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消解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消解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消解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型农民培训的问题及消解

《新疆农垦经济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市场引导型

1.“专门培训机构+农民”模式。这里所说的专门培训机构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开设一些具有一定技能专业,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组织。这种模式下的培训机构成本高,培训费用全部由参培人员,即农民自己负担,政府没有任何补贴;培训机构类似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教学标准,内容较多,技能要求较高,培训时间一般都要求3个月以上,农民必须抽出专门的时间;参培人员社会认同度较高,容易就业,且较稳定,比较适合于务工型新型农民。但由于这种模式培训成本高、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挫伤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例如,江西省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是一所综合技能培训单位,一直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人员(电工、焊工、高处作业,制冷作业等)操作证、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培训。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模式。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之后,国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出台了系列的扶持政策,合作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开展培训,适用性强,农民参与积极性高,比较适合于务农型新型农民。但该模式不太重视长期的素质教育,一般只针对合作组织,培训范围较窄。如2010年,江西石城县围绕合作社有关知识,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3.“师徒式”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中广泛存在的一些合作组织经营管理者、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头作用,采取结对帮扶方式,带动小户、散户增收致富,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比较适合于务工型新型农民的培养。例如,乐平思红蜂业合作社长李思红从事养蜂事业30多年,在他的带领传授下,家族养蜂规模迅速膨胀,带动家族养蜂4000余群,辐射带动1025户蜂农养蜂增收,成为了江西省首屈一指的养蜂大户。

二、江西省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政府角度看1.政府认识不到位。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新农村建设的直观效应,而对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要内容都没有摆放到应有的高度,对农民培训的工作安排、人员组成、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明显偏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训的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培训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培训机构隶属于30多个政府部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大的利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培训资源难以有效整合。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江西省共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有的县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或者未列入项目示范县,就享受不到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农民培训经费总体上仍然不足,能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十分有限,培训机构条件得不到改善,甚至停办。4.培养工作大多为技能培训,缺乏全方位培训。目前,江西省对农民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技能培训方面。在思想道德、政治法律方面,很少针对农民开展专题教育。事实上,新型农民的培养内容比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要丰富,其内容涉及思想道德、民主政治、文化科技、职业技能、文明素养等各个方面。5.培训内容缺乏特色。目前大多机构开展的培训,在培训对象、内容、层次等方面趋同,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农业技术的地域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农民对教育培训不感兴趣,降低了农民对知识和科技的接受率。6.培训缺少连续性,方式方法有待更加灵活多样化。受资金、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缺少长期多次的深度培训,培训与就业难以对接,培训后的就业转移率低。农民喜欢就近参加培训,对于年长的农民来说,田间现场指导比课堂讲授更能接受。

(二)从农民角度看1.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部分农民不能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就连农村基础教育都有部分农民没有参加,更别提其主动参加新型农民培训。在举办免费或自费培训活动时,培训班人员难以凑齐成为最大难题。2.农民的教育投资能力有限。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下,在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的情况,教育投资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一直是个问题。而即使展开了教育投资,但投资收益能否与期望值相符,也使得农民对教育投资缺乏信心。3.新型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历史过程,做好江西省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既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也要完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三、推动江西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一)从宏观层面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的体制机制1.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组织支撑体系。新型农民培育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属于准公共品特性,政府、各类培训机构、企业、社团组织和农民自身都对农民培育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省、县(市)、乡三级“政府统筹,涉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市场力量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彻底改变管理分散的状况,提高农民培训绩效。2.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管理,努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的完善和成熟。一方面,规范营利性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以规范营利性培训服务行为,防止培训服务机构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健全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公办机构,也可允许符合资质的民间力量参与公平竞争,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用户监督机制(如农户参与考核、农户满意度反馈等),有效解决公办机构激励不足、效率低下、有失公平问题。3.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体系。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农民的投入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使农民培育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共同解决资金投入问题。4.健全农民培训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网络通信体系和农业教育网络体系,尽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和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建立农民培训信息资源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库等,以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二)从微观层面加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1.加强农民需求研究。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农民培养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的研究,根据农民的需求“对症下药”,从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做到知识实用、技术实用和方法实用,让农民一学就会,学了就用,用了能见实效。2.统筹整合培训课程。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对传统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应有所侧重:对中年以上农民,重点进行一般农业技能培训、文明素质培训;对中青年农民,则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农村党员,着力提高就业培训、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农村干部,应进行以提高学历教育为主的综合素质培训;对失地农民,应加强转移培训,侧重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的群众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不同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3.创新培训模式、方式。在培养方式上,应向小型化、特色化、高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在保证必学培训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培训课程,扩大农民自主选学的空间,开展“菜单式”培训,调动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政府买服务等多种办学模式。4.选择适宜培训方法。相关部门应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组织技术员、专家教授等培训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对于一些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等对实地操作能力要求不强的科技知识可通过课堂讲授和媒体设施传授给农民。对于那些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可组织其外出参观、参加技术产品交流会,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想,又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5.合理设置培训时间。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农民的农业生产规律,尽量将培训时间安排在农闲时期,方便农民学习。对于一般科技培训,可集中在农闲季节进行,对于生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可在农忙季节结合生产进行实地指导,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则应该集中在他们回家过年的时候进行。6.统筹整合教学阵地。统筹整合全省各类涉农培训机构,实现了新型农民培训阵地乡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坚持“就近就便、相对集中”的原则,搭建灵活多样化的培训载体,创设适合农民特点的教学阵地。例如,开办“室内课堂”,以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农村人口学校等为主阵地,组织涉农部门业务骨干或各村致富能手担任辅导教师;开办“田间课堂”,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田间地头,现场解答问题;开办“基地课堂”,依托各类涉农公司、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开办“网络课堂”,让农民与专家实现网上交流互动,开展“菜单式”培训,形成了“村村是学校、户户是课堂”的良好格局。

作者:朱雪晶余艳锋李宁单位:江西省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