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就业论文范文

就业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就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就业论文

就业竞争力论文2篇

第一篇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200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有8%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86%的人认为自己有就业核心竞争力,6%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其中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19%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科,比如英语,25%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由此可见,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识,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特长爱好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英语等其他学科,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这表明∶第一,这些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这门专业课不感兴趣,可能是重点选修或者自学了其他课程作为自己学习、发展的方向。正是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才导致了学生在本专业方面就业核心竞争力上的下降。因此,有必要找出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并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第二,有些学生不止对专业课,对其他课程也不感兴趣,各个方面学习成绩都是一般,在就业时依靠自己的性格、社交能力或者依靠家庭条件。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软实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在因素来找工作。在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中,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能力作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相对其他就业核心竞争力而言是较多的,但是这个比例,就这个专业而言,不是很理想。毕竟这些学生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门人才来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最少应该占据60%。

二、如何解决调查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

这项调查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感兴趣?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否。第二,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对于对这门专业课实在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否应为其提供途径,提高其在其他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为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汉语不是在国际上很“热”吗?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对外汉语人才需求也将会继续增长啊!为什么学生还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呢?据分析,主要是这个专业就业很“尴尬”。毕业之后如果去国外教书的话,固然很好,但是相关方面的政策很少,出国的渠道没打通;去培训机构的话,工作不稳定;去高校做教师的话,需要博士学历。因此,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丧失。

2.如何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阅读

毕业生灵活就业论文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灵活性的原因分析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大学生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灵活就业将不可避免。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进军就业市场,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

2.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从起步到而今的高速发展,独立学院办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决定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这迫使部分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灵活的就业,否则在就业中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大学几年下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不高,毕业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自信,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

4.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就业期望所致在面对就业时大学毕业生都有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要踏入的工作领域,对工作领域中所提供的物质满意度和精神满意度。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大学生求学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成本。许多家长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种“高成本投入,高成本回收”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另外,独立学院学生由于自身家庭背景的关系也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较高。在择业时他们对工作岗位及薪酬待遇,都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观点。但是,当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追求较高的职业期望往往不现实,也很难实现,甚至处处受打击,他们不得不在就业方面更加现实和灵活。

二、如何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

推动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毕业生本人等都有所作为,并在管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必要的时候进行扶持,不要被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所禁锢,大胆的在就业形式上面进行创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就业率统计都要进行改进,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继续阅读

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一、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

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

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二、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继续阅读

以就业为导向的药学专业论文

1分类统计

不同工作岗位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调查统计见表3。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而言,在医院岗位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物分析;在药品生产企业实习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化学;在药品经营企业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品市场营销。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主要的三大就业领域中,认为课程较为重要的前5门中都出现的是药理学和药剂学,该统计提示,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不同领域就业都需要课程,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课程。

2讨论

本组数据显示,在目前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已经从过去的主要面向医疗单位,转变为医疗单位、生产企业同等重要,并向经营企业扩展。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教学计划逐步调整到医院、药品生产、药品经营等多领域就业岗位兼顾的方向,这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类专业培养要求的“宽口径”的特点。因此,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课程中重点知识及时调整、并对教材中未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补充显得尤其重要。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是把“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宽口径”专业。改革调整专业应研究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设置的对应性,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并按专业大类组建多种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确保人才质量与规格的关键,也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1]。药学专业建设应着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以药品生产能力、药品营销能力及临床药学服务能力等核心技能的提高为职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药学教育特色[2]。在云南省内,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是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与省外多数学校药学专业就业领域基本一致[3],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药学专业教学计划是药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认知中的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正在不断增加,药事管理与法规、临床医学概论和临床药物治疗学三门课程,在传统药学专业的课程中并不重要,但本调查显示,面对今天的药学人才就业市场,其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传统药学专业中原有的部分核心课程。

3结果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根据学校实际,在2010版药学专业教学进度计划基础上,对部分与就业领域关系密切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制定了2013版药学专业教学进度计划。其中,医院药学从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并将学时从36学时调整为72学时;药理学从72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医药数理统计从36学时调整为51学时;药物制剂设备改为常用制药设备,课时由72减少为38;实用物理化学因对就业岗位的实用性不强,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与天然药物学有交叉,在新版中将其删除;对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医药数理统计学中进行补充。

继续阅读

就业课程改革论文

1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欠缺

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以GSM标准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仍在发挥作用,3G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但今年4G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使用,5G也正在研发当中.因此,移动通信教学不仅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还应涉及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落伍.但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2G为主,附带着介绍3G,极少数会简单地介绍4G,且很少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1.2实验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不够,且与工程实践脱节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实验箱,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性较差,学生无法开展系统的实验,难以从工程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移动通信课程需要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介绍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抗衰落等技术.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扣行业需求,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以基本原理讲解和数学推导为主,这种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的知识也难以满足通信行业的需求.

1.4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继续阅读

医学生就业论文

1.通过职业指导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课程就是职业指导课,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形成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教育,总体而言,都是在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首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的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身和医学职业的前景分析,让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国家、政府政策和医学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通过职业指导,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自身的工作责任,使他们认真审视自己本身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托。在职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本身的客观认识。医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咨询的方式,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使自己摆脱本身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顺利就业。

2.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医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职业指导人员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得出一个人在素质各方面指标上的高低,可以知道一个人优势与劣势,有助于将个人特点与特定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就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定位。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医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指导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环节中,在课堂上,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个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无处不在,从大一到大五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几点。(1)职业指导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在校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一定的内在人文素养。从古至今,医生这个职业与之相对应的形容词一直都是高尚、仁爱等温暖的字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却是不断增多的医闹事件,使得社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道德问题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除了看病贵、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没能正确处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业内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重技能、重知识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还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用于行。[4]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分析和发现这些问题,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懂得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质量的就业评定不仅仅只是实现就业这一个方面,并且还要看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状况及社会的评价。(2)职业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现代的职业市场发展情势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再只是专业成绩好或是专业素质强,他们更希望求职的大学生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能力,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市场需求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欠缺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3)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包含了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一内容。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每年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求职、面试、实践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师的职业指导中寻求答案。通过对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及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对自己在求职择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意识的去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统一起来,从而真正的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实现高质量就业。

4.职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起桥梁,学校和医疗单位深度融合,也能够及时的为医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通过与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往来,对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用人单位最新的招聘信息。因此,职业指导部门能够充当学校、学生和医疗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度交流,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医院的要求,学生找到满意的岗位,医院招到合适的医生。另外,医学院校通过与多家医院建立起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应聘,不但帮助医院提高了招聘效率,招到合用的人才,而且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也提高了就业质量。

作者:蒙丽莎文志娟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继续阅读

残疾人就业论文

一、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式的演变

我国历来重视对残疾人权利的保护。法律是保障残疾人公平就业的基础,我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条例》(2007年颁布)。为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各部门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如1995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也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三种形式: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灵活就业,而残疾人就业政策也主要是对这三种就业形式的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三种就业形式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集中就业是计划经济时期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和调整,我国很快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消灭失业、全部就业是当时就业工作的主导思想。在此背景下,集中就业是我国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主要途径,残疾人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成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主要形式[19]。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建立一些福利企业,但在“”时期福利工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工厂关停。改革开放后,福利企业得以恢复重整,同时一些针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如财政部《关于对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征免税问题的通知》)的实施,使得福利企业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后,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开始出现亏损。1996年我国福利企业数第一次出现了减少的情况,之后十年福利企业大量倒闭[20]。残疾人集中就业由此走上了下坡路。在福利企业开始出现问题的同时,我国政府已在探索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形式,按比例就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于1992年开始在上海、广州等地试点,按照1%-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截至2005年底,按比例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施。2007年《条例》出台,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明确写进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自此,按比例就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事实上,与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相比,1996年以来个体灵活就业的数量一直占据了残疾人就业总人数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我国政府对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如在税收优惠、经营场地、小额贷款等方面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诸多照顾,实行对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和减征个人所得税等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方式,残疾人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足不出户实现就业。网络、电商等就业途径打破了残疾人身体的限制,正在成为未来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新方向。最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努力探索其他新的残疾人就业形式,如公益岗位就业,居家、社区与辅助性就业,使得残疾人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化。但到目前为止,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灵活就业仍然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针对这几种主要就业形式,《条例》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确定了按比例就业的“比例”,对福利企业也实行了新的认定原则。《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所制定的法规,是现阶段残疾人就业政策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的实施能否使我国残疾人就业迈上新的台阶,亟待实践的检验。

二、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用于评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二是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三是使用断点回归的方法(RegressionDiscontinuityDesign),四是利用混合横截面数据评估政策效应。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一般都是采用准实验设计,需要区分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是受政策影响的群体,对照组则不受政策影响,而且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应大体相似,这样才能剥离其他影响从而准确判断政策的效果。一般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法案通常都是在同一时点全国范围同时实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很难在残疾人群体中识别处理组和对照组。可见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更适合评估那些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可能只影响了残疾人群体中的一部分。改革就相当于一个准实验,因而可以区分出对照组和处理组,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其中某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维瑞克对德国的研究、坎波列蒂和里德尔对加拿大的研究、卡斯泰洛对西班牙的研究等[12-14]。断点回归方法是针对配额法的特定研究方法,因为配额政策通常会要求企业雇员达到某个数值才有雇佣残疾人的义务,因此这个数值就成为一个自然的“断点”,在这个数值之上,雇主需要雇佣残疾人,而不到这个规定的数值雇主则可以免除这个义务。采用此方法研究配额政策的包括拉里夫等人的研究[10]以及马洛(Malo)和蒲甘(Pagan)对西班牙配额政策的评估[21]。对于评估一个法案的出台对残疾人群体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常用和易行的方法是德雷勒对ADA进行政策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2],即第四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相对于非残疾群体而言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条例》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非残疾人来说残疾人的就业率和收入在《条例》出台后是否有显著提高,不是专门针对按比例就业政策或是政策实行中的某项改革的研究。因此,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的需要和现有的数据条件,笔者选用德雷勒评估ADA实施效果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2],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三次调查的混合横截面样本对残疾人就业在政策实施前后做评估分析,设定Probit模型。其中,Emp为就业虚拟变量,已就业为1,未就业为0;Disabled表示残疾虚拟变量,残疾为1,非残疾为0;Post07是时间虚拟变量,《条例》出台后为1,出台前为0;X''表示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地区,作为控制变量。交叉项的系数δ是我们感兴趣的,它揭示了政策实施后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变化。与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个指标是收入,因此接下来,我们用收入替换上述模型中的Emp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以分析就业政策的实施是否对残疾人收入造成影响。2.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公布的2002、2007和2008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neseHouseholdIncomeProject,CHIP)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是城镇住户调查部分。CHIP数据是中国居民住户调查的权威性数据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由于CHIP数据在2002年、2007和2008年的调查覆盖省份不同,而中国的地域差异又比较大,为使研究结果在不同年份间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我们将样本限定在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都覆盖的7个省份。其中,江苏、广东属东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属中部地区,重庆、四川属西部地区。目前我国缺乏残疾人领域实证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普通调查数据一般较少涉及残疾人问题,即便有残疾人的相关问题其数据条件仍然有限,对一些研究设计而言会存在较多局限。选择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数据来研究残疾人问题的原因是,首先,这三次调查中都询问了调查对象是否有身体残疾(其他调查年份如1988、1995年的调查并未涉及残疾问题或残疾人样本过少),因而可以识别出残疾人;其次,这三次调查的时间正好是在《条例》实施的前后几年,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残疾人就业情况在其前后的变化。2007、2008两次调查的问题为“是否有身体残疾”,将选择“有,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和“有,且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对象定义为残疾;2002年的调查问题与2007、2008年的有差异:“您是否具有以下残疾或虚弱的身体特征?”———包括肢体残疾或偏瘫、视力障碍、听说障碍、精神类疾病、智力障碍和其他残障,对该问题的选项为:①没有;②症状轻微、无须他人帮助;③症状严重或需别人帮助。调查对象若选择了上述六个方面中的任一或几个方面所对应的选项②和③则定义为残疾(视力障碍方面选择③才定义为残疾,因可能有较多近视者选择②,但他们不应属于残疾范围①)。将样本的年龄限定在16-60岁的工作年龄段,这样共获得混合横截面样本共计25610个。从表1中可以看到,工作年龄段平均残疾发生率为3.03%,三次调查的残疾人发生率数值较为接近,只2002年略高于其他两年,各年份的男性残疾发生率均高于女性。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来讲:就业为0-1虚拟变量,已就业=1,未就业=0,计算劳动力时扣除了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已婚是指结婚且配偶健在的情况;女性=1,男性=0;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和中专=3,大专及以上=4。为了避免极端值所造成的估计结果偏误,我们将每次调查中收入的顶端和低端的1%数据剔除,各年的收入通过CPI调整到2008年②。所有年份个体的月平均收入为1736.17元,从各年份的变化来看,收入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不同群体就业率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残疾人就业率低于非残疾人,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低于男性残疾人的状况。残疾人就业率为72.98%,非残疾人就业率为84.49%,前者约为后者的86%,而女性残疾人就业率则约为男性残疾人就业率的85%(见表3)。从年龄来看,残疾人的平均年龄高于非残疾人,这符合年龄越大残疾发生率越高的一般规律。残疾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非残疾人。就收入而言,残疾人的月平均收入明显低于非残疾人,各个年份皆如此,且这种差距有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大的趋势;女性残疾人的收入则低于男性残疾人。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回归结果表4是就业和收入的Probit回归的边际效应,为节省篇幅,将其结果放入同一表格中。(1)-(3)列和(4)-(6)列按各自的顺序分别是不控制其他变量、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年龄、年龄平方、教育程度、性别和婚姻状况)、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和省份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1)-(3)列的每一个回归中,Disabled的系数都是负的,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绝对值为8%-10%,结果非常稳定,说明残疾人的就业率显著低于非残疾人。所有回归的交叉项系数为负,但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不管是否控制其他变量,《条例》的实施对残疾人就业率的影响都不明显。再看收入的变化。将个体的月收入对数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残疾主效应即Disabled的系数显著为负,系数绝对值在24%-35%之间,说明残疾人比非残疾人月收入低30%左右。而交叉项的系数仍然不显著,说明《条例》实施后残疾人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这与德雷勒对美国的研究结果相似,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ADA实施后残疾男性的收入并无显著变化[2]。2.《条例》的出台为何没有对残疾人的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上述的回归结果分析,《条例》没有对残疾人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笔者对2000年以后每年的城镇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5),发现每年城镇残疾人总就业数的增加值低于本年度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我们对残疾人各种就业形式的年增长值和残疾人的失业人数进行了如下的计算,并列入表中,其中:年增长值=当年残疾人就业数-上年残疾人就业数(2)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每年新安排的就业人数-总就业数的年增长值(3)可以发现,在政府和残联的领导下和相关企事业部门的配合下,2001-2013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总人数从352.3万人增长到445.6万人,有了将近百万人次的就业增长,最高时463.6万城镇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从总体上看是增长是相当喜人的。但如果采用上述计算方式来考察就业情况,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国每年新安排残疾人的就业数保持在30万上下,情况较为稳定(见图1),但总就业人数的年增加值的波动则相对较大,尤其是2006年较上一年大幅度下降,2007、2008年得到恢复,但之后又有所下降,直到2013年也未恢复到2005年之前的水平。自2001年以来,失业的残疾人数则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峰值64.3万,2007-2013年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量的年平均值达到33万人,而这期间每年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平均数为35万,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仅能抵消失业的残疾人数。可见,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不甚乐观。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条例》在2007、2008年对残疾人就业总数的提升效应还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部分残疾人工作不稳定、失业风险大,使得政策只出现短暂效果,整体而言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仍然堪忧。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可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城镇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实际上在《条例》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因此《条例》的出台并不会给这方面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也可以从表5中的按比例就业数据得到印证,2007和2008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的年增长值分别为0.4万和1.1万人,增长幅度较小。第二,《条例》中对集中就业的规定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尤其是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针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得福利企业实际享受的税收优惠大幅削减,这给福利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福利企业退税政策优惠变小,政策吸引力减弱,导致很多企业主动摘掉福利企业的“帽子”:2007年4季度到2014年1季度,我国福利企业从25969家锐减至17876家,降幅超过30%[22]。福利企业的萎缩必然导致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人数减少。第三,对于个体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残疾人来说,现行的法规政策则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有效扩大这种就业形式的规模。如政策的扶持范围较狭窄,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从事传统经营的个体灵活就业残疾人,网络时代的电商、网店等相关就业形式无太多涉及;此外,政策的准入条件较高,程序较为繁琐,不利于残疾人个体自主就业和创业。而个体灵活就业目前占残疾人就业的较大比例,如果情况不能发生明显改变,那么整体上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第四,《条例》可能并没有实施到位。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问题;有的省份接收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不到5%[23];相关法律中关于残疾人福利性单位专产专营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落实。法律的实施效果尚且如此,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条例》其约束力就可想而知了。

四、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CHIP2002、2007、2008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对《条例》出台前后我国城镇地区残疾人就业和收入状况进行了研究,政策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残疾人而言,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并无明显变化,但残疾人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都显著低于非残疾人。同时,城镇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宏观数据也反映出残疾人就业所存在的问题:2000年之后每年残疾人的失业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平均来说,每年新安排就业的残疾人数仅能抵消当年失业的残疾人数;残疾人存在工作不稳定、失业风险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政策的角度提出以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建议。第一,集中就业优惠政策需加大力度。应加大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的税收力度,对福利企业实行保护,如福利企业的水、电、气、热可考虑参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考虑到市场竞争会不利于福利企业的产品和销路,应制定政府部门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的办法。但由于现行的政府采购的门槛较高,残疾人企业较难进入,因此对于残疾人企业参与竞标的政府采购产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适度降低对产品的要求,一些产品可以专门指定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来生产。对于精神、智力以及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辅助性工场、庇护工场可能是更适合他们的就业形式,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以妥善安置残疾人中就业困难的群体实现就业。第二,建议建立监督按比例就业制度实施结果的组织机构,并适度提高公共部门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结果,我国各类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数超过2.7亿,如果每个单位都能完成《条例》的规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按1.5%的比例计算可安置残疾人405万,而2012年累计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约为120万,即使扣除那些不足以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小微企业,这当中的缺口仍然相当大。如果能够落实好政策,残疾人就业数量可得到较大的提升。我国的事实情况证明,如果没有法规监督用人单位,按比例就业制度实施起来就会很乏力,因此建立监督机构是很有必要的。监督按比例就业的机构有权收集残保金、审查就业记录、重新分配资金、监控其使用并公布结果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组织是按比例就业制度实施成功的必要条件,否则政策就会失效。此外,从已有的世界上实施按比例就业制度国家的实践来看,将公共部门纳入制度范围的,其按比例就业的完成率较高,反之较低。公共部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可为其他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表率,因此,笔者建议公共部门雇佣残疾人的比例应适当提高。第三,拓宽残疾人个体灵活就业的政策扶持范围,降低优惠政策的准入条件,将申请程序化繁为简。现有的残疾人个体灵活就业政策,主要还是限于传统经营的个体就业残疾人,对于信息时代新的经营模式,如网络创业,开网店、微店等并未纳入政策扶持范围。比如有的地方只对有固定经营(服务)场所或有租赁合同的个体经营给予优惠,网店、微店的经营模式显然不符合政策要求,同时申请程序也相当繁琐,需要交各种各样的表格和证明材料。残疾人本身就行动受限,这无疑给他们接受政策扶持平添了许多障碍。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调整和更新思路,考虑残疾人的现实状况,制定符合实际且能切实满足残疾人个体就业需求的政策。虽然保护性就业政策可以督促用人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但笔者更希望的是,社会各界能够转变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各行各业、每一个就业单位都能自觉自愿地承担起为残疾人提供合适就业岗位的责任,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继续阅读

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

一、传统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将来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垫定良好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如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都是药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沿用了较为传统的模式,高校教学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其附属物。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理念滞后,重理论、轻实验实践教学已经不能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现行教材与教学实际脱节,验证性的实验偏多,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没有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现实教育中存在主观上重视,实际上却对实验环节有削弱的现象,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等。学生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理论知识比实践知识更重要,做实验敷衍了事,走过场,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对知识不会灵活应用,往往临床应用实例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反而无从入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实验综合技能面窄,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性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当前,实验内容还明显缺乏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化学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编排标准,导致编排不合理,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雷同或重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实验重复,化学酸碱滴定练习与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这两个实验项目,同样都是练习学生酸碱滴定的操作;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和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同样都是应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二是实验课程仍以经典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氯化钠含量的测定只是简单地验证沉淀滴定法。三是实验内容缺乏层次性,显得较为单一,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四是实验内容与实际相脱节,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实验项目内容与医药企业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且缺乏在技能方面循续渐进地、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方法创新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此方面还显得较为欠缺。“照方抓药”、“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可想而知,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化学实验教学将毫无实效性可言。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应当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具体实验。总之,要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各项实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实验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当前,化学实验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期末实验课考试,二是日常的实验报告。各个高职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具体确定两者的比例,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然而,对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化学实验考核显得较为片面,考核的结果缺乏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真实性,影响了最终的考核效果。

二、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提升高职实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元化的时展,无法适应经济化社会的需要。原先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墨守成规地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教师“包”得太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前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处理均深刻、细致地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只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根本无法保证。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校若不能紧密地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就无法灵活地运用实验资源。教师一味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致使实验教学根本无法突出针对性、职业性、发展性的特点,导致学生缺少思维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高职实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技能,同时又获得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和综合素质。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技能。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要加强素质教育,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应包括“敬业、合作、企业文化”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实验知识、方法、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指导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专业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顶岗实践能力的培养。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