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世界经济形势转变的特征范文

世界经济形势转变的特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世界经济形势转变的特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形势转变的特征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美国之所以在世界经济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遥遥领先的GDP总量,第二是无可替代的美元国际地位,第三是美国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中的绝对主导权。因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一极地位优势在短时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撼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危机中保持稳定增长并迅速崛起,欧盟和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式微但总体力量强大,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三个主要优势也面临挑战。正如已故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认为的,未来世界政治将是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冲突,世界经济多极化也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一极优势地位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多极化趋势、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趋势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三个方面:

(一)增长多极化趋势

以1764年瓦特改进工业蒸汽机为标志,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率先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以及对北美殖民地区的带动促使欧美少数几个工业化国家一直主导着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式的文明一直引领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方向,持续至今。2000年以前,G7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以上,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也主要来源于这些国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二战后,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获得独立的国家纷纷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制定和实施各种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先后出现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经济腾飞以及拉美国家经济自由化改革成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增长奇迹等等。进入21世纪,以新钻十一国(E11)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头十年里已经超过了OECD老工业化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1世纪将是一个增长多极化的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会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国际经济贸易中所使用的国际性货币主要是英镑、法郎和马克。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二十年时间,美元和英镑成为主要的国际性货币。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其建立之初就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美元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而充当世界货币,必须要能保证其币值的稳定。这一方面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保证兑换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要求其国际收支保持平衡,换句话说美元在国内和国外都不能贬值或剧烈波动。但是,随着各国间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和对国际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以上两个方面对美元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情。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建立起来的是沿用至今的“牙买加体系”,它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多元浮动的国际货币和汇率制度。由于美国的特殊地位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保持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相对地位有所下降,英镑、马克和日元充当了与美元相抗衡的角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英镑、马克、日元外,还有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随着欧盟的正式成立以及随后欧元的正式发行,一度形成了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多种国际货币同时使用的局面。另外,黄金、特别提款权(SDR)、石油等储备资源也占国际储备的一定份额。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地位更受到质疑,各国纷纷呼吁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2009年,占全球经济份额15%的“金砖四国”首脑峰会首次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会议议题之一便是对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讨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积极倡导储备货币多元化发展,打破美元在世界金融系统的统治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一度高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署名文章,呼吁创造一种超主权的国际货币。储备货币多元化将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

(三)区域性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各国纷纷组建和加入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使得区域性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一般来说,区域性贸易安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比WTO框架下的协议更优惠,与WTO现存制度也不存在冲突,因此对成员国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据WTO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3个,在60年代有19个,在70年代为39个,虽然在80年代下降到14个,但是在90年代又迅猛增加到82个。进入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据统计,2002年,已向WTO报告的区域性贸易协议达到250个;2007年,在WTO登记的区域性贸易协定为380个;2010年底,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协定达到400个;2011年,向WTO报告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方面的区域性贸易安排为505个。在所有这些区域性贸易协定当中,自由贸易区协定是最主要的类型,占总贸易协定的90%以上。目前全球2/3左右的贸易是发生在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的,大国之间的竞争正在让位于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1993)、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10)、安第斯国家共同体(CAN,1969)、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1991)等;其他非正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6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上海合作组织(SCO,2001)、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1981)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贯倡导的是不结盟,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不得不改变一贯的政策,积极加入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政治、军事组织。目前,中国已经与东盟(2010)、智利(2009)、巴基斯坦(2009)、新西兰(2008)、新加坡(2009)、秘鲁(2009)等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成立自贸区,与澳大利亚、海合会、冰岛、挪威、哥斯达黎加、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国家和经济组织的自贸区协定处于谈判阶段,另外与印度和韩国的贸易优惠安排正在研究之中。

二、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国际经济治理指的是,为了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平衡发展和共同繁荣,防止和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剧烈波动,世界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国际性经济组织、领导人会议等)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调节世界经济的市场秩序和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危机以前,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主导,以IMF、WB和WTO为载体,以G8为协调平台。过去,国际经济的治理主要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说了算,他们制定的规则和政策措施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占世界经济的绝对比重,所以他们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最近二十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壮大,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全球经济治理如果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全球经济治理。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放缓和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各国意识到全球治理必须打破以往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治理的局面。因此,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发达国家共同治理全球经济的态势正在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反映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国际经济治理格局的缺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催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修正也产生了影响。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国际经济治理格局正悄悄的发生革命。2010年,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份额提高到了47%,中国的投票权份额几乎翻了一番,成为世界第三大股东国,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投票权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经济大国,特别是北欧的发达小国的投票权份额则有所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改革方案,中国的投票权份额也从3.72%上升到了6.394%,跃居世界第三位,也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但是IMF的重大决策都必须要有85%的通过率,美国的投票权份额为16.83%,因此美国还是享有实际的决策权。尽管如此,世界经济治理格局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性经济组织中的份额不足以左右规则和政策的制定,但是这种投票权份额的上升对正在崛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改变,是实至名归的举措,是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体现。

许多学者认为,真正的国际经济治理是从二十国集团(G20)的部长会议和峰会机制化以后才形成的。2008年11月,金融危机的蔓延震惊世界,为了避免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G20国家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峰会。随后,俄罗斯提议从2009年开始G20峰会实行机制化。在短短4年时间里,G20已经举行了七届峰会。G20机制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国际合作的必然结果,它从1999年9月成立到2009年机制化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不断上升,G20已经不同于以往的G8或G7,因为G20中的11个成员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不能缺少新兴经济体的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兴经济体是国际经济治理格局调整的根本动力。有人怀疑G20的有效性,认为在危机中发达国家急于拉上新兴经济体国家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而成立的G20,只是为了增强全球经济的信心使世界经济早日摆脱困境罢了,一旦全球经济转好,G20就不能在经济领域更广泛的发挥协调国际经济治理的作用。但是,发展中国家毕竟通过G20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得到了重视,呼声诉求得到了一定的实现,至于危机过后是否仍旧能保持影响力,要看今后的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崛起的一年,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包括国际金融的协调管理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其治理就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南北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将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

(一)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

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巨大后发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如人口结构较合理、劳动力供给充足、资本积累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国内需求和消费能力潜力巨大以及技术的后发优势与创新能力等等。这些是新兴经济体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根据OECD的预测,2006—2008年“金砖四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9年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亚洲地区新兴国家(中、印、印尼、马来、泰、菲、越)的增长率仍达到6.2%,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5.1%,OECD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2.8%,而亚洲地区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7.3%,是OECD国家的3倍。2011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发达经济体低于2%,而新兴经济体达到6%以上。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从全球GDP的比重来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7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占世界GDP的43.7%,这一数字于2009年上升为46.2%。根据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预测,2025年新兴经济体(E11)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1%上升到20%,205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各占50%。“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1/3,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根据IMF在2010年公布12月的数据,“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18%,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5%,是新兴经济体的中坚力量。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逐渐向亚洲转移,中国、东盟、印度的崛起,加上经济总量在世界排第三的日本,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能够与美国、欧盟相抗衡的一极,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亚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国外学者预计,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33%,整个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75%。基于这样的增长速度和GDP比重的不断上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将会缩小,南北差距进而缩小。

(三)从经济结构和生活水平来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结构

不断得到优化,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当今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的突飞猛进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沟通不再像过去那样困难,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巨大。国家、企业都谋求技术创新,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谁就在竞争中获胜。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再进行创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技术扩散效应加大,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差距不断缩小。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合理,老龄化问题不明显,尚处于人口红利阶段,人均GDP还在逐年上升,许多新兴经济体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正得到快速提高,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相比而言,大部分发达国家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随着南北差距的不断缩小,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将会发生改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谢润德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