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及效果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1.1.1绝对规模据统计,2003年至2015年全国以及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全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在2010年达到了最高,为11047.58元,而安徽省的最高值是2012年的7974.84元。整体而言,在2003年至2010年间,全国及安徽省生均预算内事业费都为上升状态,在2006年到2007年间增长幅度最大,而2010年以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起伏较为复杂多变。就2013年至2015年间,安徽省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总体呈现出缓慢上涨的趋势,而全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则在2013年至2014年间有了小幅的下降。
1.1.2相对规模2003年至20015年间安徽省普通高校生均事业经费支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自2006年以后,一直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数值之内。2013年到2015年间,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趋势,远远低于原始水平。而公用经费的增长趋势远大于事业经费的数值,说明安徽省对于高等教育的正常经营活动更为重视,倾注了更多的财政支出。在2012年与2014年间还出现了公用经费的增长高峰,涨幅呈现出起伏波动的趋势,但总体来说,增长与下降都较为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内。
1.2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体上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12年以前,整体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趋势,并在2011年迅速上涨,于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最大值,10年之间增长了近6倍;第二阶段则为2012年以后,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支出处于相对稳定的起伏状态,事业性收入依然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第二大来源,社会捐赠与相关其他收入并无明显增减状况。
2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果评价及问题
2.1效果评价
2.1.12016年安徽省高校分学历层次毕业率通过分析安徽省2016年高校分学历层次毕业率的数值可知,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率明显低于研究生以及高职专科毕业率。在201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共计32.37万人,其中本科生人数约为14.76万人,但是由于本科生基数大以及毕业质量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本科生的毕业率呈现较低的水平。
2.1.22016年安徽省高校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016年,安徽省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已超过九成,政府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较好的结果,并且具有利好的社会影响因子。但是,就本科生各个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分布来看,农学、工学、医学分别以92.96%、91.41%、90.40%位列前三名,历史学、法学、哲学专业的就业率还亟待提高。
2.2问题
2.2.1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偏少伴随着安徽省普通高校规模及增速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于各普通高校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在2003年至2015年间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增长状态。在地方财政实力有限的情形之下,安徽省2010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达到了最大数值7018.77元。如果考虑市场中的物价增长、通货膨胀等相关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以发现,安徽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实际上每年都远低于扩招之前的水平。因此,足以证明,安徽省对于普通高校所进行的生均运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远远偏少。
2.2.2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当中,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几大部分。从2003年至2014年间,安徽省普通高校资金来源中,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由45%升至63%,远远大于其他各类经费来源比重。其中综合而言,社会捐赠所占比重多数情况下都为最小部分,而这一趋势与发达国家高校资金来源往往背道而驰。其不仅对政府资金运作造成了极大的现实压力,更加剧了其他资金来源者的懈怠,降低了包括高校自身在内的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由此循环往复致使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僵化。
3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建议
3.1提高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安徽省在2013年就提出了“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并投入教育资金支持达30亿元,致力于到2020年,实现安徽省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中部地区其他发达省份。对于安徽省而言,最大程度上提高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尤其是对校际之间相对不合理的资金分配进行重新配置,提高对省属院校以及医科、工科类高校的资金支持尤为关键。从教育本质来看,高等教育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并且处于各种趋势的中心。[1]
3.2科学合理分配高等教育经费立足区域徽文化的内在属性、基于高校自身发展特性,再辅之政府资金支持,才能更使得校际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化得到最合理的安排。尤其是省属以及其他直属院校之间的财政投入,应当在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条件上进行分配,从而使得安徽省的高校发展拥有较为科学的财政资金投入体系。对于安徽省而言,增加高等教育整体的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生均定额经费的标准,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高校间资金投入的不等性。差异化的生均定额标准并不是问题,而是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制定各异的经费定额标志,从而更加科学地安排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同时,注重加强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重视绩效拨款模式的运用与完善。
3.3设立第三方教育经费委员会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关注于教育经费使用的即时情况,是其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同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第三方评估模式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周期性的滚动评估。[2]通过对于教育经费运作的一系列观察与监督,可为社会各界提供及时性较强的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流向与使用状况,便于各方了解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与水平。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资金使用的违法违纪情况出现,尽可能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各类损失与浪费现象。第三方中间机构还可以联系政府各部门,例如财政、审计、监察等等,合力解决由于教育财政经费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梳理得更为透明化、公开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贝努瓦•米洛特.高等教育支出与产出:错综复杂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47.
[2]郭化林,苏捷.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第三方评估研究——以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3年数据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49.
作者:张弦 单位: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