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范文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互联网与各领域的不断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创新发展。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形势,迫切需要深入探索“互联网+”科研管理的实现路径,推动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发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科研管理模式;高校;改革;创新

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随之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与社会中的各行业、各领域进行深度的融合,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推动了各领域的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互联网+”无疑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未来教室等新的教学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同时也深刻的改变了科研的思维,创设了科研的新环境,为传统高校科研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及机遇。

一、“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的内涵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仍然封闭、单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科研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种种不足,因此,“互联网+”科研管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即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以科研对象为主体,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创造高校科研项目资源信息的有序整理与区域共享的环境,能有效降低科研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1.促进科研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封闭、单一,缺乏开放性、协作性的管理思维,使得学校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科研项目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导致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用户思维等各种互联网思维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中,“互联网+”体现了一种开放、协作、非线性、创新的思维模式,将其融入到高校科研管理中,转变了传统科研管理的思维模式,促进了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2.促进科研管理技术手段的改革。“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在优化科研管理流程的同时,有效的打破了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了科研管理的范围,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平台,推动了科研管理技术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互联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金融、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都呈现出新态势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利用互联网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平台,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进行毫无障碍的科研合作交流,有效的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状态,促进了协同创新发展。同时,“互联网+”也加快了学校融入市场和社会的步伐,利用科研管理平台对接市场、企业,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挑战

1.零散的科研管理数据亟待整合。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大都是以学院和学科为基础,对于科研项目的课题申报、科研人员管理、科研成果统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仍然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这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工作效率也比较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领域、跨学科的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这种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无法做到科研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为此,如何建立高质量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个科研要素数据,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共享,是“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挑战。

2.传统的科研模式亟待创新。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主要局限于本校内,而各专业的科研团队采取分散研究的模式,这种封闭、单一的科研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的进行科学研究,但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方式,不利于产生创新研究成果。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研资源重复投入使用、科研团队分工不合理、科研成果滞后或难以有效转换、科研供需难以与市场对接等问题日益突显。为此,“互联网+”打破传统权威对科研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垄断,要求科研模式从封闭状态中逐渐走出来,跟紧市场的需求,才能推动高校科研健康稳定的发展。

3.专一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互联网+”促使新的科研形态形成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找研究科研课题,发表、评审、推广科研成果,这种科研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精英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这对于高校科研学术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时对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挑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领域的深入钻研,还要不断扩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学习新的学科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管模式改革策略

(一)转变科研管理人员观念

科研管理人员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开发与管理的核心人物,其科研管理观念的转变及责任意识的提高,是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还要完成各类科研信息资源的搜集。为此,学校应积极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经验及技能培训、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定期组织到同类院校参观学习,学习、借鉴优秀管理模式和经验,还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工作。通过各种学习,让科研管理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及有效性,不断汲取新的管理理念,同时总结工作经验,推进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基于网络化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标志,打破了地域、部门的限制,实现科研管理从分散管理、静态管理向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的转变,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教师提供完善的管理和信息化服务,为科研人员创设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这样在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便捷性和规范性,满足教师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等要求,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

(三)构建以网络为依托的科研组织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需要向网络模式转变。在互联网环境下,应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实时性等优势,以网络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构建科研网络组织,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变化,动态的科研组织进行调整。这样不仅扩大了科研团队的覆盖范围,提高了团队组织化程度和水平,而且促进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形成。在科研团队中,大家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攻克科研难关,开展超越时空、超越学科的交流互动,大大提高了整个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的层次及能力。

(四)构建开放、合作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加强科研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及共享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不同学科科研信息的汇总、收集及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科研发展动态,更好的为科研人员和科研教学服务。同时,还可以与同类院校进行科研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实现不同高校优势的互补与协同创新。

(五)构建“科研众筹”平台

当一个科研项目急需科研经费时,如果单方面依靠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就需要通过社会多方众筹的方法来解决科研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的问题。在“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可以构建一个“科研众筹”平台,作为筹资方和购买方双方的合作桥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同时,又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有效实现科研项目与市场资金的对接。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新的教学方式,也助推了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便利性等优势引入高校的科研及管理中,实现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促进科研管理科学化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趋势。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需要我们在借鉴一些优秀建设理念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与探究,依靠学校自身优越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引导并推动科研模式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信息化。

作者:唐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