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货币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范文

货币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货币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货币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一)发达国家(地区)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

电子货币于1990年诞生之后,在欧美等国率先进行研发并投入使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卡基电子支付产品方面出现了信用卡、借记卡、预付卡、消费卡、电话卡、各类IC卡(IC电话卡、IC公交卡、地铁卡、校园IC卡等)、电子钱包、智能卡等。卡基产品在发达国家(地区)被广泛用于小额交易支付,发展非常迅速。较著名的欧美卡基产品品牌有Modeus、Visa、万事达组织下的MasterCard、Maestro及Mondex、CashCard、Avant、Chipknip、Dexit等。各类网络银行方兴未艾。在亚洲发达地区,地铁公交卡较为发达,有韩国的T-money交通卡、日本的Suica卡、香港的八达通(Octopus)、新加坡的SingaporeCashCard等。其中的一些还可以在小额支付场所使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软件和网络的网基电子支付产品的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卡基产品,投入使用的产品也相对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Beenz币、著名的比特币(BitCoin)、荷兰的E-Cash等。由图1可知,电子货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新加坡是亚洲乃至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电子支付和电子货币领域发展迅猛,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于07年开始普及电子货币后用户激增,交易量增长紧随新加坡之后。接着是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较早发行电子货币的国家,其中荷兰和意大利的电子货币发展较快,比利时的电子货币业务有衰退的趋势。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等)的状况略显低迷。美国、英国和香港的统计数据缺失,无法获得。从表1、图2中可得出,新加坡的电子货币交易额占GDP比重最高,比利时的比例逐年降低,荷兰电子货币的发展较为平稳。意大利和日本电子货币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增长显著。08年经济危机虽然使各国经济衰退,但在绝大多数国家,电子货币仍保持较快发展。伴随着09年后各国经济回暖,此比重反而由于GDP恢复增长而有所回落。此外,虽然眼下电子货币交易值在一国GDP中所占份额非常小,其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还远远不如现金、支票等支付工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货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劲的发展会使其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其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不可忽视。

(二)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货币起步稍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化竞争的需求才为电子货币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土壤。我国的电子货币产业紧跟世界市场发展大潮,用户市场庞大,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的卡基电子产品中,由于银行被禁止发行储值卡,非银行机构的储值卡业务十分发达,且主要为单用途储值卡。①“截止目前,国内典型的卡基电子货币主要有香港八达通卡、上海公交卡、广州羊城通卡、厦门易通卡等。”除了公共交通领域外,各种储值卡还在其他的小额支付领域大放异彩。②IC卡在其他领域获得了快速应用,在金融、电信、社会保障、税务、公安、交通、建设及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着中国银联的成立和网络架构的完成,银行卡业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体业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大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支付结算活动。而央行数据表明,③截至2010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已达24.15亿张,IC卡占比仅3.7%。我国的网基电子产品发展势头迅猛,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巨大,产品使用广泛。④“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年均15%———20%的速度成长。”最典型的代表产品有腾讯公司推出的Q币、Q点及游戏币业务,百度公司的百度币业务,网易公司的“网易一卡通”等,被人们广泛用于网上虚拟交易过程以获得网络虚拟产品和现实中的实物产品。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金融业影响

(一)电子货币发展给金融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1.电子货币的发行使中央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金融环境,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测定的难度加大,央行控制能力减弱,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面临更多挑战。(1)电子货币的内生性导致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货币供给数量变得难以测算,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可能出现偏差,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风险加剧。理论上任何具有足够信用的金融机构主体都可以发行电子货币,而在实际中,电子货币也主要由银行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中央银行无法再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同时电子货币供给主体的增加会产生货币供给中的竞争,从而削弱央行对经济体系内货币供给总量的控制能力,货币的供应总量日益受到经济主体内部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使得宏观经济中不确定的因素大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面临重重困难。(2)电子货币的发行使传统货币供给理论中的相关变量呈现新的变化规律,经济体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对现行货币供给理论提出重大挑战。第一,在电子货币时代,主流经济学中由货币乘数控制的货币供给过程M=mB(M是货币供给量,m是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将逐渐失去其理论前提和理论意义。因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乘数m来控制货币供给量M的理论前提是:①“货币乘数m必须是足够稳定的,是收敛的,或者是可以通过别的变量来预测的。”而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将使m主要由网络电子金融市场上电子货币交易的信息流速度内生地决定,从而使m具有发散性、不稳定性特征,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趋向无穷大。同时,电子货币使用率的升高也会使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组成的传统理论渐渐失去理论意义。第二,虽然现在电子货币还处于发展初期,通货的使用率还远远大于电子货币的使用率,但其流通已经使货币乘数m、基础货币B、货币流通速度V等基础变量呈现出新的变化规律:②基础货币B的规模将缩小,③货币乘数m将变大,货币流通速度V呈上升趋势。首先,基础货币B将减少。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持有现金用以交易的需求降低,人们倾向于将手头的现金存入银行。由于定期存款的利息率相比活期要高,银行的定期存款将增加,银行面临的客户随机提款的风险将大大降低。银行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按照法定准备金率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自愿持有的准备金。由于可能面对的结算和流动性风险在不断减小,同时电子货币也渐同库存现金一样有了代替准备金的作用,中央银行会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各大银行也会为了通过贷款收入提高收益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压缩超额准备金规模。因此基础货币数量将不断减少。决定货币乘数m的几个变量通货—存款比率c、法定准备金比率r、超额准备金比率e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t在电子货币时代将产生新的变化并导致m的上升。电子货币具有替代现金通货的作用,同时可以在一瞬间以低成本实现现金与储蓄存款的转换,这将导致居民和企业等经济部门不断增持电子货币减少现金持有量,使c不断减小。使现金漏损率的减少,货币乘数m增大。交易中对现金的需求量减少会使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率r和超额准备金率e降低,这也将导致m上升;定期存款的收益率要高于活期存款,人们在储蓄时将更多选择定期存款,使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t升高,流动性风险减少,货币乘数m增大。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使金融资产和各层次货币转换速度加快,增加银行超额准备金持有的机会成本,使m增大。在电子货币的发展初期货币流通速度V有所下降,此后随着电子货币的逐步发展,V将呈上升趋势。电子货币在进入市场初期会加速各层次货币间的转换速度,被替代的传统货币会更多地转换成收益率较高、稳定性较强的高层次货币,因此其对传统货币中的现金M0、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替代作用是最强的。由此产生的替代转换效应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V。此后,电子货币的虚拟性和高流动性使其在代替传统通货的同时产生替代加速效益。同时其替代作用会使流通中通货量减少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因此,在电子货币较发达阶段V将会增大。第三,各货币层次的界限将日益模糊,货币定义的困难导致货币政策的制定失去计量基础。M0、M1、M2、M3等货币层次是以各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划分的,而电子货币用户通过电子指令可以在一瞬间实现现金和定期活期存款的转换,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差异不断缩小,各层次货币的定义和划分变得困难,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受到挑战。

2.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在削弱央行现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的同时,还将影响其货币政策的选择。“电子货币的内生性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减弱,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有所演变。”④(1)电子货币的发展影响到货币中介指标的准确性,使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货币中介指标分为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的数量型和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变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价格型两种。电子货币的内生性、虚拟性和高流动性使货币供给量指标的可测性受到分散发行、各层次货币转换加速、金融资产替代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方面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变化将影响指标的可控性并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偏差。因此,虽然货币供应指标适合我国国情,但在电子金融时代其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电子货币对利率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创造可能导致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汇率波动。现金通货的减少使利率的传导作用减弱,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更加困难,但是这种影响并非根本性的。因此从整体上看,价格型中介指标更为合理。(2)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除了使不可预见的流动性风险和随机提款要求减少,电子货币在取代一部分有准备金要求的储蓄的同时还为各种金融创新提供契机,为商业银行合法规避准备金交缴创造条件。这都导致央行法定准备金规模压缩,使其稳定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操作变得困难。央行最大的负债是流通中的通货,电子货币的流通降低了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使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导致其在公开市场进行大规模买入卖出货币政策操作时可能出现资产不足,对货币政策实施产生负面影响;而央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所提高的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增发一定量不需准备金要求的电子货币来冲销,使央行货币政策效果折损。(3)网络银行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加快了货币政策传导速度,对央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更高要求。电子货币时代,货币传导机制将更多通过虚拟的网上银行来实现,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和作用机制比起传统金融机构要迅速的多,这对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更多挑战。因此,中央银行更要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畅通货币传导机制,提高经济风险应对能力。

3.电子货币的发展使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受到挑战,影响央行职能的行使。(1)电子货币的流通降低了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使央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大幅缩水,导致其在公开市场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资产不足。(2)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减少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铸币税的中央银行最核心的收入,铸币税的减少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幅缩减,从而影响央行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上表2可知,主要国家铸币税收的减少在GDP总量中通常大致占30%———65%,这会大大影响到央行行使职能的独立性。由此图可看出,各国央行铸币税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各国之间比重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除了受全球通胀的趋势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收到了电子货币分散发行的打击。(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金融市场上电子货币交易的开放性和跨国性使一国的货币政策难免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产生相互协调的需求。在电子金融交易市场上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量资金以跨国交易的方式迅速出入各国国界。因此,营造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全球电子支付结算平台,维护全球经济稳定、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努力和配合,相互交流及合作,在问题和危机面前的协调互助必不可少。

4.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1)由于电子货币眼下还不完全是能创造货币的强力货币,基础货币的减少会削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和提供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资金、创造存款货币来创造收益的经济活动要依赖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减少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2)中央银行可能为了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面对更大生存压力。(3)电子货币使银行体系中间业务中的支付结算业务面临沉重打击,此外准备金数量的减少使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不断缩小。电子货币的出现使银行体系苦心搭建起来的支付结算平台在方便快捷的电子金融支付平台面前彻底失去优势,支付结算业务的提供者从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扩展到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利润面临严重缩水。准备金数量的减少更是使银行体系特有的稳定性和信用度降低。

5.技术进步使金融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使其更加难以预测和觉察。一旦危机爆发,破坏力极大。电子货币的发展并没使金融风险的本质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风险依然存在,交易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突出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如:黑客利用电子货币系统缺陷攻击并进行偷盗后,可能导致电子货币发行机构面临巨大信誉危机,通货膨胀的风险一旦蔓延,就可能造成持币者的恐慌和挤兑风潮,危机其他发行机构,形成系统风险,危害巨大。2011年6月25000比特币的偷盗事件就说明了这点。

6.电子货币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秩序维持面临许多难题,维护金融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任重道远。电子货币交易的虚拟性、匿名性和跨国性为国际热钱的快进快出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用网上银行,只需一个电子口令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大笔资金的跨国转移,而且事后很难追查相关责任人,这为热钱进出导致国内经济动荡、洗清赃款的真实来源和所有权关系等犯罪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金融业的有利影响

1.电子货币大大简化了支付结算过程电子货币本身虚拟化、低成本的特征及其遍布全球的快速便捷的网络支付体系大大降低了支付结算费用,加快了跨国金融资产间的转换。生产、印刷、存储、运输、替换、销毁电子货币的费用几乎为0,极大降低了服务商的运营成本。同时,支付结算服务领域竞争主体的增加将促使各支付结算机构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加安全高效、方便贴心的服务。2.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大笔买卖操作时节约大量成本公开市场操作是各国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相比调整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的操作具有更高的精确性、灵活性和更强的调控能力,并且能大大缩短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时滞,因而对央行具有重要意义。较传统货币而言,虚拟电子货币所具有的跨国性、高流动性和高效率性使央行在进行有价证券买卖和外汇买卖等大规模资金吞吐的公开市场业务中节约大量运输、管理成本,大幅提高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和结算系统运转效率,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汇率、利率和币值的目标。3.电子货币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服务理念的更新商业银行在多元化、国际性的竞争环境中,应致力于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人性化的服务,在提高中间业务的品质的同时,积极寻求拓展业务拓展和创新,加大在保险、资产负债管理、证券交易、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投入,减少对基础货币的依赖,以此应对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4.电子货币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业现代化的步伐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更多金融机构会对自己的电子货币交易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其安全性和方便性以招揽更多顾客。这将提升支付结算行业整体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一国国家支付体系的运转效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降低支付系统的风险。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流动性,从而合法规避金融监管,降低金融成本。

三、规范电子货币业务,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有关对策

(一)对中央银行而言1.中央银行应逐步摒弃传统的通过基础货币B来控制货币供应量M的宏观调控方式,推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由数量型向更合理的价格型转变。2.中央银行应当选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要求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缴纳一定的准备金作为发行电子货币的安全资产担保、要求电子货币发行者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建立无偿赎回机制)来防范信用扩张的风险。3.央行应尽快适应电子金融时代的形势转变,实现金融监管重心的转移。中央银行无法延续纸币时代的遗留传统,继续监管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而应该制定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统一的准入机制,保证发行者的信用水平,使电子支付结算行业保持较高的行业标准,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导致系统性危机而对各金融机构和经济体造成伤害;制定一系列法规行规等规范行业秩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市场漏洞给予不法分子投机套利的机会,为电子货币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4.加强对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监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电子货币安全支付标准,严防热钱异常流动、洗钱、偷漏税、跨国走私贩毒等非法活动危害本国经济体安全;严防黑客对电子货币账户进行攻击、盗窃的非法行为并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对网上银行电子金融产品的质量与风险评估,维护消费者权益。(二)对网上银行而言1.遵循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使用客户、互联网服务商及电子货币发行机构间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则,遵守中央银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电子货币交易平台安全稳定。2.对每笔交易进行审核和实时监督,对来源可疑、使用目的不明的大笔国际资金的流动动向应加强关注和审查,若发现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非法资金运动当立即举报。

(三)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而言1.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应构建电子货币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电子货币发行进行风险预测、定期风险评估,不断发现新风险并及时进行调整。在发行中应不断减少利用现金进行账户充值或兑换的行为,而应当通过银行账户的转账使电子货币的发行量尽可能地处在央行的监管之下,防止洗钱和通货膨胀的风险。2.电子货币交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电子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对商户端和客户端的监督,防止网络诈骗、洗钱、非法套现等活动。3.提高电子货币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电子货币系统安全,采用一定的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定期检查修复系统漏洞和缺陷,建立安全认证机制,加强安全防护水平,预防潜在的黑客攻击和病毒破坏,减少系统瘫痪造成不必要损失的概率。

作者:林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