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经济发展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论文

一、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继续阅读

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二、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优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继续阅读

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

第一篇: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的,也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的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的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的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的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的专业配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的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的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的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的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的强项,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的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的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的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的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的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的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改变了呆板的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的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的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的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的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继续阅读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

1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法律法规、导则规范等资料,结合低碳经济的内涵,着重考虑石化工业园的特点,采用专家调查(德尔菲法,Delph)i的形式,筛选出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预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环境规划与评价(石化方向)、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向共9位专家进行前期意见咨询,问卷回收率100%。在正式调查阶段,采用电子邮件问卷及纸质版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向环境管理部门、环境规划与评价(石化方向)、环境生态、低碳能源和清洁生产等领域共10位专家进行意见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本阶段调查,除了调查专家意见外,还调查了专家的权威度、评分均数、满分频率、意见协调系数等指标,具体方法请参见王春枝等、徐国祥、张霞等的研究成果。在针对性调查阶段,根据以上2个阶段的专家反馈进行针对性咨询调查。

1.2指标体系

通过3个阶段的专家调查,最终形成包含了26个三级指标的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在石化工业园区的应用

案例园区选自广东省石化工业园,该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石化产业基地,为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该园区重新修编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至2025年。本研究对现状园区(2009年)及规划实现后的园区(202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对比分析。

继续阅读

职能转变的经济发展论文

一、转变政府职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依赖于政府职能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亚当•斯密认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使社会繁荣需要的东西还很多,如资本积累、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与技术创新等,都依赖政府的主要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运用亚当•斯密的思想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市场体系需要有一个政治前提,因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物品。Baron认为政府如同竞争对手、顾客等市场因素一样,对企业的成败有着显著影响,因为他们掌握了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1]。Hall和Sockice也曾经指出,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比较制度优势。衍生于政府职能的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Field-ing和Torres提出,具有更好的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更少的政策扭曲的那些国家,将比其他国家更富裕[3]。

(二)政府职能转变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由于政府对产权保护、生产要素市场运行、市场监管、税费征收、基础设施提供、公共管理等方面可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在塑造营商软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政府职能优化的营商软环境将会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对8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仅仅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就可以使企业增加新投资的可能性提高30%[5]。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产权的保护和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降低创业的开办成本,帮助企业家尝试更好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频繁的创新活动有助于促进市场的竞争,产生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企业家的各种创意和构想将在市场中优胜劣汰,促进技术更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之手”“诺斯悖论”表明,政府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6]。一方面,政府需要借助于企业发展来扩大社会利益,从而承担起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即政府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另一方面,由于双重问题中政府操纵的问题存在,政府对企业利益的过度侵占会使公司治理无效率,即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7]。例如,东欧许多转型经济中企业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重要影响,全面的制度改革使得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抑制的公司企业家精神得到释放[8,9];仍是这场全面的制度改革,由于在刚开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制度断层,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和发展[10]。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持续转轨的时期,我国地方政府仍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较多。张杰等认为,由于我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要明显滞后,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仍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和干预[11]。这无疑会刺激企业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上来,从而降低企业家进行研发等生产性活动的激励。在Kaufmann的研究中,制度从早期主要关注于国家的征用风险和对外资企业的约束,后来逐渐开始寻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的综合指标,比如法治、腐败、贸易开放度、法律渊源,以及金融部门深化等。这些研究产生了有益的洞见———衍生于政府职能的产权保护和经济治理等制度,对于企业发展制度环境至关重要[12]。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的研究也表明,国家和地区的产权保护状况、法治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制度环境对企业行为有重要影响[13]。根据战略的制度观,组织的战略选择是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与组织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组织的战略选择决定了组织绩效[14]。制度规则通过作用于微观组织形成传导机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辽宁省过去十年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工业,其次是服务业[15]。随着辽宁经济高速增长,产能消耗、产业结构、能源供给、环境保护等等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因此,辽宁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变革的突破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新一届中央政府将简政放权作为主攻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辽宁省政府更多要做的是在落实和承接下放权力中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可以通过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权力边界重新界定、政府服务内容重新设计三个方面来促进辽宁经济加快发展。

(一)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树立政府“无为之手”的思想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交易过多,必然会造成种种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因此,政府应逐渐淡出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树立“无为之手”的思想。1.转变意识定位,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1)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立足现有体制,努力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上来。(2)强化服务能力,力求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政府部门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简化程序,缩短周期,方便企业办事,建议探索“单一窗口”制度,尝试企业业务受理“一口受理”“一表填报”,由某一职能部门扎口受理后进行推报,从而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3)减少政府所控制的收入和资源,促使政府由管理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变。以招商引资为例,限制政府利用所控制的土地、金融要素等资源作为交换条件,要求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确定合作项目或者购买设备。未来的招商引资中,应该由企业协会而不是政府牵头。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招商信息,由企业决定是否引入新的企业或产品。2.转变职能定位,从主导型政府转向保障型政府。(1)确立保障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居民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2)缩小政府投资领域,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财政支出应该重点是民生方面的支出,主要投资于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保障城乡、区域、人群和阶层之间的差别和种种不平等现象,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3)调查政府职能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责任不清、问责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进行整合调整提升保障力度。以食品安全管理为例,根据中央大部制改革导向,整合省市两级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商务、卫生、粮食9大部门和监管环节,成立省市两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实行职能、编制、人员、装备整体划转。实现食品安全从“多部门分段监管”到“单部门分类监管”的体制转变,彻底解决过去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老大难问题。3.转变职能重点,从重点主导转向重点引导。(1)确立政府作为引导者的职能,是向市场传递经济发展信息,避免以主导者身份参与,酿成一轮又一轮投资热、开发区热、房地产开发热等问题。(2)引导的方法要科学。以政府引导企业转型为例,过去主要是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品牌创建、专利申请、亩产提升等方面给予企业适当的经济补贴。这样的做法短期内会显著推动企业转型,但是长期会形成政府的一个负担。从长远来说,政府要把有限资金转向对基金的扶持,通过基金对企业或项目的选择进行筛选,并放大政府的扶持作用。当前辽宁省经济中存在的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重点主导经济发展过多有关。

(二)政府权力边界重新界定,制约政府“掠夺之手”的影响权利和资源的密切联合,必然滋生“掠夺之手”。例如政府通过控制钱流(商业银行)、物流(民航、铁路、航运)、能源流(石油、煤炭、电力)、信息流(电信、邮政),占据在民营企业的产业链上游,不断地吸取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这只“掠夺之手”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障碍。1.限定政府权力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掠夺之手”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职能边界还没有明晰,政府的权力还没有受到有效制约。(1)在政府放权中重新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三方权利。新阶段改革的关键是理顺地方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加大地方政府放权力度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者,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构建更广泛、更灵活的社会协调机制。(2)尽快明确政府职能边界。以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为例,辽宁省七批次累计取消和调整1889项,取得了良好效果。数据显示,自2014年实施工商新政以来,第一季度全省工商系统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9966户,同比增长45.1%。但是与上海市相比,上海市2014年实施第七批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累计取消和调整了2964项。新政下的市场活力和其他地区的改革深度,充分说明辽宁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调整和转变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3)推进由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严格分开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改变以审批取代监管的现状。同时,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支持社会监管,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市场监管机构的权威地位,从而切断以行政监管为名的政府越位行为,硬化防范“掠夺之手”的防火墙。2.厘清政府职能边界,确立政府权力清单。政府权力边界如何界定,取决于政府目标的无限或有限选择。(1)确立有限的政府职能目标。无限政府即强势政府,即什么都管,控制的资源多,管制多,干预多。而有限政府就是强化多主体协调的政府。(2)公示政府权力清单。近年来,在广东南海等地区,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的“三单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实行。借鉴先进地区的“权力清单”,辽宁省要进一步进行许可事项梳理和明晰,研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建议,在准入门槛方面做“减法”,在增强企业活力方面做“加法”,不断释放行政服务改革红利。(3)以法律规定明确政府职能范围。在公示权力清单的同时,以法律形式约束政府权力边界,权力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3.向市场放权,导入市场机制分配经济资源。(1)遵循“非禁即准”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向市场放权的力度,以“负面清单”管理作为重点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逐步做到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2)在竞争性领域,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者。以农村土地为例,土地是农民拥有的流转价值较高的主要经济资源,建议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务,争取尽快出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和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实施方案。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土地配置应主要由市场决定。通过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3)在非竞争性领域,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从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转向市场化配置,提高资金效率。例如广东“十二五”期间拿出100亿元支持战略新兴产业,采用将财政补贴变为股权投资的办法,引入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把此项财政补贴变为股权投资,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百亿财政资金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发展。4.向社会放权,形成市场经济良序运行的合力。(1)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机关脱钩,实现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地位。要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人员兼职。(2)放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限制,探索“一业多会”机制。“一业多会”机制,允许按国民经济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允许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允许跨地域组建,允许合并组建,允许分拆组建,包括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福利类、行业类、文化体育类等社会团体。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下放登记管理权限,突出“宽进”,重在培育成立新的社会组织,引入行业协会竞争机制,通过社团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吸引会员,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3)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相关部门牵头编制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同时明确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部门、职能和项目,并详细规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范围与主体、承接对象与条件、购买形式、操作流程、支付方式等细则。此外还将成立第三方咨询机构,作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咨询服务平台,按照建立目录—设立咨询服务机构—职能转移—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以养老行业为例,青岛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提供每日送奶探视服务;委托养老服务机构和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为“三无”、80岁以上低保且独居老人提供送午餐服务;为“三无”、低保和“三老”优抚对象中失能或半自理的老人“送家政”服务。实现了养老服务主体从单一政府保障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化参与相结合的转变。(4)创新扶持与管理模式。在省和地级以上市实施扶持发展计划,建立孵化基地,采取分类扶持方式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予以补助。同时,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支持和引导民间力量为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等级评估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取得3A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才具有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和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资格。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美国仅夏威夷一个州,就有1000个社会组织,当地政府对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予以税收上的扶持,而许多社会组织承担的许多职能也让政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继续阅读

消费需求下的经济发展论文

1影响我国消费需求的因素

1.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能力弱我国人口众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村的消费仅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只有提高人口众多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才能使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得以提升。

1.2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向着今天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人们渐渐地更加关注于居住、出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影响到居民的支出结构。

1.3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增长。

2刺激消费需求的对策

2.1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壮大保险产业当前,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任感,使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少,发展保险行业,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稳定职工调整到正常合理的收入与消费心态,促进消费倾向的提升,延缓储蓄倾向的上升。

2.2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层阶级

2.2.1积极提高各行各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使收入差距调整得更加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拉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减少社会失业人口,保持收入的相对稳定,使中等收入群体得以扩大。

继续阅读

海洋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论文

一、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海洋管理职能权限不明确。目前海洋管理规范制度大多数还在遵循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规范制度,而且海洋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一些部门职责出现了重叠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成本来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关系和利益,导致海洋规范制度出台和实施面临很多困难。同时,沿海设立的海洋管理部门机构之间隶属关系不尽一致,出现了整体管理分散、局部管理集中的现象,导致海洋管理整体秩序混乱,使得海洋经济开发效率底下,影响广东省海洋经济有效的、健康的发展,难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海洋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治政的基本方针,因此海洋管理也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但长时间以来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首先,海洋管理法律主体不明确,国家海洋局工作重点内容集中于海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还有很多管理职能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次,海洋管理法律责任不清晰,海洋管理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各个主体都各自为战,相互间无明确的法律制度约束。再次,我们仍然还未制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在健全海洋管理领域法律机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编制未来海洋管理规划,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首先,海洋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及主体,各个活动主体间又有着必然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如果我们只从局部出发,仅仅关注自己的开发利益,就会左支右绌,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赢。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缜密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的规划海洋产业开发的方向,在保证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提下,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两者之间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有着健全的、全新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引导渔民规范用海,遵守海洋管理政策,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将海域使用管理政策贯彻到乡镇、农村,让更多的基础群众能根据政策,合理规范的开发海洋资源,进而达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生态自然修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海洋经济发展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和高端的技术装备支撑,以保障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统一发展,在两者不断相互影响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下,使海洋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和增强,进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海洋生态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污染的治理,海洋污染会造成鱼类减少、海洋物种濒危等严重后果,关系着人类生存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海洋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排放、石油开采、海水养殖以及各类船只污染等方面。针对各类污染,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及时治理海洋污染,走向绿色海洋。

继续阅读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论文

1数据分析过程

1.1主成分的选择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见表2。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少数几个主成分就可以代表原来多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由表2可见,取第一,第二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即可达到92%,且重庆库区的区县有很大一部分农业产业,所以选取代表农林牧渔产业总值的第二主成分也作为分析的目标,第一、第二主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与财政收入(x1)、地区生产总值(x2)、工业生产总值(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5)、人均GDP(x6)、人均第三产业总值(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8)有很大的正相关,与农林渔牧产值(x4)呈负相关,而第二主成分与农林渔牧产值(x4)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达到0.97,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弱或呈负相关。对于第一主成分z1,除了x4(农林渔牧产值)以外,其他的指标的系数都在0.35左右,而这几个指标包括了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7个指标,这7个指标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代表性指标,包括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综合水平、政府财政收入和人们消费能力和财富水平等。所以第一主成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第二主成分与x4的系数高达0.84,远远高于其他指标的系数,而与x7(人均第三产业总值)的系数也为0.36,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农林渔牧则代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综合情况,农林牧渔业广义包括了除第一产业的传统种植行业以及饲养业、林业之外,也包含了农用机械、农业服务、新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所以,第二主成分代表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及其新型第三产业。根据以上两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以及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可以得到两个主成分的得分,如表4。在表4中,第一主成分得分最高的是渝北区,达到了5.49左右,第二是江北区,有4.02分,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然后是南岸区、涪陵、万州等区县,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都比较高,得分最低的是巫溪县,只有-2.55分;第二主成分中得分最高的是江津区,其得分达到了2.21分,第二的是万州区,表明这两座城市的农林牧渔业较发达。

1.2聚类分析对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选择欧式距离,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对重庆库区的17个区县进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农林牧渔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水平聚类分析,得到最短距离聚类谱系图(如图1、2)图1是第一主成分的聚类图,由它把库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江北区和渝北区,第二类是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和南岸区,第三类是长寿区和江津区,第四类是丰都县,石柱县等其他区县。根据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满足得分的依据,江北和渝北的第一主成分得分都远高于其他区县,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处于第二层次的长寿、万州等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渝北和江北稍弱,但还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得分较低的城市。根据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对第二主成分进行聚类,如图2。根据图2对第二主成分的聚类可以把重庆库区区县的第二主成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得分最低的江北区,第二类是得分最高的江津区,第三类是得分较低但远远高于江北的巫山县、石柱县、巫溪县、武隆县和南岸区,第四类是处于之间的长寿区、云阳县、渝北区、万州区等。

2结果分析

2.1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分析,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了76%,位于主城区的渝北区和江北区排名第一和第二,分为第一类,且分数都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第一主成分的第二类是巴南区、涪陵区、万州区和南岸区,这几个区在第一主成分得分方面均位于前几位,低于渝北和江北,但也远远高于其他区县,除了万州外,都是重庆1h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迅速。第三类是长寿区和江津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上述城市较弱,长寿和江津都是传统的工业城市,特别是江津,工业较发达,有著名的珞璜工业园和德感工业园,其机械、汽摩产业、农用机械、造纸等均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最后一类是得分较低的其他区县,这些城市基本都位于渝东南翼和渝东北翼,是传统的经济较薄弱的城市,工业基础差,现代化程度较低,交通不便利。

2.2第二主成分分析第一类是得分最低的江北区,由于其处于主城区核心,农林牧渔类产业面积较少,且农村人口少,城市化水平很高,其分为第一类。第二类是得分最高的江津区,江津区的农林牧渔产业发展水平很高,最近新建的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性的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农业园区,大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类是处于中间水平的长寿区、云阳县、渝北区、万州区、涪陵区等,处于渝东北翼的万州、云阳、奉节、忠县等是全国柑橘的重要产地,占据了农林牧渔类产值的大部分,而且受万州经济的影响辐射,这几个城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第四类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巫山县、石柱县、巫溪县、武隆县和南岸区,南岸区是处于重庆主城核心,农业面积小,发展较弱,其余的巫山、石柱、巫溪和武隆农业人口较多,但受其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平较低。

3结论及建议

对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和聚类的结果来看,渝东北的重庆库区腹心的城市经济水平都偏低,除了万州外,其余的区县都与1h经济圈的城市呈现巨大的差异,处于1h经济圈的区县的农林牧渔产业也明显高于渝东北库区腹心,江津更是处于第一位;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全县在经济、农业方面的差异甚至大于全国平均的差异程度,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