城市化率的最高点。
(二)中国城市化仍处于加速阶段按照各国城市化发展如同S型曲线(诺瑟姆,1975),并且世界城市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见图3)。第一个阶段城市化率为30%。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只是在城市化率达到10%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城市率在30%~70%之间。城市化率达到30%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这种加速一直持续到城市化率达到70%才基本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大于70%。这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3.73%,与2012年城市化率比较仍然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增速下降区间,但城市化水平仍在提高。
(三)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7.88%到2008年的48.6%,略有上升,此后开始逐渐下降,到2013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90%(见图4)。目前中国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略高于四成,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深化阶段。而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23.94%不断上升至2013年的46.10%(见图4),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1978年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上升势头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但仍低于第二产业与GDP的比重,直到2009年后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进而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差距巨大,但通过对1976—2011年世界近3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城市化进行回归,发现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仅为4~6个百分点(考虑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后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中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研究还发现中国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相吻合,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各国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均符合这一规律。
(一)建模及数据处理考虑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城市化回归方程。式(1)中,pgdp是以2000年美元衡量的人均GDP,IND是工业占GDP的比重,SERV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考察1976—2011年的38个国家和地区①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有1368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②。
(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城市化与人均GDP或人均GNP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钱纳里,1988;Henderson,2000;周一星,1995;许学强等,1989;高佩义,2004;成德宁,2004)[23-28]。通过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人均GDP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见图5),而且经济增长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各国城市化进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其城市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固定效应为:-5.812。仅考虑城市化和人均GDP,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为6.205。世界平均固定效应为0.393,拉美平均固定效应为14.564。根据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和人均GDP的关系散点图(见图6),本文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总结如下三种:(1)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国家的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城市化水平高于75%,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典、英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0%~80%之间,并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当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时,城市化水平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则持续稳定发展,相应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持续提高。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逐步降低到不足30%,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逐步下降。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独立于第二产业而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目的。(2)日本和德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国家的人均GDP也超过1万美元,城市化率在60%~75%之间,包括德国、日本、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这一城市化模式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第二产业在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和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产生聚集效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3)拉美等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城市化水平很高,超过75%,但人均GDP不到6000美元,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70%之间,但第三产业内部发展很不均衡,并且工业化水平相对也较低(工业占GDP比重在25%~50%)。拉美等国家选择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就快速城市化。拉美国家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产业,并以此推动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美欧模式和日德城市化模式基本是工业和服务业分别良性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彼此促进,具有外溢效应(仅匈牙利的服务业和工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太明显,但其城市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较高),而拉美模式的工业和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有限。以上三种模式中,欧美模式和日德模式都是发达国家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水平比较高,非农产业均高度发达,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或者相对独立发展并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样本数为1248个。其中,R2=0.983,调整后的R2=0.982,F=1691.654,t参量均在1%条件下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方程显著性和变量显著性均良好。中国的固定效应部分为-11.403。考虑了工业和服务业后,中国城市化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为11.834。世界平均固定效应为0.430,拉美平均固定效应为12.975。
(四)城市化水平与工业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工业化初、中期,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正相关性。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此时城市化水平也逐渐提升,城市化与工业化呈负相关,从图7即可以看出这一点。不考虑人均GDP、城市化与工业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化除与人均GDP正相关外,还和工业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占GDP的比重的关系,本文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可能成U型曲线。设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考虑城市化与工业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占GDP比重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得到回归方程(6)。从图7看出,在工业化初、中期,城市化与工业化正相关,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与工业化负相关。
(五)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均GDP和人们的收入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并为服务业的扩展创造了大量的产出和就业机会。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城市化对服务业的正向作用显著强于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反向作用,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Singelmann,1978;Daniels,1991;Harris,1995;Chang、Brada,2006;张自然,2008)[29-33]。从图8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服务业显著正相关。从式(7)可以看到,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本文认为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能成倒U型曲线(见图8)。故假定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与服务业占GDP比重的二次方呈负相关。不考人均GDP的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得回归方程(8)。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从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相吻合,各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而且经济增长阶段和水平决定了各国城市化进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其城市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工业化初、中期,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正相关性。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并为服务业的扩展创造了大量的产出和就业机会,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逐渐上升,而具有规模扩张特点的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与工业化负相关,而与服务业正相关。通过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城市化进行回归,发现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仅为4~6个百分点,而同时考虑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后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单独考虑工业或服务业后中国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而同时考虑工业和服务业后其差距反而比不考虑工业和服务业时大约一倍,这其中的经济运行机理值得下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政策建议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回归曲线与日本和德国比较接近,中国可能比较适合采用日本和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工业化仍然处于深化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需要发展得特别高,工业仍然和城市化一样在经济增长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提高服务业与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与各国的人均GDP、产业发展均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政府部门不宜为城市化而城市化,而应该根据城市化发展阶段和人们收入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政策,解决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为实现农民工真正向市民身份转移提供条件。
作者:张自然魏晓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照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