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力资源》2018年第6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各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成为主要改革方向。然而在实施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自身思维模式过于僵硬,导致了大学生素质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不符。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枷锁,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创新培养;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动机指的是能够推动人们行动的所有因素,它对人们参与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人力资源中激励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发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激励也是一种动机。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动机的影响。因此,从人力资源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需要恰当的发挥激励的作用。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激励作用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激励,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采用激励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目标激励
所谓目标激励其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制定清晰的目标,使其逐渐具有较强的目标感,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好学阶段,同时此时的大学生心怀梦想,内心充满激情与活力。因此在大学期间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影响,在此阶段教师应当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目标确立上给予最大的帮助,并给予一定的目标激励,从而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其创新素质。由此可见,在大学期间教师在目标激励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标以及理想,避免其在选择目标时出现盲目的现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二、兴趣激励学习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以及受教育的主要区域,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对此,学校可以从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入手,逐渐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运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不能够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培养,应当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也主要是由于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学习兴趣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中,需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指导思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从而使其在探索发现新事物时,不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
三、奖励激励
有学者针对奖励与惩罚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指出,对于工作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积极性,而且表扬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效果,批评的效果又优于不作为。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在奖励方面,可以给予大学生一些精神方面的奖励,比如对大学生的想法以及行动表示肯定;或者是在规定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应该强调使用奖励的方法,提高对于激励方法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奖励只是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激励方法,而不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实现目标。如果将奖励作为一种目标看待,那么奖励的方法使用就没有了其应有的意义,甚至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物质奖励,其产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真正的创新素质。
四、竞争激励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社会以及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活力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竞争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创新素质的提升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制造一定的竞争环境,激发其自身的斗志,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目前,国内已经逐渐形成一定范围的大学生竞争环境,例如科技创新“挑战杯”以及全国英语大赛“CCTV杯”等,这些均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角逐,充分展现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竞争激励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挖掘出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
五、结语
立足于人力资源的视角下,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构架一个完整的外部激励体系。在实施以上措施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灵活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孙昊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07)
[2]大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从科技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J].杨育.怀化学院学报.2011(09)
[3]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德育[J].王钢,莫晓斌.云梦学刊.2011(01)
作者:刘芳 单位:西京学院管理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