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魏晋墓画的经济社会生活反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丝绸之路杂志》2015年第九期
一、兴旺的畜牧景象
在表现畜牧业的题材中,牧牛与牧羊也是重要内容。牛不仅广泛用于农耕和运输,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河西魏晋墓壁画中大约有十余幅牧牛的场面,每幅画面上绘有牛3~7头。从外形看,有大牛、小牛,有低头吃草的牛、昂首行进的牛和奔驰的牛。从颜色看,有黄牛、黑牛和花牛。如新城5号墓前室东壁的牧牛图中绘有一牧牛人,右手持弓,左手握箭,注视着前面的7头牛,似乎在吆喝着牛群。此外,壁画中还有很多牛车图像,其中的露车一般多用来载物负重,贫民也有乘坐露车的现象。在有牧人的情况下,牛与羊往往共同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以新城1号墓和西沟墓出土的放牧图画像砖为例,在这两组画面中。牧人仅占画面的最边缘,却以大量的篇幅来表现牲畜的数量,这种情况其实就突出表现放牧这样一个主题。在新城1、5、6、7号墓室中都有描绘放养大量牲畜和大型牧场的壁画。典型代表为1号墓编号为32的放牧图:2头牛、12只羊,牧官手持皮鞭,还有朱红色“牧畜”字样,生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牛羊成群的情景。通过此图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的发达以及水草的茂盛。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养鸡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新城6号墓壁画中绘有10只鸡,不仅有母鸡,而且还有几只羽毛丰满的公鸡。3号墓编号为38的养鸡图中,画1只公鸡、4只母鸡。公鸡挺胸阔步,母鸡们小步跟随,俨然人间一夫多妻的景象。
公鸡显现出它出身于富贵人家、洋洋得意的样子。4只母鸡则随着与公鸡的位置不同,姿态也不尽相同(图8)。除了马、牛、羊、猪外,画像砖中还出现有狗、骆驼等经人驯养的动物。在河西魏晋墓画像砖中,骆驼一般都是双峰驼。高闸沟魏晋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画的是在一棵大树下,一只双峰驼和一头驴在树下乘凉。表明当时河西地区已经蓄养了一定数量的骆驼,并用它进行长途运输或作为其他用途。新城5号墓一画像砖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一条狂吠不已、几欲挣脱锁链的看家犬;另一砖画则表现的是在一座房前,一条龇牙的恶犬,在主人的吆喝及鞭子的威慑下,乖乖地蹲于地上,但仍然目视前方作跃跃欲试状。狗的描绘反映出六畜之一的犬在主人家的重要角色:既可以看家护院,又可以消遣娱乐,是人不可缺少的动物朋友和生活伙伴。狩猎的场面在画像砖中出现的比例很高,既有表现豪强地主围猎的壮观场景,也有表现猎手单人单骑百步穿杨本领的画面,还有只画出猎物惊恐逃窜并无猎人的情景。新城1号墓前室北壁就有两幅相关的画面表现围猎的情景,前面一幅三猎人张弓搭箭,返身施射逃兽,而后面一幅是三猎人围堵的场面。新城4号墓一幅射鹿图,策马疾驰的猎人作张弓状,而箭已射中正在逃窜的鹿身,活灵活现地表现了猎手高超的本领。新城7号墓两画像砖则分别描绘了放鹰扑兔和猎犬逐兽的场景。在这些表现狩猎的画像砖中,凡是单人单骑射猎的画面,几乎被逐的动物都已中矢,反映了当时对狩猎技艺的重视(图9)。
二、兴盛的蚕桑、酿造图景
河西魏晋墓中,有大量关于蚕桑业的壁画,形象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桑养业兴盛的历史。墓画中桑园、采桑、护桑、蚕茧、丝束、绢帛等图幅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蚕桑丝织工具图。画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轰赶飞落桑林的乌鸦;采桑的妇女既有服饰较好、长衣曳地的贵妇,又有短衣赤足的婢女;画中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画面上桑树枝叶茂密,桑椹累累,且排列有序,为人工精心培育的桑园。观其树形以及树高和采桑人身高比例(妇女站立采桑,童子站立采桑,树上挂筐采桑,甚至跪坐采桑)可知,这些桑树多是质地好且低矮易采的地桑。采桑护桑图中一位婀娜贤淑的女子提篮采桑,一位英俊年少的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生动地描绘了魏晋时期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图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种桑养蚕和缫丝纺织技术的国家。春秋时期,亦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产区扩至西北。《晋书•张轨传》载,西晋凉州刺史张轨“课农桑”,明确提及蚕桑业。西凉蚕丝生产仍受重视,西凉时期主簿氾称曾上疏谏曰“:后宫嫔妃、诸夷子女,躬受分田,身劝蚕绩,以清俭素德为荣,息兹奢靡之费,百姓租税,专拟军国。”由上疏内容可知当时妇女授田应多为桑田“,蚕绩”为其主要劳作。北魏时期,河西地区蚕丝业依然兴盛。丝织品中“,凉州绯色,天下之最”。
新城1号墓后室南壁上绘有8幅绢帛图,每幅中间均绘蚕茧,左右各画绢帛数卷,其中两幅各绘两条丝束,一幅所画数卷绢帛上方饰有日月状饰物,一幅将绢帛数卷与挂有衣服的衣架画在一起。3号墓中室东壁和后室北壁的三幅画中两侧亦绘数卷绢帛。4号墓后室南壁上几幅显示墓主人财富及其家庭日常用具的画中,6幅画面的两侧绘数卷绢帛,4幅画中绘有丝束,1幅画中还绘有满置蚕茧的高足盘,说明丝帛的多少已成为当时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志。5号墓前室西壁3幅画中绘蚕茧和丝束,1幅画中绘布帛二卷,还有1幅画绘蚕笼与蚕茧。6号墓前室东壁、北壁和中室南壁各画布帛一捆,后室南壁画布帛4幅,中室东壁、南壁、西壁和后室南壁共画丝束12幅。7号墓后室南壁14幅画中均绘布帛二卷,12幅画绘有丝束。12号墓后室后壁画有7幅布帛、5幅丝束。13号墓后室后壁有5幅布帛、10幅丝束。画面所见养蚕、缫丝的工器具有高足盘、扁笼、方盒、锅、鐎斗、奁、笊篱等。整个墓画中专绘采桑、蚕茧、丝帛以及蚕丝工器具的画面计有140幅。说明当时蚕丝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河西魏晋墓壁画均出自当地民间画工之手,桑蚕丝帛画面,绝非外来情景的搬置,而是魏晋时期河西蚕桑业兴旺发达的真实写照。魏晋墓中还先后出土20多件丝绸残片,为衣服衬里、衣面、领口、垫肩、裙带、云耳以及招幡等的残件。质地有绢、绮、锦等,颜色有浅红、浅灰和淡黄色,花纹多为“八”字形和菱形,图案多系套色印染,其织造、印染技术堪称上乘,可与中原地区的丝织品媲美。河西魏晋墓壁画中,有不少大中型的缸瓮之类陶器,出现了酿醋、酿酒图。大量的滤醋、温酒情节和宴饮场面,反映了魏晋时期酒泉发达的酿造业。新城3号墓前室东壁砖墙上有一幅滤醋图,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酿造器具、原料和工艺过程。画面上有一长条案子,案上放三陶罐,案下有两盆,陶罐上有流孔,有液体(醋)从罐中流出,注于案下的盆中。案上另外一陶罐可能是用来盛水的。新城魏晋壁画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还有一种灰陶滤罐,罐的下部有一滤孔,与图中所绘陶罐相似。高闸沟晋墓、西沟5号、7号墓也绘有8幅滤醋图,真实地再现了古代酿醋的场景
三、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
河西酒泉魏墓画有大量反应社会生活的画面,如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的宰杀、切肉、揉面、烧火、烤羊肉串、井饮、宴饮、蒸馍、烤饼、炊具等。这些画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当时酒泉百姓安居乐业和舒适恬静的生活。在西沟、崔家南湾、丁家闸、高闸沟、新城出土的墓葬彩绘砖画中,均有许多庖厨宴饮的图画,其中宰杀猪、牛、羊、鸡等动物的画面有数十幅。这些屠宰图间接地反映了畜牧业的兴旺以及人们食物结构的变化。牛、猪、羊、鸡是当时主要的肉食来源。墓砖画中,猪、羊、牛、鸡等动物的屠宰方式各有不同。屠牛图均用锤击方法击杀牛,而牛都像是已知将死,极力向后挣脱。新城3号墓前室东壁、5号墓前室西壁、6号墓前室东壁、13号墓前室东壁,均绘有庖丁手持铁锤右手牵牛准备屠宰的场景,4号墓前室西壁绘有一庖丁持刀宰牛的图像。果园西沟7号墓前室东壁,西沟4号墓、西沟5号墓北壁均绘有一庖丁右手牵牛,左手举锤,向牛头砸去的图像。羊一般是倒悬,前后各一条腿被缚于两根立柱上,往往还处在挣扎状态,屠夫即已开膛活剥。如高闸沟出土的一块画像砖描绘的是一手持尖刀的屠夫,解剖被屠之羊,血顺着羊头淌落一地,旁边的架上挂满了割下的羊肉,场面十分血腥。新城1号墓前室南壁和前室北壁均绘有一幅庖丁宰羊图。羊四足倒悬,下置一盆盛皿,一庖丁正牵羊准备宰杀。3号墓的中室西壁、4号墓前室西壁、5号墓前室北壁西侧、6号墓前室东壁,均有绘有宰羊图,画面绘有庖丁持刀准备屠宰一只四足倒悬的羊。高闸沟和西沟4号、5号晋墓砖画中,各绘有一只羊挂在木架上,一屠夫持刀剥皮的图像(图12)。猪的杀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头部亦即从颈部开膛剖肚,一种是从尾部刺杀。如新城7号墓一画像砖中将一只黑毛猪倒置于案上,屠夫手持尖刀刺向猪的颈部;而新城1号墓的宰猪图则描绘的是一幅十分有趣的画面:一头龇牙咧嘴的大肥猪四肢伸展,卧伏在倒了一条腿的案上,屠夫手持尖刀欲刺向猪的肛门,正应了民间的俗语“,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招”。
还有一种常见的画面是杀鸡,其表现形式是妇女手拎鸡脖,在盆中作拔除鸡毛和清洗状。新城6号墓前室东壁的一块砖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烫鸡图:两名妇女相向而跪,面前各置一盆,画面右侧的手脚利索,鸡毛已经褪尽,左侧的仍在全神贯注工作之中。西沟魏晋墓一画像砖,表现两妇人烫鸡做饭的情景。两妇人均高绾发髻,上穿红色圆领上衣,下着浅灰色长裙。左边妇人双手拿着已被杀死的鸡往地上陶盆中按下,准备烫鸡拔毛清洗。右边妇人亦双手撑在一陶盆中,似乎在用力揉面,看来一顿美餐即将做成。新城5号墓前室西壁、7号墓中室东壁和中室西壁,均绘有二庖女相对跪坐,各在盆内烫鸡拔毛。西沟7号墓绘有一女庖在清洗一只刚被杀的鸡。西沟4号墓绘有一男庖,左手提一只鸡,正欲烫洗拔毛(图13)。
以上对牛、羊、猪、鸡等的宰杀和剥剖洗濯的种种场面,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宰杀好像都在室外进行,而室内大都以灶为主体,种种饮食活动非常丰富。同时,还可以见到壁上成行排列、用挂钩悬挂的肉条,这也许是腌制的肉,就是今天火腿的滥觞,说明魏晋时期河西一带肉类腌制已很普遍。从砖画上杀猪宰羊等情景看,人们日常生活中肉食的种类丰富,吃牛、羊、猪、鸡等是平常之事。画像砖中详尽描绘了人们各种炊事活动及进食场景。新城八座彩绘砖画墓中出土庖厨的画面达百余幅。如3、4、5、6、7、13号的墓葬彩绘砖画的画面,均表现有一座炉灶,体积较大,呈方体,并筑有隔烟的火墙和排烟通道。这种形式的灶,当时在河西地区很流行,甚至今天,还有不少农家使用这种古老样式的灶。画面一般在灶前也绘有一庖女,双腿跪地而坐,灶上放一钵正在煮食。庖女身着交领红衣,头梳双环发鬓,左手持烧火棍,灶膛的红色火焰正往灶门外喷。果园西沟7号墓绘有一庖女头梳高鬓,身着圆领红色衣衫,下穿长裙子正在灶前煮食,她左手持棍拨火,形象十分生动。新城6号墓前室东壁,绘有一幅烤羊肉串的图像,画面中一女子手持带柄的三股叉,叉上串有肉块;另一女子双腿跪坐在火盆前,正在烤肉。在北壁西侧和西壁右侧绘有多幅进食图,画面均表现仆人手持长柄三股铁叉的羊肉串,递给主人。最具河西特点的是烤肉,除了像城6号墓的烤肉图直接表现的饮食场景外,画像砖中大量出现的烤肉叉也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这种饮食方式的普遍存在。1号墓中也绘有一仆人在烤肉;另一幅绘有一男主人坐于榻上,手持一把扇子,前面有一男仆正在把羊肉串递给主人。7号墓中绘有两女子席地跪坐,中间一张小桌,右侧一女子右手持一长柄三股铁叉,她们正在宴饮。5号墓中室绘有孩童手持羊肉串的图像。酒泉高闸沟晋墓画像砖中,也有一幅绘有一女仆手持羊肉串的画面。和面做饭的画面(图14)在魏晋墓壁画中很普遍。新城1号墓前室东壁、3号墓前室西壁西侧、7号墓中室北壁,均绘有一庖女用缸揉面的图像。西沟7号墓绘有一头梳鬓、着长裙的庖女,高挽衣袖,双手在陶盆中揉面的图像。酒泉墓葬彩绘砖画所表现的庖女盆中揉面,其揉面的姿态已与今天没什么区别,可见面食当时已成为河西地区民间的主要食物。面粉制作食物主要的方法是微火烧烤与大火煮食。新城6号墓中室北壁西侧,有一幅厨师蒸饼图像。画面是一厨师持擀杖在案上制饼,右侧一庖女正包馅,左边放置五层蒸笼,笼上放有正待蒸之饼。据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制作的蒸饼形状是圆的,饼上嵌有枣子,饼内包有肉馅。新城3号墓前室西壁、5号墓前室东壁、4号墓前室西壁,均绘有庖女右手托盘,盘上有圆形食品,形似馒头。嘉峪关新城1号墓前室东壁,还绘有一幅两庖女制作胡饼的图像。西沟7号墓也绘有一幅制饼图,画面是一庖女头梳鬓、着裙,在灶前用左手在平底锅上烤饼,右手在案上取已做好的胡饼(图15)。除了和面、烙饼、烤肉及灶前烧火做饭这些题材外,还有只表现灶间器具及储备食物的画面。新城5号墓一画像砖描绘的是两名厨工手持快刀,在案上切肉,切碎的肉块置于案下的盘中,厨工宽袖舞动,一副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3号墓一画像砖描绘的是一女庖在盆里揉面,灶间墙壁上分别挂着圆案、耳盘、烤肉叉、巾等。这样的一幅画,人物及和面已不重要,其存在不过是为了衬托厨房这样一个特定场合及其丰富的厨具。3号墓一画像砖的画面为一个三层橱柜,最上层放置长条形和圆形食案;中层中间置摞起的长条案,两侧置似笼屉盖状物;下层空缺。酒泉城区东关外出土的一块炊厨画像砖,一炊妇双膝跪于灶前,手执火棍,专注拨火,其身前灶眼上置一大釜,灶间墙壁上挂满了刀、叉、钩等炊具。
表现进食的题材也很普遍,有些是与宰杀、庖厨等画面相连接如连环画般出现。在这些画面中,凡主仆共存于一个画面的,主人必然高大伟岸、身板挺直、凛然不可侵犯,而仆从则往往显得瘦小谦恭。新城6号墓画像砖中,主人即使跽坐于地,也和仆从站立等高,其身形宽大更是两倍于仆从。显然,画像砖墓的主人在当时都是富足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者说,普通民众是修不起画像砖墓的。表现进食场景的题材如宴饮,一般都安排在墓葬的前室,表现的是墓主人的社交场景。在出土的画像砖中,主客往往分置于画面的两端,身形也不相上下。也有墓主夫妇二人对饮的场面。新城1号墓一画像砖宴饮图,宾主四人坐于榻上,榻下俩乐师,一人吹箫,一人弹琵琶,无论听众还是乐师都神情专注、栩栩如生。新城7号墓一画像砖描绘的是宾主二人对坐而饮,二人中间置案,案上置勺、斛、镟等食具,旁边另置一案,案上置耳杯。对坐的二人服饰完全一致,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也相同,可见,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宾主之间宴饮与仆从侍奉主人进食是有严格区别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划分的森严。
河西魏晋墓画中还有许多炊庖工具,如铁叉、缸、储缸、滤罐、食案、长几、托盘、耳杯、木匣、斛、碹、箸、勺、鼎、盆、庋、铁刀、蒸笼、耳锅等。彩绘庖厨题材砖画的大量出现,反映了魏晋以来河西地区农牧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为绘画艺术的描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反映了王公贵族、官吏与地方豪强在生活享受上的日趋奢华(图16)。除庖厨内容外,还有其他生活场面的壁画。如新城1号墓前室东壁二庖女用木架抬一罐,准备取水,井架有辘轱,以绳结铁钩取水。酒泉西沟7号墓也有一幅庖女在井台取水图。她头梳鬓,着长衫短裙,双手持井绳用辘轱打水。身体稍后倾,显然在用力,身后置一盛水的大陶罐。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已普遍凿井,主要用于人畜饮用。由于河西地区气候干旱,缺少雨水,地下水位较低,而这种辘轱式的井架似安了滑轮。这种以滑轮为基础,利用轮轴与杠杆原理相结合,是一种进步的深井提水技术,即使现今农村中仍有使用。新城1号墓一幅彩绘砖画,图中有一人牵井绳从井中汲水,水井的左右为两个大水槽,两头牛在左槽、两匹马在右槽饮水。还有几只鸡正向水槽方向走去,井口周围筑有高台。这张图揭示出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牲畜会交叉传染,并且提高了防疫意识。而井口周围筑台则是一种保持井水清洁卫生的有效措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环保意识。河西魏晋墓画像砖的另一主要题材就是通过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传说故事和神禽灵兽。在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的画像砖中,有如李广射虎、伯牙抚琴、子期听琴之类的故事画面,羽人、神马、奔羊、河图、仁鹿、神雀、洛书、麒麟、辟邪、受福、白象等神兽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图案也大量出现。总之,河西墓画是一种因时因地而产生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物产富足、社会安定的真实写照。
作者:孙占鳌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