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统计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现状
1.整体人才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亟须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知识储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已接近9000万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入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我国已经在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不断取得新进展,这都表明我国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水平已经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与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10年,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名单,本次新增专业25种140个专业点,全面覆盖了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除了高等院校,还有社会上大量的职业教育培训、企业培训和第三方培训,这些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虽然某一机构只针对某一具体领域,但是社会培训的普遍推广,人才投资的不断加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蓬勃发展。
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区域需求加大。在国家产业政策带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据赛迪顾问对重点区域与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分析,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研发设计人员;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机械制造加工、机电产品装配工、市场营销人员。以信息产业人才为例,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到2015年和2020年,人才资源总流量将达到1300万人和1800万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再以无锡为例,无锡规划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定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集聚地,汇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元,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有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的市场需求,全国的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可想而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现状表现良好,但由于各个重点区域和城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各有差异,导致各地区对相应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各有不同。由此引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区域人才发展的矛盾问题与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
1.各区域高层次人才数量紧缺、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滞后。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000多万,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公派留学生数量不足,引进国外人才的规模小,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民营企业人才状况令人堪忧,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不足,高校教育人才补充速度缓慢,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高校和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各地纷纷建立的研究院和技术中心等机构,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高层次人才选拔教育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之处,资源投入的准确性与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因此均受到影响,这都将对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掣肘。
2.区域间人才分布不平衡、区域内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我国的人才构成中仍以大学专科、本科学历为主,其占比高达97%,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比仅为3%。东部、东北、中部以及西部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依次为4.61%、3.06%、2.48%和2.50%,比例上的差距很明显。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华南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聚集了超过30%的人才。而广大中部、西部以及东北等地区的人才缺口较大。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武汉等城市聚集了超过3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而广大中部、西部以及东北等地区由于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配套设施较薄弱、人才激励措施尚不够完善等原因,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造成产业人才缺口较大。随着区域间竞争的加剧,人才资源将成为各区域夺取战略制高点的第一资源。在各个区域内,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制造为主的阶段,制造岗位上从业人员占绝大多数,而技术开发及相关市场人员缺乏,有待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而进行调整。各区域的高级人才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比例很低,这已成为各重点区域和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管理机制僵硬化、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导致其人才的培养十分模糊。一方面,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才,纷纷采用高薪聘请等各种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却鲜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和时间培养人才。短时间来看,高薪聘请是解决技术骨干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但从长远看,不仅不能增大人才的总体储量,而且还会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的出现。我国目前的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每年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流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出国留学的人员达到17.7万人,然而同期的归国人员仅5.3万人;我国1052个高新产品研究项目的部分核心人才(项目负责人)已经出国,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流失总人数的一半。由此可见,人才的流失将会成为制约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各重点区域及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的主要对策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应该愈发重视。各地区在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时,应保持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实际人才需求间的步调一致,注重对人才规划的操作要点的把握。
1.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要突破传统学科的结构设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相关学科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应用性,优化原有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设置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要结合相关产业链环节,积极培育产业链上紧缺型人才,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高校层面还要为专业设置模式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整合软硬件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才培养与开发模式上,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鼓励院校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同时要不断深化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模式,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提升物联网各产业链环节的人才实力。
2.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层次结构,加强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人才资源的空间结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为基础,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丰富的社会资本、共享的资源要素,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与产业协调互动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完善人才开发的企业培育模式。通过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措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人才作用,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人才配置力度。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采用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以相应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为依托,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配置体系,促进人才自主流动,有效满足重点项目与重点工程建设的人才需求。
3.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适宜环境。政府作为行业发展的服务部门,致力于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环境建设好、相关规划制定好、配套政策落实好,从而为产业人才营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解决各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能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力。针对创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自建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提供平台,结合政府配套创业资金,使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得到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撑;针对就业环境,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以项目启动经费等方式为人才提供配套服务,为高端人才提供令人愉悦的就业环境;针对生活环境,政府在规划初期就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好了高效便捷的生活环境。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和自主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大主导产业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和人才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猎招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引入符合产业发展热点但又无法通过企业内部及时培养的高端人才,为企业把握市场先机,获取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奠定基础。作为专注于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猎头公司,应该获得更多的政府关注,从而发挥更积极作用,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德煌彭笑一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