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协助学校领导注重决策的合理引导,积极调动资金使用能动性。
财务管理要从过去的重点强化事后会计核算,更多地转变为强化事前预算和事中统计监管,预算时合理引导优化资金配置,定期及时统计财务数据等最新动态,上报主管领导班子并反馈给资金执行单位,发挥财务信息优势,提出可行的中期解决方案与建议,完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真正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这是新时期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是必须履行的职责。
(2)实施资金绩效评价,由传统的核算型转变为效益型,提高使用效益。
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完善资金使用激励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资金科学流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通过资金绩效评价,有利于建立一套从资金使用方面对高校的评价和监控机制,促使资源的合理投入和配置,推进学校的内部管理。
(3)细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加强资产管理。
财会人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具有教育事业特色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制度与成本核算。如成本核算,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期间学年制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等,按各层次、类别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划分教育成本项目,完善核算软件,与学校各成本分担单位、各资产职能管理部门密切业务沟通,强调逐步细化的原则,针对核算对象使用一定的核算方法,对各种费用进行计算和归集,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二、精细化管理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以上几项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的转变对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很大挑战,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需要进一步扩大,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国财政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由于相应的业务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不仅需要熟悉和了解预决算相关知识及业务,还需要熟悉了解资金的属性,强化经济合同、财政、成本、税收等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票据管理、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等不同内容,充分体现公共财政体制与高校财务管理的深入融合,否则,经济业务的实质就不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1.做好财务管理人才引进工作。
根据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财会人员,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现状,注重结构的完整性和梯队的合理性,从年龄、学历、专业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覆盖面应从会计专业拓展至经济、计算机、财政、税务、法律等相关学科专业,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覆盖面,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和不断拓展的财务工作在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需要。在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一线职工的引进,根据高校实际需要也要特别注重财务管理领导干部的引进,以引导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
2.做好财务人员分工协同提升团队素质。
新形势下的诸多新要求,依靠过去的单打独斗和简单分工已难以应对,应根据不同业务进行人员整合,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发挥各自专业和实践特长,协同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合力,打造财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工作模式,在快乐工作、分担压力和工作成效三者之间达到平衡。
3.做好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
做好定期培训要以知识更新业务技能培训为主,强化继续教育,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新要求,了解行业精英,增强职业信心和职业自豪感,自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遵纪守法和保守秘密意识,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4.鼓励财务人员开展相关理论课题研究。
鼓励财务人员申报相关课题,开展理论结合实证方面的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更新财务工作观念,加强对财务信息分析的能力,探索财务管理的新方法。在贯彻国家政策和具体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身素质。
5.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交流。
同一部门内不同业务交流。注重负责不同业务类别的财务人员之间的定期业务交流,类似会计与出纳之间,会计之间,会计与预算人员等内部的定期交流,打破长时间固定业务产生的思维僵化、知识单一现象。交流虽然会短暂出现业务生疏,但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长远发展、宏观把握以及预判纠错机制的形成极有好处。不同部门相关联岗位交流。因其财务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常规而言很少有跨部门之间的定期交流,尤其对于一线工作人员。然而,这恰恰是要关注的问题,在高校中财务与审计、财会人员与劳资管理人员在业务上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互通性,若定期进行跨部门的岗位调整交流,改变工作环境,能够增进人际交流,调整工作心态,激发向上活力,拓宽执业范围。不同系列之间交流。财会人员因其在专业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对专业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往往多于实践经验,这二者之间在高校环境中的定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多赢的结果,对财务人员会激发新一轮工作热情,同时也拓宽了个人发展空间。
作者:褚琳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