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美制造业增值率的差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统计杂志》2014年第二期
以下,为两国比较方便,我们以北美分类目录(NAICS12)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行业进行适当归并。北美分类共计21个行业,除把其他交通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设备制造业合并,与中国交通设备制造业口径保持一致外,其他均以北美分类为标准,对中国行业口径进行调整,调整为20个行业。
1.制造业行业差异划分。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美制造业20个行业中,根据增加值率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中国增加值率高于美国的行业;第二类是中美增加值率差异较小的行业;第三类是中国增加值率显著低于美国的行业。
2.中国高于美国的行业。这一类型只有二个行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对应中国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业和烟草制造业四个行业。该行业增加值率高出美国接近5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能有如此高的增加值率,主要是烟草制品业的贡献,因为烟草制造业属于国家直接控制的垄断型行业,增加值率一般在75%—80%之间。同时,烟草业增加值占整个行业的约25%,因此,把行业的增加值率整体水平相应抬高。此外,中国饮料业增加值率37%的水平也属于较高行业,其中白酒酿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约40%份额。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公款消费需求旺盛,导致高档白酒价格与成本相去甚远。近期随着中央严杀吃请歪风,导致部分名酒价格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目前部分高端品牌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因此,我们说该行业增加值率高于美国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以及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并不是依靠竞争力取得的。估计中央在狠刹“四风”情况下,增加值率会下降。初级金属对应的是中国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属于基础产业,传统高耗能产业,主要作为中间产品供下游产业使用。“十一五”期间,国际金属矿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该行业成本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国内金属产品出厂价格年度上涨在5%—10%之间,低于同期国际市场铁矿石、铜等价格上涨速度。中国增加值率由2005年同期低于0.6个百分点逆转为高于同期美国2.5个百分点。该行业是美国制造业中增加值率最低的行业,5年间增加值率下降7个百分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对美国影响要大于中国。
3.中国比美国增加值率差距较小的行业(差异≤10个百分点)。这些行业主要有纺织业及纺织品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个行业。其中化学药品制造业是由化学原料、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三个行业构成,交通设备制造业在美国由交通设备制造业和其他交通设备制造业组成,在这里合并按中国分类划分。5年间,中国在这7个行业都有所下降,而美国是四个上升三个下降。交通设备制造业美国与中国一样,增加值率处于下滑趋势,差距在缩小。美国5年间下滑7个百分点,要大于中国。现在增加值率几乎相同,只有21%,也是美国倒数第二行业。美国的问题主要出在汽车制造业不景气,因为汽车制造业要占到整个行业增加值的一半。2009年增加值率只有9.2%,其中,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都于2009年在破产边缘经历了一次历史性考验。自1982年以来,2009年美国人创下了年度购买汽车的最低纪录。整个美国汽车工业销售的汽车和卡车总计仅1040万辆,而其中70万辆还是由政府推行“旧车换现金”(CashforClunkers)计划带来的。在美国汽车业遇到生存的困难时候,中国能独善其身,主要得益于2008年国内开始执行的放宽汽车信贷和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政策,进一步拉升国内消费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同时,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阶段。木材加工、纺织品、造纸、印刷、化学品、橡胶与塑料6个行业,中美增加值率比较共同特点是,差距在拉大。其中化学品、橡胶与塑料两个行业的增加值率差距到2010年已经超过10个百分点。
4.中国比美国增加值率差距较大的行业(差距大于10个百分点)。这些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制品业,服装、皮革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业八个行业。服装、皮革及其制品业对应的是中国服装和皮革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把中国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两个行业合并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则是由中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两个行业合并的。中国在除交通设备制造业外的其他装备制造业中与美国差距很大。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行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美差距惊人,该行业是中国增加值率最低的行业,而在美国却是最高的行业。5年间,中国增加值率减少2.7个百分点,只有19%;而美国却上升21.7个百分点,高达70.2%,是中国水平的3.7倍。利润率高达15..2%,而中国只有5.6%。中美两国之所以反差大,就在于中美价值链分工的不同,美国在产品研发和营销环节占有优势,显示出美国掌握有核心技术,更多地体现出创造。而中国主要出于微笑曲线的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过程。根据《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研究报告提供信息,苹果公司在美国并不生产产品,而是在中国等低成本国家生产,美国主要从事研发和分销。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58.5%的利润,而中国劳动力只能从中拿到1.8%的利润。此外,2010年,同属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增加值率。5年间,中美差距也拉大到20个、21.5个和17个百分点,相当于中国行业增加值率的84.7%、89.6%和79.3%。在轻纺类的家具制造业、文体用品及娱乐制品业和服装、皮革及制品业三个行业中,中美差距值得反思。在中国,这些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但是在美国,其增加值率同样是大幅度上升,且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差距不大。2010年,中国三个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到美国同行的一半。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主要以低成本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产品设计、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全球性有影响力的品牌屈指可数。2009年,全国R&D资源调查显示,这三个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只有0.21%、0.36%和0.16%。行业内大量的外资代工模式,使得大量利益外流。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一个售价3000元的COACH包,国内交货价120元,成本占100元,其中45元为材料成本、20元为人工成本、35元为水电租金等成本,一个包只有20元利润。美国等发达国家注重品牌研发和销售,通过代工环节降低劳动成本,以获得高额利润。
二、创新是提升增加值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美国政府先后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来提振美国制造业,被称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战略的意图,其本质就是产业升级,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并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以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1.加大研发力度是提高增加值率的关键。为了验证附加值率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确认高增加值率是研发高投入的依据,以下,我们以中国1998-2011年该行业的增加值率与研发投入强度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Y=5.642+1.4214X,t=5.393,达到1%水平上的显著。根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研发投入强度的不断提高对行业增加值率的上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美国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美国第一大行业,目前增加值率处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就在于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及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上舍得投入,并取得技术优势有直接关系。
2.我国研发投入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不高,利润率更低,影响因素众多,但这与我们的粗放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产业居多,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重视不够;高附加值行业中以发挥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为主。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较低,研发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只有美国的1/6。在最具创新活力的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美差距更大。在医药制造业中,我国只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1.1%;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2.7%。因此,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力度已成为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选项。
3.自主品牌研发是重点。过去的微软、现在的苹果,借助于创新性构想,舍得投入研发活动,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走在了行业发展前列。我国高技术产业局部领域正在取得突破,深圳华为公司、中兴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占领市场,近些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差上下,目前,已经在通信设备技术领域走在行业前列。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我国移动通信设备厂商在TD-SCDMA网络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85%;测试仪表市场也改变了完全依赖国际厂商的局面,我国厂商市场份额接近90%;在位于产业链高端的终端芯片环节,我国产业界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市场份额为零跨越发展到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华为公司在非通信领域也取得突破。
华为海思生产的芯片也在走行业前列。事实证明只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拥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我们才能够取得话语权。总之,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模式粗放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追赶要靠实力,人财物缺一不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需搭建好平台。要避免拔苗助长式的“被创新”,坚持创新活动的常态化、持久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制造业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梦”。
作者:张帅奇张继良陈炳华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