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经济调整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业经济调整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经济调整的调查与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农机市场》2018年第2期

摘要: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实地调研分析,概括了桐庐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农业经济调整中的发展经验、有效措施和手段,分析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瓶颈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种养品种、产品品质调整以明确改革方向,推动并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增强改革动力,完善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准入标准以优化发展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期更有效、更实际地推进桐庐农业经济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调整;调查;思考;桐庐县

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农业结构调整的范围逐步涵盖种养结构、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消费内容等多个领域[1-3]。本文以桐庐县为调研区域,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总体上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桐庐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业产业类型从最初的以单一粮油种植、自产自销为主,逐步向以粮油、林果、畜牧水产、设施瓜菜四大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但是,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短板,如何抢抓发展机遇,迎接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各种挑战,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对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开展调查和分析,可以为进一步落实农业经济发展总体部署,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数据参考和借鉴[4]。

1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下辖14个乡镇和街道41.13万人,总面积达1825km2。农作物播种面积2.5万hm2,是杭州市最重要的四大农业生产区之一,粮食、蔬菜、水果、养殖等产业全面发展。桐庐以“全域景区化、农村智慧化、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兼顾市场需求和生态平衡两条主线,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农村建设模式的转变、农民转移转化途径的多样化和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全力开创“三农”发展建设新格局。从2003年开始,通过省、市两级的统筹部署和政策扶持,桐庐积极开展农村风貌整治和农村文明建设,率先探索试行并积极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已被确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杭州市城乡统筹示范试验区[5],2013年桐庐富春江镇和江南镇环溪村分别荣获浙江省“最美乡镇”和“最美村庄”称号,为浙江省其他类似地区推进相关工作树立了典型[6]。先后斩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殊荣,在农村建设发展方面走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7]。2016年全年农业总产值达36.5亿元,增长了7.3%。桐庐县阳山畈村、大市村得到国家级“一村一品”认定,15个省级农林精品园全面建成使用[8]。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为骨干,农村新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为纽带,以“农民之家”创业服务社、联合社资金互助会等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和主体共存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有机协调发展[9]。

2发展经验、做法与成效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桐庐县围绕“农林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的目标,紧抓两区一基地建设、生态农林建设、美丽智慧经济、产业健康安全、农林法制建设和农林改革创新六大工作任务,发挥承接杭州城市农业发展的地利优势,以积极开展和杭州拱墅、滨江两区之间的区县合作、产业对接为契机,打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区和绿色有机产业精品点,包含生态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种植、精细粮油生产在内的农业种植新结构、新模式已初具雏形。主要建设方式和调整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发展目标,推进美丽农村建设活动

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总体上按规划持续推进,包括中心村计划实施项目、精品村创建项目、培育村建设项目和风情小镇创建在内的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和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改善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改造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也带动了农村旅游创收。“富春民居”建设打造了一批市级杭派民居示范村;“空心村”二次创业改革通过项目招引实现了空房闲置资源充分利用;“智慧农村”建设通过探索开展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网上服务,打造了乡村生活智慧平台。此外,还积极开展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利用。通过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步步落实、层层推进,实现了美丽农村建设的稳步快速发展,不但增加了新的农业增收点,也展现了潇洒桐庐农村的新风貌。

2.2调整农业产业带,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桐庐县紧抓品牌农业建设,通过调整特色产业带,实施“色彩农林”工程和“菜篮子”工程,重点扶持开发花卉、蔬菜、果用瓜、茶叶、蚕桑、中草药、水产等特色产业,打造出“桐江”翠玉梨、“阳山畈”蜜桃、“玉菇”甜瓜等特色水果品牌和“桐庐雪水云绿”、“天尊供芽”等特色茶叶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和品牌效益[10]。桐庐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示范县,“桐庐雪水云绿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定位满足沪宁杭周边市民短途休闲旅游需求,拓展推进农业休闲旅游功能,以富春江、分水江“三江两岸”为基础,以生态农业园区、特色民宿村建设为重点,做好“风景田园”示范乡镇建设和“彩色农业”示范点建设,打造了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基地,带动了全县种养结构向特色化、精致化方向调整。构建了由低端农产品种植向优质特色农业产业调整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了地区农业由高投入低效益向集约生产、优质高效、多样化方向转变。

2.3推进“两区一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两区一基地”建设,打造省、市级粮食功能区、省级现代农林园区和万元亩值示范基地。在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立并完善育秧、烘干中心等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截止2017年底,先后建成6个省级和18个县级粮食规模化生产功能区共计1016.33hm2,成功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农业园区、林业园区)并建成15个省级农林精品园(农业9个,林业6个),推进现代农林园区建设持续发展。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设备完成22个万元亩值示范基地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收益和效率。自2014年杭州市中低产田升级改造工程首次列入资金竞争性分配试点以来,桐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市财政扶持政策,截止2017年底,先后取得并验收完成3批次共计27个(981.53hm2)农田提升改造项目[6]。按照“一控两减四基本”原则(控制农业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及病死动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废弃农药包装物、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本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5年沼液配送中心和秸秆有机肥加工中心成功运营,2017年总投资1077.01万元,包括六大系统(农药减量增效系统、化肥减量增效系统、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系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系统、农业节水系统、智能化信息支撑系统)17个项目在内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全县标准农田面积和质量双向提升,现代农林园区不断增多,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稳产增效奠定了基础,呈现了“稳中向好、转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合理的生产布局。

2.4科技服务保调整,培训新型专业农民积极对接

浙江省农科院等周边各类农业科研院所,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促进种植结构有效调整。建立农技专家工作站和“庄家医院”,聘请农业科研专家和当地农业“土专家”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培育新型专业农民,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依托“互联网+”、农民信箱系统和农村淘宝三大阵地,将符合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产销渠道和技术链接到农村。

3思考与体会

虽然桐庐县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规模有限,但在浙江县区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结合地方优势和特色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做法经验,也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可以为其他条件类似县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经验。

3.1强化统筹发展理念是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

桐庐县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及文物古迹保护有机结合,坚持做到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推进,严格执行。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人力资源、县域特色等因素,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强化落实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综合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结合,在符合乡村实际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整目标,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政策保障[11]。

3.2农民得实惠是农村环境治理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

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林建设及“五水共治”等各类环境治理、改造举措实施过程中,既要置产兴业、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又要整治污染、创造优美适宜发展环境。采取了政策宣传、文明教育、典型示范、财政补贴等各种办法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可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环境改善和农业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发展红利,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真正达到使群众最终受益的根本目的。

3.3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当前农业资源日趋紧张,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解决桐庐农业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桐庐县以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为出发点,以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通过整合技术、资金、项目和加大宣传推介等措施,发挥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着力培育现代富民农业产业,打造了一批绿色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而有效带动了广大农户根据县区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主动改善种养结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初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调整格局,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切实提高了产业效益。

4问题与建议

桐庐县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初步经验,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瓶颈问题。一是以农产品产量和规模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还未完全转变,对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农业扶持政策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化、品牌化农产品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农业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支持范围有限,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四是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所需资金、土地等投入大、见效慢,主要靠政府投资执行,未能吸引足够的社会融资参与,短期内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途径予以解决的难度较大。通过对桐庐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现状、做法经验、成效以及面临问题的调查了解,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4.1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以明确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只有在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上紧跟市场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形成适应需求的农产品经营与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低、中、高端的市场需求[12]。在调整过程中相关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应明确重点向生态农业园区、高产值农业节点及其他种养结构调整区域突出和倾斜,可通过以奖代补、典型示范等多种灵活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导向作用和持续效益,确保调整工作开展的成效和连续性。

4.2推动并创新农技推广方式以助推发展势头

推广应用新品种、新设施设备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明确各对象主体责、权、利关系,推动并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尝试建立一种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核心,以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的农技推广新体系,为加速科学技术在该县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13]。

4.3发挥多方主体作用以增强发展合力

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动态性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等不断调整,势必会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变化。在开展实际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有效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利益不受损,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建合力,提升发展效果。可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各种政策保障各相关主体的合法利益,更好地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农业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阻力。

4.4完善金融、保险和社会资本准入标准

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和“两权一房”抵押试点工作,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手续复杂等问题,通过优化社会资本准入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经济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保证。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发挥农业保险机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有利于降低甚至规避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从业风险[14]。

5结语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桐庐县应充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实践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勇于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困难挑战,更有效、更实际地推进桐庐县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潇楠,陈雪,武刚,等.天津市武清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7):9-11.

[2]傅晨,宋慧敏,项美娟.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J].南方农村,2016,32(1):17-21.

[3]陈文胜.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区域地标品牌为战略调整农业结构[J].农村经济,2016(11):3-7.

[4]黄占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农村经济,2004(5):24-26.

[5]吴玉凤.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基于桐庐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研究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26-30.

[6]桐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庐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50-59.

[7]方毅.2014年桐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桐庐:桐庐县人民政府,2014-01-22.

[8]方毅.2017年桐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桐庐:桐庐县人民政府,2017-02-24.

[9]毛慧梅.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32-33.

[10]浙江省桐庐县统计局.桐庐统计年鉴2016[M].2017:39-43.

[11]杨德智.关于赴浙江桐庐学习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的报告[R].武威:武威市人民政府,2014-04-04.

[12]朱忠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17(2):42-45.

[13]曹瑜,刘哲,李丽,等.蒲城县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的探索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9):3-5.

[14]高伟.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J].武汉金融,2007(7):20-22.

作者:赵燕昊1;吴林根1;戎均康2 单位:1.浙江省桐庐县农林技术推广中心,2.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