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般而言金融政策首先主要通过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和企业投资需求,然后在产业资本形成转化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金总量结构和投资结构两方面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和需求状况。前者是通过对市场资金供应总量结构的调整变化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率以及企业资金积累率等因素的影响;后者是指资金供应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带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这方面与国家或者地方区域性的产业倾斜发展政策、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及企业投资预期和偏好等相关。
(一)区域信贷控制的产业趋同效应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中央的信贷政策很难面面俱到,这也使得各种政策针对性不强,造成各地产业结构存在同步振荡、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因此,实现区域信贷政策的区域化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配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我国银行信贷业务投放的政策性比较强,信贷控制是政府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商业银行除了75%存贷比要求外,各银行内部对各区域的信贷业务具有一些软约束,包括对各地区信贷业务规模控制与行业控制。每个年度,总行都会给对每个地区下达信贷规模与行业结构指标,这种具有行政指令性的计划指标导致了区域金融市场间的隔离,使得各地区对各行业的金融支持具有一致性,并直接引导了金融资本的流向与规模,进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趋同效应。目前来看房地产、通讯、生产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表1中分行业信贷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2012年信贷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达到32.19%,而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二者分别是4.78%和4.45%,二者差距相比达到8倍之多。
(二)金融业务规模经济的产业趋同效应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具有逐利性特征,追求利润。而金融业务极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了金融机构所服务的对象具有趋同性。以银行的信贷业务为例,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是利息收入,由贷款额度L及利息率r水平决定。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融资成本、监管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经营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营运成本、人工成本、风险成本和税收成本)。按照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固定成本FC,如水电气、职工与业务无关 的基本工资等;二是与业务数量相关的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监管成本等;假定单笔业务成本为nc,业务数量为N,业务量相关成本NC=nc×N。三是与业务规模相关的成本,如资金成本。假定贷款规模为,每单位贷款的资金成本的d,SC=L×d。在FC、nc、r和s固定的情况下,利润与放贷规模成正比,而与业务数量成反比。所以银行比较偏好单笔信贷规模较大的业务,特别是在信贷总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银行会放弃小额信贷业务市场。而由于不同行业,资产规模天然的存在较大的差异,银行对业务规模的偏好会导致其对不同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同。在表2中给出了2012年部分工业行业的资产规模情况,可以看出各行业之间的平均资产规模差异较大,单个企业资产规模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资产规模达到69.32亿元,而平均资产规模最小的行业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为0.46亿元;二者相差150多倍。
(三)金融企业风险控制方式导致的趋同效应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自身利益为目的,逐利性较强。特别是银行放贷体系中,银行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因素,偏好选择国有企业及抵押品比较充足的企业进行放贷融通资金。这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而且切合了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这样的逐利性,也导致了一些新兴行业、新型企业在获得资金的途径上困难重重,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企业在选择行业时,也会考虑融资的便利性,而更加趋向于选择一些已有规模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减少不必要的融资障碍。这样,资金的流向逐渐趋向于一些固定资产较多的工业行业,渐渐形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假定:全社会流动资金规模为C,假定有两个行业,分别为1和2,每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第i个行业每单位投资所能产生的可抵押物价值为mi。每家企业决定在地区A、B进行投资发展。银行总行对每个地区进行信贷规模指标控制,投放到A地区的总信贷额度为LA,投放到B地区的额度是LB。贷款利率水平r与风险相关,假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只与抵押品的充足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A、B两地区其它差异,A、B两地的信贷行业结构是相同的,因此在区域信贷规模控制下,严格以抵押品的充足率来发放信贷必然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
(四)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导致产业结构趋同效应金融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影响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又受到政府部门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选择的提供资金供给。这两方面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调整,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信贷政策的统一性会影响产业结构趋同。信贷政策主要是为了衔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设计贷款的方针、原则以及政策导向达到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各地区域性差异非常大,但目前信贷政策很难做到各地差异进行区别对待,这也就使得全局性的信贷政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地产业结构同步振荡、产业结构趋同。其次,资金供给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一方面,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储蓄率及资本积累水平等影响到资金的充裕程度进而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属于资金总量不同决定的产业结构趋同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的投资结构决定资源的不同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影响资金的投资偏好进而对产业结构趋同产生影响。资金供给主要透过资金供应量和资金供应结构两方面的变化来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最后,投资需求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调整的影响。企业通过投资改变资金的流向和资金配置,不同的资金配置比例影响投资结构进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投资需求的不同,一方面透过投资资金配比的变化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投资需求,进而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调整的目标。
(五)政府行政干预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效应政府与金融机构相互渗透,相互利用也是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政策性金融机构同时兼具企业和政府的性质,它在资金来源上依赖于国家或地方财政,而相应的业务却更多的与企业相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盈利、亏损以及相关业务都存在政府的身影(朱元[24],1996)。政策性金融机构透过财政资金和银行的性质起到政府意志与金融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利用的目的,达到政府希望的产业结构趋同的效果。同时,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借助金融机构使财政资金经营化,实现金融政策和产业资金配给的协同,从而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为此,政府透过财政金融与微观主体结合,间接管理和直接管控实体经济,达到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统一,其最主要透过金融手段来完成。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并不是纯粹的企业,他并不是以市场主体的角色来经营和管理。这种地位也成就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主体扮演宏观调控职能和政策推动者的角色。这种特殊性也有利于它先行投资和形成政策投资导向,表明政府的政策投资意图,在产业发展初期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扶持的企业的政策依存度也开始不断下降,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承担起市场主导型的机制发挥作用。
二、数据来源、变量设计及说明
(一)数据来源通过对金融政策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相关理论的分析,本文以我国2003年以来各省市面板数据对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2003-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市行业数据。
(二)变量的描述性说明1.因变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m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测度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度,对于区域i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2.自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R):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Goldsmith[5](1969)和麦金农[25](1973)两位学者对金融规模指标的衡量标准,这两种标准各有侧重点。Goldsmith[5](1969)以金融相关比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水平的存量和流量关系,进而反映出该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这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借鉴的主要指标。其表达式为金融资产总量/GNP,用来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水平。麦金农[25](1973)指标主要通过货币负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中货币结构以及货币规模情况,其表达式为M2/GDP,用来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本文认为,信贷政策是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用信贷规模占GDP比值来反映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税收负担(tax):用各地区税收收入除以GDP计算得到,反映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财政投资支出占比(inv):用国家预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比(fin):用各地方财政收入占该地区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计算得到。人均储蓄(sav):传统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与要素禀赋具有重要关联,人均储蓄代表的该地区资本要素的丰裕程度,用当年年末各地区储蓄存款余额除以常住人口,并用CPI指数进行平减。
三、模型设计及结果分析
文中因变量是各省市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影响产业结构趋同的金融因素包括: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指标(贷款结构:私营经济贷款占比),其他为控制变量指标(税收负担、财政投资支出占比、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人均储蓄)。基于以上的分析判断,实证研究的计量方程为。上式中:sim为产业结构相似度,load为金融发展水平,信贷结构比重,tax为税收负担,inv为财政投资支出占比,fin为分税制虚拟变量,sav表示人均储蓄。利用2003-2012年各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趋同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解释变量等原因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以各指标的滞后项为工具变量,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回归,借鉴萧政[26](2004)提到的协方差方法检验固定效应模型是否优于混合模型的方式,计算出F统计量为5.63,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回归模型。因此,在模型1和模型2中分别使用2SLS方法估计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采用Hausman检验二者优劣,Haus-man的统计量为180.17,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从模型的DW统计量为2.029判断,不存在自相关问题。用Greene[27](2000)提出的方法检验面板数据模型的组间异方差问题,构造的卡方统计量为151.36,说明固定效应模型存在组间异方差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最后利用可行的二阶段加权最小二乘法(TSWLS)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列在模型3中。根据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Load与Sim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影响;信贷规模占GDP比重越大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说明金融政策对经济总量较大的省市,越有利于推动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财政投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比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在5%以内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并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税收负担、人均储蓄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一个省市税收负担越大,越不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和经济发展集聚,因此,应该优化税收结构,适度减轻区域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此外,资本要素的丰裕程度对于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资本要素禀赋越丰裕的地区,其产业结构与其他地区之间差异就越大,产业相似系数越低,表明人均储蓄禀赋越高越有利于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本文结论
本文在对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趋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的5个渠道:一是银行的集中及银行区域性的信贷规模和行业控制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趋同,银行对信贷行业结构的全国统一控制直接导致产业趋同,而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会使各地区金融资本向特定行业与领域集中,加剧了产业结构趋同。二是金融机构融资业务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导致金融机构偏向于大企业、大项目,而放弃了对于小企业与小项目的融资服务,基于行业经济规模差异的基本特征,金融机构这种“抓大放小”的政策必然导致垄断性、行业集中度比较小的行业优先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而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农林牧渔等行业则普遍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对抵押品的充足率要求较高,这使得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固定资产比较多的行业,而对于农业、服务业等非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企业存在融资困境。四是全国统一的利率、货币政策也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金融政策缺少差异性,从而无法通过金融政策使得区域间的产业发展趋异。最后,政府通过对金融机构行政干预或者组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来引导金融资金流向地方政府鼓励类产业,使金融资金成为财政资金的衍生与补充,也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此外,本文通过以信贷资金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金融化程度,用2003-2012年省际区域面板数据用二阶段加权最小二乘法(TSWLS)进行了参数估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贷规模占GDP比重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税收负担和人均储蓄对产业结构相似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人均资本禀赋差异越大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
作者:申云熊剑芳单位:重庆大学人文学部南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