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统计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主要表现
1.对公共财产的不尊重。高校的图书馆是校内的公共场所,其中的书刊资料学校公共财产的一部分,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可持续使用。但是,在部分高校中,有这样的一个大学生群体,他们在践行社会公德方面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他们对公共财产和公众利益极其漠视,有的对图书馆的书刊杂志随意的损坏,严重影响了下一读者的正常阅读;有的私心太重,以“强烈的求知欲”为由,在借阅图书之后并不将其归位,甚至想方设法将图书资料据为己有,剥夺了其他学生的阅读权利。
2.对他人的不尊重。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公共场所,任何参与其中的读者或其他个体都应遵守公共秩序、践行公共道德,这样既能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也能因为创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外部环境,使读者十分便捷的获取知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如此,部分大学生对他人对公共场所的不尊重甚至蔑视随处可见。有些大学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图书馆的资源强行地占用;有的在图书馆穿着不修边幅,乱写乱画,忽视公共卫生对读者阅读的重要性;有些大学生在图书馆高声谈话,扰乱了他人的学习环境。
3.对自身的不尊重。大学生在图书馆种种失范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其对自身的不尊重,这也是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对青年大学生而言,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敏感阶段,恋爱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恋爱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公共行为,因此恋爱行为的进行应该远离公共场合,即便处于公共场合,也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环境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却似乎并不如此,高校的图书馆现如今也逐渐的发展成为大学生谈情说爱的场所,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不但与图书馆严肃的阅读氛围极不相符,也对其中的读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引领学风和校风走向严重的滑坡。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偏差。在青年大学生未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一般是长时间的生活在家庭的环境之中的,因此,他们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之所以他们在成为高校的成员之后会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与以往家庭教育的偏差是不无关联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青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成长条件相对优越,这就导致了部分家庭将过多的宠爱集中在子女的身上,使得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之关注于是否或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而较少去考虑要不要去关爱别人。这种思想的成分一直在他们的心理埋藏,在初高中阶段得不到释放,而到了大学阶段,被集中的释放了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在图书馆行为习惯性失范而又无所顾忌、理直气壮的原因了。
2.学校教育的偏差。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标准衡量方面仍然以智力水平为主,德育工作的成效往往被排在了后面。高校这种对智育工作的普遍重视有其深刻的根基,小学、初中、高中对智育关注的一脉相承就能说明问题。可是到了大学阶段,教师的职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除了“授业”以外,几乎不再进行“传道”和“解惑”,“师者”的意味被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状况,许多高校建立起了辅导员制度,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几百个学生配备一个督导员的做法实在是杯水车薪,这种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建立和公德实践的实施。
3.自身认识的偏差。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对社会行为的知晓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的环境约束失去了作用,他们的失范行为就有可能发生,而这种发生是不分场合和地点的,即便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产生更多一点的敬畏。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缺乏明显的内在约束。
三、态度
为了真实的反映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事实和证据,笔者走访了12所高校的图书馆,对当地大学生在图书馆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提问,共设置问题7个,有效问题4个,接受回复10231个,有效回复9820个。调查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见表1~表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在图书馆盗窃图书、损坏图书和影响阅读的行为持反对态度,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持赞成和无所谓的态度。其中,对损坏图书持赞成态度的学生最多,达到了24.1%;在其他方面的调查中,大学生在面对读者着装不雅时,有66.1%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在面对行为不雅时,有76.1%选择了远离,在面对言语不雅时,有80.7%选择远离。可见,当代大学生较能接受读者着装上的改变,但是对行为和言语的失范表现出了明显的反对,选择“制止”的比例也在10%以上。调查中发现:有半数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环境、社会风气、互联网络和影视作品对他们社会公德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氛围和同学朋友对其影响不重要。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群体道德生长的土壤是非常广泛的,也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持续改进的空间。
四、重建和提升大学生遵守图书馆公德意识的主要措施
1.创建良好的高校图书馆育人环境。一方面要开展图书馆的物质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开展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比如,在公德教育和培养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示范活动,并与其他大学生进行交流,建设一个科学、有序、健康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2.通过多种突进促进读者素质的提升。高校图书馆是以大部分大学生读者能遵守与维护社会公德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有利于形成与持续发展良好的图书馆氛围,还能够提升大学生读者的自身素质。
3.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公德教育。图书馆可以及时的补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刊和视听资料,通过它们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还可以开展各类导读工作,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图书资源阅读,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可取方式,也能够对大学生的公德行为进行规范。
4.加强对大学生读者的制度约束。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严肃的周密的规则,以此来界定大学生的选择空间,控制与矫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范行为的发生,减少不良风气的蔓延,使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作者:王爱杰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