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圈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地缘经济视域对珠中江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增长效率过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内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协作发展效应不明显等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以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较于二三产业处于劣势;而在竞争力层面,第三产业较之于一二产业处于极大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地缘经济视域下提出珠中江经济圈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地缘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结合地缘经济特点、统筹兼顾错位发展,依托地缘关系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地缘发展模式等维度来构建经济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珠中江经济圈;发展机制;地缘经济
2017年7月1日,在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央有关部门将支持粤港澳三地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1]。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扩展地缘经济空间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我国扩展全球地缘经济空间的前沿阵地。而珠中江经济圈①既是珠三角中的边缘地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发展地区,正是由于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珠中江经济圈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地区面积的四分之一。珠中江经济圈资源优势明显,有着良好的制造业、轨道交通及化工等产业基础,珠中江经济圈有足够的条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新的经济增长极。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程来看,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程度已经落后于广佛肇、深莞惠、港澳地区,因此要引导珠中江经济圈高速发展,强化珠中江经济圈与广佛肇、深莞惠、港澳地区的地缘经济联系,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地缘经济强调由地缘因素产生的区域性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经济共同体,谋求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共同繁荣[2]。地缘经济以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地理空间、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地缘要素与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3]。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地缘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地缘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为了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而提出来的重要发展战略,珠中江经济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要次级区域。按地缘经济关系来看,珠中江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经济关系密切,有足够的潜力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泛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中江经济圈的地缘经济关系为基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策略。
一、粤港澳大湾区与珠中江经济圈的地缘相互作用
地缘相互作用是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珠中江经济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地缘相互作用明显。
(一)珠中江经济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作用
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粤港澳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下,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预期将珠中江经济圈打造成粤港澳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能有效地参与到粤港澳区域与其他地区的竞争、合作中,融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局面中。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正面临着新时代、新阶段的历史考验:构建“珠中江澳”城市带,探索“珠中江澳”合作发展新出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此,推进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对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实力及协调内部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实现珠中江经济圈与澳门、广州、深圳的经济对接发展,最终促进并实现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二是有助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地理、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等因素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区域合作发展的创新地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既是国家创新区域合作发展的要求,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及粤港澳合作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分属不同行政区,在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认识到广东省和港澳地区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制度性的障碍及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有助于探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合作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珠中江经济圈内的海洋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海洋化工及港珠澳大桥、珠海横琴自贸区等基础性优势,能够为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同时,再利用承接珠江东岸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机会、粤港澳合作及其他相关生产要素来推进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四是有助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地区的联动发展。珠中江经济圈紧邻粤西地区,是从珠三角核心区域到粤西地区的必经之路。广东省政府已批准粤西地区的阳江市加入珠中江经济圈,在政策层面上增进了珠中江经济圈与粤西地区的经济联系。在广东省推进全省协调发展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珠中江经济圈应当担负起承接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的重任。
(二)粤港澳大湾区给珠中江经济圈发展带来的机遇
1.为珠中江经济圈带来广阔的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将粤港澳三地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帮助珠中江经济圈借助香港、澳门自由经济体的地位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能够为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粤港澳合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地加深粤港澳的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扩大珠中江经济圈的市场辐射范围。特别是粤港澳大桥的建成,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之间的联系,缩短了珠江西岸与港澳之间及珠江东岸地区的距离,使得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区域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为珠中江经济圈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更大的市场。2.为珠中江经济圈提供更多的人才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粤港澳地区具有相互比邻的区位优势、文化同源、语言同系等特点,且粤港澳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三地之间人才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拥有全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学3所或4所、广州拥有5所“双一流”高校及其他高等学府,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能有效地减少人才在区域之间流动的障碍,缩小区域内人才待遇差距。珠中江经济圈内缺少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推动港澳及珠江东岸地区的人才前往珠中江经济圈工作发展,增强港澳及珠江东岸地区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与珠中江经济圈内相关机构的合作,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配置,促进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流动。3.丰富珠中江经济圈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为港澳资本及境外资本进入珠三角地区进行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拥有遍及世界的金融资本。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更好地发挥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作用,为珠中江经济圈内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还能增进珠中江经济圈和广佛肇、深莞惠经济圈的联系,为珠中江经济圈吸引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资本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珠中江经济圈与广佛肇、深莞惠经济圈的资本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将为珠中江经济圈的招商引资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珠中江经济圈对港澳资本及境外资本的吸引力,丰富珠中江经济圈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4.带动珠中江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有利于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和集约配置,能够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珠中江经济圈的集聚发展,优化珠中江经济圈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布局,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一体化能够充分发挥地缘经济作用,帮助珠中江经济圈有效承接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转型。
二、地缘经济视域下珠中江经济圈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增长效率过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中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现在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在评价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中,文章选择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两个指标来反映珠江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5]。1.全要素生产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以科技进步来衡量,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按照黄元阔的计算,珠海市2014年科技贡献率为52.87%,而同区域的中山市、江门市的科技贡献率按照以往的情况计算均低于珠海市[6]。与珠三角其他地区及港澳相比,珠中江经济圈的科技贡献率依旧处于落后的状态。这说明珠中江经济圈的整体产业发展还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还处在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带动区域发展的阶段。2.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7]。通过对珠中江经济圈2011—2015年三市工业增加值率的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发现珠江西岸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江门市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珠海市相对稳定。与此同时,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增加值率也呈下降趋势,这也表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容易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前珠中江经济圈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弊端。
(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来推动,本文选取珠中江经济圈的相关数据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进行论证。1.消费者需求不足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根本的作用。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持久稳定的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珠海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占比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45.1%。这说明珠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引导居民消费的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中山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在GDP中的份额较小,在2015年最高才达到35.87%。这反映了中山市的发展是外向型经济,依托出口商品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江门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占GDP比重最高时达到了48.17%,主要是因为江门市面积及人口远比中山及珠海多,但是江门市工业拉动经济能力不足,所以导致江门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占GDP比重畸形偏高。2.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大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以2013年为一个节点,2013年以前,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速度较快,2013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速度放缓,且中山市还出现了短期的下降,如图2所示。这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投资对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持续上升的,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大。但是在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中,珠中江经济圈存在重投入、轻效益的问题,部分资金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没能有效地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作用的结果,珠中江经济圈要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过于依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三)地缘产业同构化严重
产业同构化是指某一地区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产业同构化的增强导致区域竞争激烈,影响区域协作发展。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由于地缘关系密切,区域内的主要产业相似度高。根据王玉明(2013)的研究[8],珠三角9个城市产业同构系数由2007年的0.636上升到2013年的约0.67,这种过度趋同的产业结构使珠三角内部竞争消耗过大。根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2009年7月的报告称,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系数平均值为0.72。按照张军的计算[9],2009年珠海和江门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82、珠海和中山之间的为0.994、江门和中山之间的为0.995。珠中江三市均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产业基本都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灯饰、五金制品、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10]。产业结构的相似导致各市在投资、人才和市场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影响区域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制约着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长效发展。
(四)区域地缘经济发展协作效应不明显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所有城市的协作发展,珠中江经济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积极协调处理好珠海、中山、江门三地之间的关系,珠中江三地未能形成有效的地缘经济协作互动,导致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广佛肇和深莞惠。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珠中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区域内地缘经济联系不紧密及不合理竞争依然存在[11]。1.珠海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不突出珠中江经济圈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区域之一,珠中江经济圈在珠三角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无论是在GDP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以及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方面,当前还不足以有效地支撑珠中江经济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对彭芳梅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珠海的经济辐射、桥梁作用还不够明显,未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珠海市的城市定位,珠海市的发展目标是打造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在珠中江经济圈内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珠海市目前的GDP发展水平未能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2.区域城市功能同构化阻碍协作发展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的西岸地区,且城市辖区相连,所拥有的资源及产业技术相近,再加之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缺失及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未能突破行政区划,因而导致珠中江经济圈三市在产业规划及发展方向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域内重大项目的设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存在无序竞争、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等现象[12]。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广东省积极推动珠江西岸地区发展的过程中,珠中江三市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协作发展不到位的现象。不协调的竞争会给珠中江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带来资源浪费、相关成本增加、财政损失及减缓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等问题。
三、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珠中江经济圈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回顾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Perloff、Dunn、Lampard、Muth(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一个特定区域在某一时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3]。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将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变化当成一个态度过程来看,把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增长与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比较。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的建立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3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N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S)。(三)模型指标含义地区增长份额(NS),表示珠中江经济圈各产业从基期到报告期内均按珠三角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NS为正则表示珠中江经济圈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反之则结果相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表示珠中江经济圈按珠三角地区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珠三角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它所反映的是珠中江经济圈相对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竞争力偏离份额(DS),表示珠中江经济圈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珠三角地区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珠三角相比,珠中江经济圈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本文选取珠中江经济圈三市及珠三角地区九市的相关数据,以2011年为基期、2015年为报告期,并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珠中江经济圈具体的结构分量、竞争分量进行测算,为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四、地缘经济视域下珠中江经济圈经济发展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区域地缘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在决定区域发展格局的各种因素中,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14]。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涉及广东珠三角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而珠中江经济圈的资源禀赋远落后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其它区域。基于此,珠中江经济圈要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项资源,依托地缘建立区域性的统一市场,推动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珠中江经济圈要借鉴好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公共管理经验,加强区域内公共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协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5]。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能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并成为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供给的内在动力。珠中江经济圈在区域内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其主要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16]。珠中江经济圈内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及推进珠中江经济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育珠中江经济圈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要求。
(二)结合地缘经济特点,统筹兼顾错位发展珠中江经济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珠中江经济圈三市应结合地缘经济特点,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区域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统筹兼顾错位发展,避免陷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珠中江经济圈要重点支持中山风电装备、江门轨道交通装备、珠海航空装备等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地缘特点错位发展,合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珠中江经济圈要统筹错位发展,明确各市的发展方向。珠海市要积极打造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及生态文明新特区;中山市要积极创建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17];江门市要以打造珠三角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市、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18]。珠中江经济圈三市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结合地缘经济特点,实行错位发展,缩小区域产业同构系数,避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依托地缘关系培养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地缘作用,能够带动周边相关区域的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珠中江经济圈要明确珠海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集中资源,依托地缘关系积极推动珠海市建成珠江西岸中心城市。借助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际化的视野,依托深港澳引入国内外资源,推动珠海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构建创新生态圈,提升珠海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运输资源,发挥广东自贸区的优势,将珠海市打造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航运服务中心、货物转运中心、对外贸易中心,提升珠海对珠江西岸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产业转移,提高珠中江经济圈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及加快区域开发进程,带动珠中江经济圈城镇带聚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将进一步凸显珠海市的区位优势。珠海市连接澳门、香港,坐拥横琴自贸片区,有机场、高铁网络、大港口,融入大湾区后发展潜力巨大。珠中江经济圈应依托地缘关系集中资源发展珠海市,大力开发中山、江门,辅以若干重点城镇,加强珠中江经济圈的内部经济联系,共同构建珠中江经济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创新地缘发展模式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中江经济圈指明了发展道路[19]。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为了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三大经济圈中,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程度不如广佛肇、深莞惠经济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新能力欠缺,地缘合作发展模式不完善。在经济发展新时代,珠中江经济圈要坚持发展新理念,创新地缘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国内人才的聚集地,科技与金融的引领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为珠中江经济圈提供发展所需的人才、科技、金融资本[20]。珠中江经济圈要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就要依靠大湾区创新地缘发展模式,增加珠中江经济圈与香港、澳门地区的联系,依托地缘关系,构建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争取在广东省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
作者:吴东武;鄢恒;王慧君 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