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

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特区经济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一问题,希望了解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是否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即在进行工作搜寻时其职业认知度如何?对受调查者回答的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19.84%的学生“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45.71%的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而31.89%的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说不清”,甚至还有2.5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更将无法谈及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而言,超过30%的被调查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茫然,就业意向不明确,职业认知度较低,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职业认知度较低的原因是高等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一定的市场导向,而且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难以匹配,欠缺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使得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的硕士毕业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更无从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2.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北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对本校的就业指导不太满意所占比例相当高,其中45.30%的被调查者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的回答是“说不清”,在整个就业满意度水平中所占比例最高。还有9.40%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回答“不满意”。而回答“满意”的被调查者比例为33.70%,回答“很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1.60%,两者之和明显低于回答“说不清”和“不满意”的比例总和,“说不清”与“不满意”都可以归为就业满意度低。因此,笔者发现北京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都存在着问题,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显得相对薄弱。同时,下图的调查统计结果还表明,被调查者中有36.12%的硕士研究生“不知道”能否很快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变化,还有3.38%的被调查学生回答“不能适应”,两者都可以视为“适应能力差”,比例总和将近40%,所占比例较高。统计结果同样反映出北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将北京的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的调查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表3,我们发现:部属院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要高于市属院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下面通过对就业指导满意度和就读院校的交叉列联表来进行检验。部属院校的被调查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满意度低的水平上,所占比例低于市属院校,因此,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要高于市属院校。在就业满意度高的水平上,部属院校所占比例高于市属院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属院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高于市属院校的就业满意度。分别观察部属院校和市属院校对就业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就业指导满意度低的比例都要高于就业指导满意度高的比例。但是,无论部属院校还是市属院校都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其中市属院校尤为迫切。

3.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信心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信心度的统计结果,同样会反映出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图6统计结果表明,47.1%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有信心”,16.3%的被调查者对就业“非常有信心”,而31.2%的被调查者就业信心度“一般”,4.6%的被调查者“没有信心”,还有0.8%的被调查硕士研究生表示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没有信心”。总体来看,超过35%的被调查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感到一定程度的担忧。笔者分析,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指导不够充分,就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以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有限等问题,学生在自己实践能力较弱,对就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恐惧的情况下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是必然的。鉴于职业认知度和就业信心度以及就业指导的满意度都属于定序变量,笔者为了考察就业指导与就业信心度和职业认知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斯皮尔曼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相关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关系的强度和关系的方向。关系的强度用相关系数的数值大小表示,取值范围为0~1.0(1.0为最强),相关系数的数值是关系强度的最好指标,一般而言,系数低于0.2或0.3表示弱相关,系数为0.3~0.6表示中相关,系数为0.6~0.8表示强相关,系数在0.8以上表示高强相关;关系的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其中正号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变化方向相同,即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负号表示两个变量存在负相关,变化方向相反,即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通过观察表4的统计结果,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就业指导满意度与就业信心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系数为正,但是系数值低于0.3,属于弱相关。显著性水平为Sig<0.001,表明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双侧),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和就业信心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某种联系。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越高,则就信心度也会随之提高。见表3。再观察表4的统计结果,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就业指导满意度与职业认知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两个变量间存在正相关。系数值高于0.3,属于中相关,显著性水平为Sig<0.001,表明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双侧),可见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和就业信心度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更强。因此,依据以上的统计分析结果,笔者分析认为只有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制度改革,才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认知度、就业信心度和就业满意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就业认知度和就业信心度不高,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匹配;②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就业指导环节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教育内容不够充分;④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缺少同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密切联系;⑤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相关知识匮乏,就业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有鉴于此,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适应能力较弱,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容忽视。

二、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指导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首先建议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原因在于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能够紧密结合劳动生产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重视教学与科研同实践相结合,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可以说是美国大学发展和改革的核心。因为美国的教育认识到知识的发现、传播和应用是一个整体,如果缺少应用的环节,就无从验证他们科研的发现,科研成果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建议要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和加以完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实行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实行专门学术型人才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以学术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便是基于此种理念。我们应该把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技术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虽然已经将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应该加强执行力,除了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研究生都应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研究生资源的配置能力,提高其处理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状态的能力,使就业指导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最终才能达到人才与就业岗位的合理匹配。

2.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环节,着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就业指导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下,有效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就业指导的效度是十分必要的。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笔者建议继续增加就业指导的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尽快适应市场的能力,尽快适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角色转换,这也是衡量培养高层次人才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而且更能体现学生配置能力的高低。以上的统计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就业指导应从何时开始较为合适呢?学生期望什么样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呢?通过考察相关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观察图4,统计结果显示,46.80%的被试希望在研一就应该开始就业指导,45.60%的被试希望研二开始就业指导,只有4.90%的被试希望从研三开始就业指导。因此,笔者建议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应从研一开始接受就业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搜寻的能力。关于就业指导的内容如何加以确定更为合理呢?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观察图5,其所占比例高达被调查总数的50.66%。后面依次排序为“就业程序与技巧”、“就业心理指导”、“就业需求信息”,最后是“就业需求政策”。当然,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基于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完善就业指导部门的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最终使其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配置能力得以提高。并建议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中应该着重强调其重要性,对其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以完善培养制度的内容,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成为一个不断改进的有效制度。

3.加大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与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联系参考前文被调查硕士研究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中选择“通过社会实践”为主要求职手段和途径的比例较高(18.11%)。我们建议,高等院校应该加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部分,增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开发和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和学习平台,同时,还要与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密切联系,结合劳动力市场,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教育,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就业循环系统。

4.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制度鉴于国家不断出台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以及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考察学生想去什么样性质的单位进行工作的选择取向时,我们发现被调查学生选择其他(主要指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07%,超过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部队的比例。因此,从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的角度来考量,高校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和勇于冒险精神,以及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增设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的相关教育课程。因为大学阶段如果忽略了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可能失去了许多潜在企业家的发现和培养(Scott,1988),建议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体系,形成有效而完整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系统。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尤其需要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环节,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增强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效能,构建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教育制度。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认知度、就业信心度和资源配置能力,将其做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从研一就开始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而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能力,最终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作者:刘娜刘智英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上海电机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