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科技扶贫的路径及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农业科技对促进江苏省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以农业技术应用内生驱动实现科技扶贫、以农业科技培育优势产业助力农户脱贫、以农业科技提升技能潜力促进才智增收等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的路径,总结了江苏农业科技扶贫的科技应用推广、科技产业培育、科技技能培训等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的经验借鉴,如完善的组织体系、适用的利益联结机制、系统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等。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路径模式;经验借鉴
从1992年开始,江苏省连续组织实施了多轮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先后实施了“淮北地区科技促小康”、“科技帮扶整村推进”、“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和“挂县强农富民高效农业示范”等一批批重点科技扶贫工程,有效加快了全面小康建设进程。2011年年底,以脱贫攻坚工程任务完成为标志,江苏省基本消除了25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江苏省省定贫困线标准:2011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2500元、4000元和6000元)。到2015年年底,全省农村411万名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重点贫困片区面貌显著改善,如期完成了脱贫奔小康工程目标任务。“十三五”,江苏省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实行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实现直接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新一轮扶贫开发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为标准,主要帮扶对象是全省乡村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苏北6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涉及农村低收入人口300万人左右。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和扶贫开发实践来看,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必将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法宝[1],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突出贡献。
1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的路径
1.1以农业技术应用内生驱动实现科技扶贫
在农业生产函数中,以技术为内生要素驱动土地、人力和资本三要素呈几何级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依赖于专家、经销商、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农户获取信息基本上依赖于村内部熟人之间的次级传播[2],分散的小农户科技需求对接农技推广体系的交易成本过高,这就要依靠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依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政府可以更好地实施科技扶贫工程,以提高科技对农户脱贫致富的贡献度。随着农业生产实践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对接和传播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和低成本平台。譬如,通过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改变农户异质化的农业技术使用状况,提高农户利用农业技术的效率,改善农户的生活福利。
1.2以农业科技培育优势产业助力农户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找准有特色、有优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力点,通过培养市场意识、推广科技手段带动传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培育产业助力农户脱贫。在科技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注重鼓励吸纳贫困农户参与,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以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拓展地租收入、务工收入、股份收入等增收途径,让贫困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农业科技产业项目中,注重遴选吸纳贫困农户数量较大、帮助贫困农户持久脱贫效果显著的项目,将其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降低门槛吸纳贫困农户加入,并承担起帮扶贫困农户的社会责任,以组织化载体实现贫困的市场化机制治理[4]。
1.3以农业科技提升技能潜力促进才智增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通过农业科技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农户职业技能潜力,增加农户就业途径,拓展农户增收空间。利用农业高等院所、院校等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贫困农户优先培训,并制定贫困农户积极参与的激励措施,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人力资源水平,形成职业农民生力军。实践中,可以通过科技技能培训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以获得工作机会;可以通过职业农民的培训认证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技术能力提升和发展机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途径;可以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给予生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再就业和创业方面提供援助,鼓励受资助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带领农户致富。
2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的模式
2.1科技应用推广模式
1)农业科技项目帮扶。以农业科技项目为抓手,通过农业科技项目在贫困片区或经济薄弱村的实施,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培育农业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开展现场咨询、举办系列培训班等形式,广泛传播科技信息,普及实用高新技术。通过不定期的面对面咨询、指导、授课,开阔农民视野,使农户了解农业新发展、新成果,掌握生产新技术、新产品,为进一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支撑。
2)农业科技特派员驻点。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镇长团等形式,将科技人员派往基层一线,长期蹲点指导农业生产,以帮扶技术和培育产业,解放发展新思想,引领发展新思路,改变农户种植方式,起到增收脱贫作用。在科技特派员驻点期间,要积极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平台,以实现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一时间满足农业科技需求,快速推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应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派驻科技镇长团成员40余人次,技术支持覆盖全省8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推广院自主创新的新品种100多个,新技术、新模式100多项,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5]。
3)“互联网+”农技服务。以大数据搭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结合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使农业技术服务变得更智能、专业、及时、高效、互动。“互联网+”农技服务实现了政府、农户、农技推广人员、农业保险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开启了信息交流的窗口,有助于农户增收致富,有助于政府解决农业信息化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江苏搭建的“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有“问农答”和“农技耘”等平台,以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为例,通过建设专家库重点开发“提问”栏目,组织专家在线答复提问,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平台集聚了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为主的农技推广员和农业技术专家,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新农人等提供农业病虫害智能自诊、农业技术专家在线远程问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农产品价格监测预测及农产品供求智能匹配、农业金融保险、植保服务等一站式信息服务。
2.2科技产业培育模式
1)“新型经营主体+科技产业+农户”。以科技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依靠产业带动农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资材等,帮助农户发展订单生产等业务,引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将市场信息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引导农户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过渡,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6]。在科技人员指导下,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创新管理体制、组织技术培训、实施农业标准、采购生产资料、确保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事宜[7],重点吸收和帮扶贫困户组织生产和经营。例如,江苏太仓东林村集体农场依靠科技支撑,采用“农户入股”方式,主动适应农业市场化进程,推进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通过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8],带动村民走上循环农业致富道路。
2)“农业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农户”。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筹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参与基地生产经营,通过入股经营或雇佣劳动等方式,吸收贫困农户参与基地收益分配,增加贫困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劳动性收入和股份红利,拓宽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渠道。该模式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改变了农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赚”[9],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
3)“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产业+农户”。以农业园区为基础,科技帮扶主体负责技术、人才、项目引进和指导,园区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并提供生产资料、市场、品牌、标准、技术服务与培训,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养殖,产品由园区负责经营销售[10],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江苏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优势,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重要平台。在农业科技园区突出培育形成特色产业,围绕每个产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吸收带动农民从事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行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来源。例如,江苏靖江香芋专业示范园、镇江万山红遍丘陵鲜果示范园、盐都仰徐葡萄示范园、常熟碧溪蔬菜示范园等,通过转化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3科技技能培训模式
1)科技培训“土专家”。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文化素质是制约农户脱贫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集中片区和经济薄弱村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不足、技术能力差、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等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技能培训,如田间地头技术讲解、入户指导、集中培训等,有效地解决“智能型贫困”。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技术性贫困[11],在技术帮扶模式上,以科技示范户为抓手,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培育土专家、乡土技术带头人等新型农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2)科技培训“巾帼英雄”。目前,农业劳动中妇女发挥的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辅助型劳动力转变为全能型劳动力,特别是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直接决定了家庭摆脱贫困的能力。开展以妇女为主体的科技培训,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12],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摆脱贫困和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江苏省实施的“双学双比”活动,通过科技创建基地等形式,建立以妇女经营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巾帼科技致富典型[13]。
3)科技培训“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掌握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再以自身创业带动和指导、服务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当地农民。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村官服务“三农”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锻炼成长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14]。在江苏省实施的科技帮扶行动中,充分与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相结合,安排专项经费资助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自主创业项目,给予创业过程中的设施、农资、种苗等各项补贴,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带动农户脱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江苏省农业科技扶贫的经验借鉴
3.1完善的组织体系
1)成立科技扶贫项目工作推进小组。工作推进小组负责总体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审定、经费分配、实施地点选择及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沟通、分配等,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年度计划及加强运行管理等。
2)成立科技扶贫项目技术指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指导实施方案制定、技术和成果选择、执行过程检查与考核,商议解决技术难题,对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3)实行技术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签订任务合同,全面负责实施方案制定,以及各项任务落实、目标完成、经费使用、技术团队管理以及与部门和帮扶主体联结等工作,做到“一个人下去、一个单位跟上、一把手亲自抓”,有力地保证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3.2适用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科技引领农户脱贫,关键需探索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之间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全链协作、持久运营”的利益联结机制。
1)发展订单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农民为企业提供原料,企业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收购农民原料,形成订单农业关系,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预期收入提供保障。企业根据事先签订的保护价,或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将现金一次性支付给农民,或进行利润返还、二次结算,促进农民增收。
2)发展股份合作。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形成比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稳定农户的预期收入,带动农民增收。
3)发展技术资本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等服务,农民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企业收购农产品原料后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既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资金短缺、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户更多分享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3.3系统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
处理好科技创新转化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系,激发土地、人才、资本等多种要素活力。
1)创新体制机制,盘活要素资源。重视基层创造,强化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打破制度性障碍,将科技资源要素盘活、调动起来,促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2)促进技术创新推广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协调同步。以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为基础,通过示范、培训、信息传播等途径开展新技术示范,促进成果拥有人、成果推广人与成果使用人紧密互动,实现技术研发到田间应用的无障碍传递。
3)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路径。提高专家团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层推广体系对接紧密度,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程度;推动农业科研单位与技术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的系统性整合,实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4参考文献
[1]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6(6):4-8
[2]张红.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作机制[J].农村经济,2013(7):91-96
[3]牛震.为脱贫攻坚夯实产业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产业扶贫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7(16):15-18
[4]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4):23-29
[5]王晓易.大地当作实验室增收就是好论文[N].新华日报,2016-06-28(12)
[6]湖北经济学院农技类民间组织管理与发展科研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40-41
[7]张露,周建涛.“科技帮扶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成功实践[J].现代经济,2009,8(2):110-111
[8]刘炳欣.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步伐[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2):67-68
[9]陈兵.为田野持续注入丰收动力[N].农民日报,2016-09-12(8)
[10]刘玉环,王小明.适应新形势发展农业产业化[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2):52-53
[11]付光玺,曹杰旺.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模式与机制探讨[J].安徽科技,2003(9):13-15
[12]甄若宏,邵明灿,周建涛,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模式研究[J].农学学报,2013,3(11):65-69
[13]何加骏,甄若宏,周建涛,等.推动巾帼科技致富途径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51-53
[14]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等.推动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服务的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4):75-77
作者:秦建军1,2,3 单位: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