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消费能力及可持续性消费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是一个的特殊消费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消费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制约。大学生消费的方式、特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为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三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软件,以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学生发放在线问卷获取相关统计数据。
本次调查共收到445份在线回答的问卷,从参与问卷的性别上看,男生的参与人数为200,女生的参与人数为245;从参与年级上看,以大三、大二学生为主,各占53.93%和30.34%。从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生活费用全部来自家庭的学生人数为325人,占比为73.03%,部分依靠家庭,部分依靠自己打工赚取的学生人数为115人,占比为25.84%,而全部通过自己打工赚取生活费的只有5人,占比1.12%。在生活费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问题上,有41.57%的学生认为生活费用每月都有富余,46.07%的学生认为生活费刚刚够用,只有12.36%的学生认为生活费用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1)以理性消费为主,但注重个性化。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近73%的大学生的月消费金额在700-1300元之间,其中每月用于校内就餐的费用多在400-600元之间,校内就餐支出约为月消费总支出的50%,因此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消费理念总体上较为理性。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受社会影响较大,他们也通过日常消费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多数学生每月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动上。(见表1)(2)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其消费支出应主要用于生活费用及学习上,但问卷调查结果却表现出大学生花费于学习上的费用相对较少。当每月的生活费有剩余时,只有不到22%的剩余款项用于购买书籍和考证,而花费在吃喝、旅游以及添置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却占了约39%,相比考研及买书方面,花费在学习之外的费用要多出许多,这与学生的身份是不相符的。大学生的可支配的费用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合理安排,在各支出方面确定一个大致良好的比例,将可支配的费用用于最有意义的地方。(见图1)(3)受周围群体影响较大,物质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从众心理较强,以此来获得群体成员感以及群体对自己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购买力的增强,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相机成了许多大学生必备的产品,在大学生物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距较大。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及家庭收入差异,使得来自于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只能尽量满足日常生活及学习需要,很难超越目前现有的可支配费用,去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费。而一些家庭富裕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则较高,可以购买许多高档的商品与服务。物质消费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引发诸多负面影响。(2)浪费现象普遍。一方面由于大学里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同学之间的社会交往逐渐加强,每逢节假日,同学结伴吃喝玩乐的活动较多,这不仅增加诸多不必要的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业。另一方面,在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逐渐丢失了高中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来越接触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开始盲目消费并互相攀比,主要表现为不理性地购买许多高档商品和许多不必要的商品。(3)缺乏自立精神。有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为了供养学生上大学,已经背上了很沉重的负担。但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从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愿从校外寻找合适的兼职工作,只依靠本已负担沉重的家庭提供的生活费,或是依靠补助金生活,不愿从事任何工作。(4)理财观念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支出计划或是记账的习惯,多是一边消费一边打算,在月初的时候,通常都过的比较滋润,而到了月末的时候,日子过的就比较紧张了,到月底则成了“月光族”。大多数学生并不明白自己的生活费到底用在了哪些方面,也无法判断自己的花费是否合理。而每月有储蓄的学生,也大多将剩余的款项存在银行或类似“余额宝”之类的理财产品中,这点从图1也可以看出,仍有相当大比重的学生将剩余款项存起来。由于缺乏足够的投资知识和投资渠道,因此大学生在理财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好。
三、大学生消费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社会消费氛围的诱导。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其消费活动和消费理念也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而多元化的消费观念也阻碍了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这在丰富了大学生消费生活的同时,也对家人的消费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全国整体消费水平有了巨大提升的前提下,家庭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家庭较富裕的大学生群体,很少再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不顾实际情况大肆消费。而家庭较贫困的大学生群体也很容易受他们的影响,相互之间进行攀比,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2)大众传媒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以特有和新颖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消费观念,大学生也能及实地把握社会潮流的风尚,他们懂得如何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日常生活。但有一部分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所传递的信息中包含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由于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太强,这很容易给大学生消费观念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许多不合理消费活动的形成。(3)家庭消费教育的缺失。家庭的消费行为和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由于当前许多大学生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里的溺爱,父母宁可吃苦也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步入大学这个环境后,由于远离了父母的监督,有了更大的消费自主权。同时父母为了在外地上学的孩子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方面的需求,经常满足他们不合理的需求,每月会给超出其正常生活需要的费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消费预算的扩大,增加了不合理消费活动的可能性。(4)学校消费观教育的不足。在当前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却存在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存在不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形成一定的理财知识缺乏引导。系统的消费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缺乏合适的规划,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消费活动。
(1)改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外部条件。大学生的消费活动与社会消费环境紧密相关,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必须首先从社会整体环境入手。因此政府应该把改善社会消费环境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在全社会形成理性、绿色和节俭的消费氛围,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大众媒体也要加强自我管理,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尽可能地减少不良信息的误导。(2)加强学校教育。大学生经济来源单一,让有限的金钱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学生消费能力培养程度的重视。在教育中加强对理财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费,帮助学生科学地分配生活费用,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3)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大学生的消费金额主要源于家庭,对家庭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家庭在赋予学生较大自主权的同时,家长也要改变转变自己的观念。家长应当及时了解子女的消费情况,不要一味满足其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支持其理性消费行为,鼓励子女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子女形成独立自主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4)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及培养许多优秀习惯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当抓住机遇,加强自我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用于自身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上,感恩父母,远离享乐主义,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蒯昊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