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外向度低,精深加工不够。安徽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但除了蜂蜜、茶叶、果蔬、中药材、羽毛这几个品种以外,很多特色农产品没有出口或出口很少。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原料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价值的70%,深加工农产品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这些初级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限制了出口增值。2011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全省农业产值之比为1.46:1,而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81:1,农产品总体加工程度落后于全国水平。2012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94家,纯出口和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仅257家。2012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998.2亿元,其中出口贸易376亿元,产品外向度仅为6.3%。农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安徽省从茶叶、蔬菜等植物产品到蜂蜜、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都面临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国内允许使用的兽药高达162种,而日本是53种,欧盟仅为19种。2006年欧盟、日本实施新的食品进口标准,将进口蜂蜜的氯霉素残留限量提高到0.5ppb。受此影响,安徽省当年蜂蜜出口量同比下降31.7%。2011年,由于出口农产品被检出农残、重金属、黄曲霉素等超过国外限定标准,安徽省全年出口农产品被国外通报29批,价值达91.9万美元。
出口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出口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克服了分散经营的缺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60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但已建成的基地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缺乏上规模、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难以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货源。尤其是初级农产品,仍以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小、实力弱、效益低、生产管理不规范。在基地管理上,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显露弊端: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原料供应链,基地被动依靠企业销售农产品,收益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检验检疫部门对小规模、松散型的基地监管困难,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人力有限,对基地经营力不从心。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截至2012年,农产品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山东省有150多家,安徽省仅13家。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70%以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力度不够,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对广大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安徽省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出口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少,大部分都是贴牌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省农产品的出口。
二、安徽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策略
(一)致力于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安徽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劳动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传统优势农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确立以蔬菜、茶叶、蜂蜜、水果、中药材、羽毛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以及相应的深加工品出口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产品出口专项资金(如茶叶出口专项资金、蜂蜜出口专项资金等),重点扶持茶叶、蜂蜜、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商务部驻外机构、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电子信息网络等平台,积极向国际市场推介茶叶、蜂蜜、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在保持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东盟、非洲、中东和北美地区的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再次,要适应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学习山东出口日本的蔬菜基地合作项目、河南出口荷兰的大蒜生产基地合作项目的建设经验,引进国外的品种、技术和销售渠道,应对日益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品种改良和技术进步。对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加工品出口,要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安徽省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改善农村就业,使较低的农业初级产品的价格实现成倍增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出口收入,能够有效规避初级产品面临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对农产品加工的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有机茶加工出口企业,黄山、宣城的蜂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阜阳、亳州、六安、巢湖、芜湖、宣城、黄山的无公害蔬菜加工出口企业,砀山、萧县的水果加工出口企业,以及阜阳、亳州的皖北中药材加工出口企业。给予以上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加大授信额度、减免所得税、优先办理退税等政策优惠,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改革生产工艺,更新落后设备,推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这分企业发展成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品转化,再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
(二)建立区域化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源自“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山东安丘,被誉为“安丘模式”。2007年实施区域化管理以来,安丘各类蔬菜的药残阳性检出率由过去的17.2%降至目前的2.4%[8],年出口各类农产品150多万吨,创汇1.5亿美元以上,是山东省首个直供香港的蔬菜基地,并负责青岛奥帆赛、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重大活动的蔬菜供给。2011年,根据该模式制定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审定通过,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区域化管理是对农产品监管模式的根本性改革,其核心思想是:改过去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由检验检疫部门一家负责为政府负总责、检验检疫部门与地方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行动。其目标是实现农产品100%无公害,出口农产品100%达到市场要求。其做法如下:首先,政府协调,组织建立封闭式的农资专营专供专用体系。在市、村、镇三级按连锁直供模式,建设覆盖整个区域的农资配送门店,实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由区域化管理办公室定期公布农资清单,只销售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杜绝违禁农资出现在市场。并由检验检疫部门与农业、渔业、畜牧、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农兽药市场进行整治,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在源头处严格控制。其次,明确分工,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生产基地。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培训和考核地方农、林、渔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监控农产品农药残留。地方农、林、渔业部门负责选派考核合格的技术人员管理基地作物生长,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户的生产不再盲目,一切行动服从技术人员的指令。再次,联合协作,国检等部门与企业共同完成检验检疫。将检验检疫部门与农、林、渔、卫生等部门以及龙头企业的检测资源整合,成立区域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在人才、信息、资源、技术方面共享,以国内标准为基础,引入日本、欧盟、美国等重要进口地区的标准进行检验检测。建立农药残留、疫病疫情、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计划,对农资、土壤、农产品种植加工各环节进行检验检测,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技术服务。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靠企业个体自行解决困难重重,学习区域化管理模式,集中各部门力量共同监管,实现资源互补是必由之路。
(三)提升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基地建设上,省政府应统一规划,将蔬菜、茶叶、蜂蜜、中药材、水果等优势产品作为重点出口基地进行扶持[9];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成大规模的出口基地,使农户成为基地的产业化工人;推行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严控化学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在基地管理上,首先,改变基地管理者的身份为法律责任主体,并且直接以基地为主体向检验检疫机构备案,中小型企业不再承担基地的管理工作。在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下,作为法人代表的基地管理者的观念将发生重大转变,加强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产品的安全控制更为主动。企业则减轻负担,只要把好与基地合作这一关即可,其成本、风险大幅降低,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解除基地与企业之间“一对一”的原料供应模式,基地产品的销售既可以直接出口,又可以同时供应多家出口加工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内销。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进一步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农户收益将更加丰厚稳定。
(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的作用,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通过订单、合同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进口国的检验标准控制生产,实现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通过招商引资、合并、兼并等多种渠道发展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果蔬、茶叶、水产品、畜牧等优势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对于已有的龙头企业要加强品牌营销,打响“徽”字牌,推动其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农产品品牌意味着质量和信誉,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选。要从战略高度对出口品牌进行长远规划,优先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加强对现有品牌,如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洽洽的宣传力度。支持出口农产品在境外主销市场进行品牌的国际注册、卫生注册,获得原产地证书和地理标志保护,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高端品牌。同时,要建立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鼓励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标识,通过认证方式在出口企业中广泛推广。
作者:宋勇单位: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