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路径范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路径

摘要:从内生性要素投入不足、内生性要素的挤出、资源发展的粘滞效应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阻碍要素进行分析,从内生视角揭示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瓶颈问题。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从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的知识累积能力、着力培育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给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及策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粘滞效应

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统计,我国现有有资源型城市262个,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2/3的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期。资源型城市的枯竭使资源产业和相关产业规模递减,并进一步衍生了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问题突起以及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等系列重大难题。这些城市丧失了投资吸引力,资本外逃,新的增长点难以出现,经济转型举步维艰。面临这些重大难题,2001年开始,我国开展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外部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但在转型过程中凸显出许多新矛盾,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产能过剩,经济形势不稳定,加剧了资源价格与需求波动,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造成冲击,表现出经济增长停滞、衰退,就业问题突出等脆弱方面。因此,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除了加强政策的有效引导,督促政策的有效落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矛盾等外部环境因素外,资源型城市也必须从自身找问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开拓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增长路径。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1.1内生性要素投入不足

基于资源的先天禀赋优势,资源型城市从事煤炭、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企业,以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而较少关注产品的形态和属性,资源型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基于资源财富的易获得性[1],资源型产业中企业对技术、管理以及人力资本投入较少,资源型企业中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低,也缺少对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岗位轮换等,基层员工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慢,因此造成基层员工知识和技术老化。资源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投入的低端化、岗位的固化和技能的常规化,使得资源型企业员工创新思想匮乏。从事煤炭、石油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开发或加工的资源型企业,通常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吸收和引进高端型知识型员工的成本较高。使得资源型企业更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型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将自己竞争优势的获得锁定在资源的开采量上。

1.2内生性要素的挤出

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导产业,承载着资源型城市的命脉,其发展优劣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租金往往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收益[2],资源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往往将大量的资本投资到初级资源开发,以获取更多的短期经济收益。因此,在追逐短期经济收益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很少关注技术贡献率,导致技术创新理念淡化,对从事研发和创新工作的知识型员工培育或引进工作滞后。资源型产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忽视,导致资源型城市中教育机会成本的增加并不能产生高额的预期回报,使城市居民不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高等教育,进而造成人力资本存量一直在低水平区域徘徊。资源的存储量以及国际市场中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波动等客观因素,也造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专业技术人员也容易流入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本存量的降低。技术创新和研发人员等知识型员工的挤出,阻碍了资源型城市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滞缓了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1.3资源发展的粘滞效应

资源城市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资源产业的发展程度[3]。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低效率配置,使得创新知识、创新技术等创新源在资源型产业中处于停滞状态,难以被激活,更无法在资源型产业中流动,导致技术创新的市场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占有着较高的比例,具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资源型国有企业以高能力的开采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但随着资源的枯竭以及过度对资源的依赖,导致资源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更无法快速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4]。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丰裕不仅没有为资源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反而成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障碍,最终使得整个资源型产业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甚至使得众多资源型企业发展处于僵尸和空壳状态,进而阻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阻,表面上看是自然资源禀赋的枯竭导致,但根本原因是资源型产业中资源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5]。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某个单一因素推动的结果,而是涉及众多因素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外来的大型工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能够起到一定拉动作用,但无法激活资源型城市中蕴含的动能。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源于资源型城市中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制度等诸多内生要素效用的发挥。因此,从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制度等内生要素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

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

3.1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于蕴含在资源型城市中的技术人员、高级专业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等人力资本中。为了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型城市技术人员知识型员工的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型产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了充分释放资源型城市中技术人员、高级专业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等人力资本的活力,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培养力度。根据资源型城市中现有各类人才的储备情况,分级制定人才培训和开发规划,并采用引进和培养等多种形式,制定立体的高端人才培养方案,激活资源型城市中人力资本的存量。资源型城市该在进行人力资本自我培训和开发的同时,充分借助外部具有丰裕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力量,根据技术创新需求,分批选送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拓宽和加深创新知识的心得。并根据技术需求将相关的技术人员推送到同行业甚至跨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培训,以实现相关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3.2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的知识累积能力

随着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逐渐减弱,技术创新以及研发等知识的累积能力,正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技术创新和研发等知识作为公共产品,能够产生较大的正外部辐射效应[6]。当某个资源型企业拥有较强的知识累积能力,其他资源型企业也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路径,纷纷效仿焦点资源型企业累积技术创新或研发知识的做法,并逐渐重视自身知识累积能力的提升。当资源型产业中众多资源型企业的知识累积能力形成一种合力,会使资源型产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加速,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分为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生产中先进经验的累积和资源型城市中本身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等相关教育的累积。引导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先进生产经验的积累,以追求工匠精神为目标,并逐渐将先进生产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扩散,以产生更多的学习效应。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大应该通过增多企业中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使更多资源型企业中的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获得更多的创新知识,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创新理念,从而产生创新效应。因此,通过提升资源型城市中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能力,能够激活资源型城市自身蕴含的人力资本存量,从内生维度提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3.3着力培育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也是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唯有遵循生态规律,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真正转变。资源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积极与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联盟网络等直接或间接的联结关系,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解决自身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不断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性改造,从而构建起符合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资源型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资源型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技术创新的存活率,使创新知识或技术实现“资源—产品—市场”的快速流动,形成创新传递机制,通过创新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创新附加值,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也应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不断培育新兴产业,顺利实现新旧产业的融合过程,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的新旧协同,使资源型城市发展逐渐向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卿.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协调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184-186.

[2]戴春,倪良新.安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31-33.

[3]杨莉莉,邵帅.人力资本流动与资源诅咒效应:如何实现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增长[J].财经研究,2014(11):44-60.

[4]张生玲,李跃,酒二科,等.路径依赖、市场进入与资源型城市转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2):14-27.

[5]张学春,金兆怀,张友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0-45.

[6]齐亚伟,陶长琪.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GW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4(9):17-24.

作者:江崇莲;赵红梅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