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范文

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旧会计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入账核算、固定资产损耗的折旧计提、会计科目设置以及财务报表四个方面。新会计制度体现了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等新时代内容的适应,着力于推动事业单位经济体制的改革。本文针对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动,分别论述会计制度的变动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收入与支出、资产管理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方面

首先,财务报表方面。旧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平衡公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新的财务报表仅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并轨的趋势,使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更加简洁,同时更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更能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会计科目方面。一是资产类科目上,明细化事业单位资产科目的同时,简化了资产核算的不必要的工作量。二是负债类科目中会计科目的变化体现了对国库集中收支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同时将事业单位负债分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体现了对事业单位负债的明细化核算。增设“应付职工薪酬”有利于事业单位人工成本的核算,为优化事业单位组织机构设置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三是净资产类科目中会计科目的增设能够使得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对事业单位资金的占用情况。增设“财政补助结转”并下设“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两个明细科目,实现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明细反映。增设“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实现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在账目上的完全分离。严格执行“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的预算管理规定,将“结余分配”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二)预算管理方面

预算的编制方面。事业单位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预算编制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动。一是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加明细的同时,简化了预算编制的难度。增设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能够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加具体化,同时将“材料”、“产成品”统一归为“库存”也减轻了预算编制的工作量。二是净资产科目的变动使得预算的编制具有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非流动资产基金”及其下属明细会计科目使得事业单位资产占用情况更加明细化,从而为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同时,增设的“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有利于对往年预算执行数据的分析,从而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丰富的历史数据支撑。预算的执行方面。一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强调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暴露、细化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的会计核算,并增设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会计科目,提高了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信息的真实、及时以及详细的反映,进而加强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二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压缩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操作空间,提高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新会计制度严格执行“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的预算管理规定,杜绝了事业单位通过调整财政拨款等操作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私自调整,影响预算执行数据的真实性。预算的监督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设立“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实现不同来源资金使用情况的分开核算,实现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准确、真实反映,为预算的监督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收入与支出方面

收入方面,删除“拨入专款”科目,体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政府采购由国库直接支付的规定,减少了资金拨付程序,提高了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效率。支付方面,删除了“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增设“其他支出”会计科目。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国库集中收支制度对事业单位支出活动会计核算的影响,删除该类会计科目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支出会计核算的简便性。

(四)资产管理方面

固定资产入账。新会计制度规定,有相关凭证的固定资产按照凭证记录的金额以及相关费用进行入账;没有相关凭证且该资产同类资产市场价格易于获取的资产入账,按照同类资产市价加相关税费入账;没有相关凭证且同类资产市价难以获取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一元”进行入账。该规定有效杜绝了事业单位经费无偿捐赠、盘盈而获得的固定资产不入账的现象,确保了国有资产的账实相符。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会计核算。新会计制度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未考虑资产价值的损耗问题,新会计制度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与“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实现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的准确核算。资产损耗科目的增设,实现了对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的准确、真实反映。

二、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会计核算方面

事业单位组织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内容,了解新会计制度较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根据新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统一本单位的会计政策,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做好衔接工作。财务报表方面,及时变更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删除“收入”、“支出”要素,构建“资产=负债+净资产”的财务报表模式。会计科目方面,对比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旧会计科目设置进行更改,建立适合本单位的新会计科目体系。一是,资产类科目上,增设“短期投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在建工程”等科目,将“对外投资”变更为“长期投资”,同时统一将“材料”、“产成品”划分为“存货”。二是,负债类科目上,增设“应缴国库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改“借入款项”为“短期借款”,“应交税金”为“应缴税费”。三是,净资产类科目上,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下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明细科目,并增设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会计科目。

(二)预算管理方面

根据事业单位调整后的财务报表编制事业单位收支预算表。预算管理一般分为两类,即投资预算管理与生产经营预算管理。首先,在事业单位投资预算的编制中,要注重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价值损耗的预计,对投资过程中的资产价值损耗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投资效率。其次,在事业单位生产经营预算管理中,要根据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分离的预算编制,注重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预算编制的彻底分开。最后,合理运用事业单位结转结余账户信息,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各类结转结余账户是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反馈,预算的编制应基于此类历史数据提高编制的科学性。

(三)收入与支出方面

收入方面,要注重区分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的区别。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在收入核算时,应充分将同级财政补助与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相区分。支出方面,积极适应国库集中收支制度,设立适宜的支出会计科目。删除“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增设“其他支出”会计科目。

(四)资产管理方面

资产的入账核算上,要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对于通过无偿捐赠、盘盈等获得的资产要进行规范的会计入账。对于有相关凭证的固定资产,要根据票面金额与相关税费等确定入账金额;对于无相关凭证但其同类资产价值易于获取的,要根据其同类资产市场价值确定入账价值,对于无相关凭证且同类资产价值难以获取的,按照名义价格“一元”入账,并在报表附注中对该类资产进行详细说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与“待处置资产损益”会计科目。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并确定合理的折旧年限。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有效实现固定资产损益状况的动态反映。

作者:韩爱国单位:邢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