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范文

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

《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江苏省农民收入变化的总体特征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1以来,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农民纯收入的均值由2001年的3879元增至2011年的11468元,增长了近3倍,最大值由2001年的5874元增长至2011年的17460元,最小值由2001年的(三)地区间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为排除样本平均值对标准差指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极熵和变异系数对江苏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异进行分析。从总体趋势看,极值和变异系数由2001-2011年先增大后减少,极熵自2001年的2.4353增长至2007年的2.5053,而后又降至2011年的2.3433,变异系数由2001年的0.2412增至2006年的0.2788,而后又下降为0.2556,这说明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相对差异先增大又减少,有逐渐收敛的趋势。2412元增长至2011年的7451元,极值差由2001年的3462元增长至2011年的10009元,标准差由2001年的921.76上升至2011年的2896.11,以上指标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江苏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且差异逐渐增大。

(二)地区间绝对差距逐渐增大2001-2005年,苏南地区农民纯收入从4814元上升到6911元,每年增长524.25元;苏中地区由3593元上升到4975元,每年增长345.64元;苏北地区由3230元增加到4241元,每年增长252.75元;苏南和苏北两个区域每年增长的绝对差距为271.5元。2006-2011年,苏南地区农民纯收入每年增长1329.2元,苏中地区每年增长1059.19元,苏北地区每年增长894.4元,苏南和苏北每年增长的绝对差距为434.8元,说明2001年至2011年,江苏省地区之间的农民纯收入的绝对差距逐渐增大。

二、江苏省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

(一)农民收入的格局演化分别以2001-2005年和2006-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值(S0)为基准,将江苏省62个市(县)的农民纯收入(S)与之相比较,江苏省县域农民纯收入水平划分为以下五种层次:2001-2005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值为4505元/人,高收入区有6个(占总数的9.68%),较高收入区有5个(占总数的8.06%),中等收入区有13个(占总数的20.97%),较低收入区有30个(占总数的48.39%),低收入区有8个(占总数的12.90%);2006-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值为8351元/人,高收入区有7个(占总数的11.29%),较高收入区有4个(占总数的6.45%),中等收入区有14个(占总数的22.58%),较低收入区有24个(占总数的38.71%),低收入区有13个(占总数的20.97%)。由图1和图2可知,高收入区和较高收入区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中等收入区和较低收入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低收入区则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由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可知,吴江市由较高收入区变为高收入区,高收入区和较高收入区总数保持不变,说明江苏省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句容市由较低收入区转变为中等收入区,新沂市、淮安市、沭阳县、东海县和响水县由较低收入区转变为低收入区,中等收入区、较低收入区和低收入区的数量总数没有变化,但是,较低收入区的范围缩小,低收入区范围明显扩大,说明苏北地区农民纯收入在增加的同时,发展速度过于缓慢,与苏南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造成江苏省内部区域差异扩大。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为第一层次,这一区域受上海的影响,积极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以高收入区和较高收入区为主;以南通、扬州、泰州为代表的苏中地区为第二层次,农民纯收入类型区以中等收入区为主;以徐州、连云港、宿迁为主的苏北地区为第三层次,这些地区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纯收入类型区以较低收入区和低收入区为主。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域演化分别以2001-2005年和2006-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基准,将江苏省62个市(县)的农民纯收入的增长率与之相比较,可以分为高增长地区和低增长地区,两个阶段的分布特征如下:2001-2005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和苏中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南通(启东市除外)、泰州、扬州、镇江和苏北的连云港市(东海县除外),其余地区则为增长速度较慢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地区。2006-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徐州(丰县、新沂市除外)、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阜宁县、射阳县除外)、泰州(兴化市除外)和南通的如东县、如皋市等,增长速度较慢的区域则主要多分布在苏南地区。2001-2005年增长速度接近的地区比较集中且连片分布,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和部分苏中地区;2006-2011年分布则较分散不集中,但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明显分布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增长速度较慢。两个阶段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类型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显著的南北对换,苏南地区增长速度变慢,苏北地区增长速度变快,虽然苏南苏北地区农民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依然很大,但是苏南与苏北之间的差距有变小的趋势。

三、江苏省农民收入的类型分区

2001-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全省平均值为6117元,江苏省62个市(县)的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值高于全省平均值的为高收入地区,其余则为低收入地区;2001-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1.41%,江苏省62个市(县)的平均增长率高于11.41%的为高增长区,低于11.41%的为低增长区。根据2001-2011年江苏省农民纯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文章通过定量的分析,对江苏省农民收入的地域差距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划分了地域类型。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在研究期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不同,导致苏南和苏北地区农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增大。从空间格局来看,江苏省农民收入水平呈现出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且各类型区在空间上集聚连片分布,发达区和较发达区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欠发达区和次发达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地区,贫困地区则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南北差异显著。2001-2005年苏南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率比较高,使苏南地区农民收入上升到比较高的水平上;而2006-2011年苏北地区大力发展农业,农民纯收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综合江苏省农民收入的水平和增长速度,江苏省农民纯收入可以划分为高收入高增长型、高收入低增长型、中收入高增长型、中收入低增长型、低收入高增长型和低收入低增长型六种地域类型。

(二)讨论江苏省农民收入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农民收入水平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地域分异现象比较明显。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区位条件。地理区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区位、地理邻近性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农户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大。苏南位于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受中心城市上海的影响,农民大多从事非农就业,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苏中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距离中心城市上海的距离较远,缺乏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苏北位于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地区,距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比较弱,区位优势较差,农民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工资性收入比较少。2.城镇化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提出“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思路,有计划的发展小城镇。苏南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立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以2011年为例,苏南的城镇化率为71.9%,而苏中和苏北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7.5%和53.3%。3.产业结构。以2011年为例,苏南地区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3:52.9:44.8,苏中地区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54.3:38.6,苏北地区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2.9:47.9:39.2。苏南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比例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较大,这是苏南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4.政策影响。1984年,江苏省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不均衡发展方针,使苏南的地方政府与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先发展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苏南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南北差距扩大。为了缩小南北差距,江苏省又提出“区域共同发展”、“苏北大发展”、“建设沿东陇海产业带”和“加快苏北振兴”等战略,苏北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苏北与苏南农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存在。

作者:李钗马晓冬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