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企改制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国企改制事关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利于国企活力以及效率的提高。它牵涉面比较广泛,同时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国企改制工程的系统性较强。在这项系统工程中,需企业通过财务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解决实务问题。本文基于财务管理理论,从国企改制的基本意义出发,着眼于国企改制现存的财务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国企改制;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国企改制的主要意义
(一)优化国企财务管理体系
国企改制以前,不论是其财务机构设置,还是财务管理职能,同市场化进程的差距均不小,最主要的表现是责权利不清,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并且,经济运行过程中,改制前的国企普遍存在财务监管乏力的问题,内部一些战略规划以及重大决策财务管理部门均很少参与其中。改制进一步优化了国企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的还有其财务管理能力与运行效率。可以说,改制实现了国企经营活动的所有环节均有财务管理参与其中。
(二)提高国企资产质量
在我国,绝大多数步入改制阶段的国企财务状况均不佳,运营资金并充足,负债率特别高,中小国企的信用等级因此而走低,这就加大了其融资成本与经营风险,其资信也越来越差,融资变得更难,经营阻力加大,乃至深陷经营困境。改制使国企资产质量较之以往更高,资本结构较之以往更优,资产负债率较之以往更低,信用度较之以往更高,融资渠道较之以往则更宽,发展较之以往更佳。
(三)提高国企财务管理能力
改制前,国企财务管理监控能力较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国企流动资产管理中现金监管能力偏低,资金使用不但缺少计划性,而且缺少良好的统筹与安排,大量现金因此而处于闲置状态。此外,应收款项庞大,催收政策不合理,从而滋生了大量呆坏账。而因为库存管理机制缺失,又使得库存材料损耗极大,同时伴有大量库存积压。就固定资产管理而言,或是管理无序,或是账实不符,调拨常常过于随意。总而言之,改制前,国企的财务管理思想滞后,财务管理并非处于核心地位;改制后,国企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得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所好转,会计管理体系日渐完备,财务管理作用发挥更为充分。
二、国有企业改制现存的财务问题
(一)财务管理相对混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企财务制度普遍局限在简单的财务记账,而在其他领域与环节中却并未将财务管理归入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大部分国企管理一直执行计划经济行政管理方式,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造成企业违背市场规律。其表现以下列为主:一是账目不清,不是支出无账,就是只记账而无支出;二是现金管理约束机制不足;三是存货管理乏力,账实不相符;四是债权回收及时性不足,常可见挪用或是私自截留,管理者或业务人员借由部分不法手段漏报、隐瞒应收款或单证比较普遍,导致国企改制时依旧存在不少债权清理不及时。国企改制结束后,他们再联合债务相关人仪器将这部分债权侵吞。
(二)财务监督机制乏力
中小国企财务监督乏力,内部领导“一支笔”现象严重,缺乏内外部监督机制,财务会计工作也按领导意图开展。财务管理实际无审计部门及相应机构,而仅存在会计部门。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甚少掌握国企真实财务细节。部分国企更是在改制程序进入后或是转移国有资产,或是对国有资产进行藏匿。有些国企在改制以前更是积极聘请一些外部做账高手大做账务文章,人为缩小改制企业净资产,以侵占国有资产。财务部门监督职能受管理者限制作用发挥有限。改制过程中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资产评估失范,对评估结果肆意粉饰修改。资产评估权实际被少数人所掌握,大多数的做法是在评估过程中将高值做低估处理,或是按原价(或不计价)评估国有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存货等部分实物资产,而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以侵吞国有资产。
(三)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同市场规律不符
追求利润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国企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观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者行政色彩较浓,为“官职”而任意调节利润、任意开支费用等短期行为频发,国企也是如此。受传统市场观所限,对比私营企业,国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可能更多,财务制度执行乏力。在我国,50%以上的中小国企厂长、书记一人担任。企业大小事一人决断,财务管理对人不对己,无法有效监督企业领导者,无法避免领导者的习惯思维,财务管理很难独立行使财务监督职权。
(四)资金筹措有限,不足以全额支付职工工龄补偿金
国企改制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资金成本支持,其中,补偿员工工龄工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支出。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借由“一刀切”摆脱国企老大难,限期改制,但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并不充分,改制还存在极大的资金缺口。为使得改制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就直接转职工工龄补偿金为改制后股份。国企职工中那些买断工龄的可获得的补偿金并不多,然而,拿不到现金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留下的员工工龄补偿金被直接转为企业股份。改制后出于担心就业岗位,员工被迫参股新企业,已入股职工股不得随意退出,员工虽为股东,但并无股东的实际权利,职工持股均由股东会负责,实则由经营者控制,职工要求退出或转让时,得到的是职工持股会决定价,而并非是股份实际价值,乃至其价值仅为入股时的原价,这就使得职工持股转变为集资,最终沦为管理者的私企。
三、国企改制财务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针对改制过程适时监控资金由筹措到分配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内部财务管理。了解国企改组改制国家政策法规,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改制事项制定各项内部操作程序与规章制度,细化改制实施方案。其重点在于:首先,处理好国有股东,债权人、收购者、经营者、职工的多方关系;其次,处理好改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加强改制工作的全过程监督,监督资金筹措、安排与发放使用,免于利用改制行为追逐个人私利,使得国有资产能够安全运行。在此过程中,财务工作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积极抵制财务违规者。
(二)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国企改制数量增多和国企改制深化,逐步推开了很多制度创新,也以此而愈发凸显了各类深层次难点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主要有:一是职工安置就业、二是改革资金筹措、三是债务化解、四是土地筹备与变现、五是资产重组与产权交易,国企不同,其问题也不一,然而,其财务管理问题却均很普遍。国企改制牵涉面广,从国企本身到各级政府,乃至社会会各个领域均同国企改制息息相关。因此,国企改制必须逐步完善内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以尽可能避免国有资产损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企改制中的管理监督单位,因此,国企改制中,应积极发挥其监管职能,在法律运行范围内加强国企改制中的资产保护。与此同时,各国企单位应成立“改制工作监管组”,以不断强化监护改制财产。改制工作监管组应对改制评估行为及其全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全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公开。
(三)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
国企改制应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通过调整财务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形成新的资产与财务管理新框架。此框架应以出资人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对象应是资金运动及其经济关系,它在国企经营中客观存,是其全部经济活动价值的体现。财务管理是国企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发展基础是传统财务管理,但优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是它不但强调事前预测,还对事中控制,乃至事后分析反馈非常重视。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是管理者意志通过组织、协调与掌控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体现,它也是通过作用财务管理对象而达成管理目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旨在一致化现代企业目标,并使其更为具体。改制后,国企通过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而在筹资与投资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其经济活动中对资金时间价值的考虑也更为充分。改制后,财务管理通过指导与监督经济运行活动以及参与投资管理及决策,使其资产实现保(增)值,财务管理因此而成为内部所有管理活动的评定依据,内部财务管理效率也因此而获得提升。
(四)在加强资产清核的基础上,着力资金来源与开支预算
国企的各类资产始终处于运动与变化中,因此,其资产从数量到结构,再到状态,乃至价值上均是浮动变化的。改制的前提是产权明晰,这就需要加强资产清理。国企改制中,清查资产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并且,其任务量也很繁重,因此,为使国企改制资产清查顺利实施,需要国企参照其资产的复杂度,同时考虑到财务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对财务管理人员予以充实。与此同时,改制成本测算,特别是牵涉到国企人员的安置费用,职工安置费用来源主要靠国企资产变现或部分政府拨款,职工安置款的主要来源是否足够用于安置职工,应以充分调查改制国企的人员结构、资产状况、工资福利等情况为基础,将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进行具体化、细致化。以政府改制文件为基础,对改制成本进行详实的测算,多种渠道积极对改制资金予以筹措。立足于相对不足的政府拨款,借由土地置换与资产变现等其他途径对改制资金进行筹措。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严格与严谨,既不能太松,也切忌过紧,否则或因改制费用测算过大,使改制筹款难度加大,或因费用测算过少而出现资金不够用。
参考文献:
[1]毛昕影.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6,12.
[2]龙菊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7,3.
作者:高妮娜 单位:大连市保安服务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