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统计与管理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培养了一批知识产权人才,推动了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很多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设置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但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首先,目前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学院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不到二十所,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数量远未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接地气”不够,很难满足企事业单位上岗就能上手的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对实践型、复合型的要求很高,知识产权本科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工科类专业背景,很难满足企业的实践需要;知识产权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偏向于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往往也没有扎实的复合知识的功底,实践操作技能弱,往往需要企业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二)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力量严重匮乏2008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课程都是最近几年才新设的,和老学科老专业相比,科班的知识产权师资非常缺乏,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非常少。原先熟悉法律的老师转向教知识产权,有法律基础,但缺乏理工类、管理类专业知识,教师自身就不是复合型人才;原先教管理的,转向教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法律和理工类专业知识;原先理工类的教师,又不懂得专利操作技能和法律知识。具有丰富知识产权实务经验的实践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使得知识产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三)高校知识产权课程体系不完善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但是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还在实践摸索阶段,很多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知识产权实习基地缺乏,与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缺少联系,缺少实践平台。知识产权教材也过分注重理论,缺少实践,不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实务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忽视了创新主体的企业的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弊端,不能满足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调动政、产、学三方的力量,共同推进,走协同培养模式。
(一)非学历教育的协同培养模式1、政校合作型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政府从战略高度谋划,同时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培养。“十二五”以来,我国启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国陆续批复设立了近20家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大量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各省市也设立了各自的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江苏省在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由南京理工大学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程师的培训,南京市在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由金陵科技学院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至今为止老总班开设了9期培训,568名南京市的科技型企业一把手顺利结业,通过培训提高了企业一把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企业专利申请与运用,为高水平建设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政府与高校在知识产权培训上优势互补,政府负责战略层面的宏观把控,与高校共同商定培训专题内容;政府在召集知识产权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训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号召力,高校在提供培训场所、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政府与高校共同成立的师资库,包括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的专家学者,华为、中兴通讯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实务型专家,高校精通知识产权理论、了解知识产权最新动态的教授学者,师资队伍阵容强大,结构合理,更能适合实践型复合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2、校企合作型知识产权培训有普及性的培训,有专业领域性强的系统培训。高校可以针对不同行业,和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性强的培训。例如在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针对智能电网企业可以开展培训,设置智能电网产业领域的专利信息分析,专利预警分析,专利布局等课程,对受训企业更有指导意义。校企合作型的协同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高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全的问题。高校知识产权师资走向企业,对具有理工专业知识的实践创新人才传授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效。企业技术人员懂技术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懂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此类人员也可以走进高校,接受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针对大型企业可以开展“订单式与模块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知识产权人才实习就业、科学研究与日常教学方面校企开展深入合作,协同创新[1]。同时,让企业具有很强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家走进学校,担任知识产权专业的指导老师,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更能符合岗位需求。校企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校企知识产权人才的“无缝对接”。
(二)高校主导型的学历教育的协同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主要由高校完成,为避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日常教学培养以高校为主导,发挥政产学三方协同效应。1、本科教育模式分2+2本科教育模式和4+2双学位教育模式。2+2模式,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主要培养低层次的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为企业培养从事简单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通常采用2+2的本科教育模式,2年时间学习理工类的专业知识,2年时间学习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知识,由于时间和课程学习有限,往往两方面的知识学的都比较笼统,只能适合简单的知识产权岗位需求,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接受再培训,提高行业的知识产权操作技能。4+2模式,四年本科理工科专业学习,两年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管理本科的学习,培养专业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适合日后专利人、知识产权律师、知识产权法务人员等岗位。例如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后,接受2年的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管理的学习,精通专利检索、信息分析,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实习实践,日后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知识产权的技术骨干,这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受企业欢迎。2、研究生教育模式分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硕士研究生模式通常是4+3,具体培养方式通常有三种:四年理工科本科学习,三年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或知识产权管理硕士;四年非法学本科学习,三年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四年非管理学本科学习,三年知识产权管理硕士学习[2]。此类模式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专业基础更加扎实,知识面更加宽广,成为中高级的复合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的知识产权高级人才,通常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理工类、管理类专业知识功底,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水平的PCT申请人员,成为未来高质量发明专利的撰写人员,成为懂得知识产权布局,擅长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的人才。同时也为广大的高校培养了高水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师资。
作者:顾晓燕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