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县域经济发展制约的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县域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对外开放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低、区域差距以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测评结果显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宏观环境欠佳,基础条件薄弱吉林省一些基层单位因循守旧,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由于相关政策法律环境欠完善,行政审批事项依然偏多,审批程序复杂,使投资人望而生畏,县域内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也不尽理想,从而导致了县域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的进入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从财政上看,吉林省财力,特别是县级财力相当大一部分用来支持农业,因而从客观上也阻碍了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人力资源上看,县域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导致科技力量薄弱,缺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缺少了科技能力的依托,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从基础设施上看,一些县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城镇化进程不快,承载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强,电子网络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阻碍了与国际信息交流,经济吸引力差。
2.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从经济总量看,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仍较严重。2010年经济总量最大县的GDP是最低县的14.4倍,比2005年扩大了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0.3倍,比2005年扩大了6.9倍。从高低水平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一是各县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10年,县域GDP增速最高的扶余县达24.0%,最低的磐石市3.8%,两者相差27.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延吉市达46.44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4.5%,最低的长白县只有2.29亿元,只占全部县域的0.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延吉市达9133.68元,最低的扶余县只有431.15元。2005年人均GDP最大县与最小的县之比是3.9∶1,到2010年该比值扩大到4.5∶1。2005年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6263元,到2010年上升为44937元,差距扩大了286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延吉市为7866.76元,而最低的镇赉县为3414.98元,相差2.3倍。二是各县市内部发展水平同样不均衡。整体上看,全省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城镇或少数几个乡镇,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从强弱县实力上看,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前10位的强县GDP为2107.45亿元,占全部县域的39.4%;2010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后10位的弱县GDP为706.04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强县为144.34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4.9%;弱县为36.52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强县为682.89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2.9%;弱县为194.31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2.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强县为1545.02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0.0%;弱县为520.47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3.5%。
3.产业结构不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吉林省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特征不够明显,第三产业虽比重相对最高,但因起步晚、规模小,根基不够牢固,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县域工业大多是在传统产业上发展起来,传统工业、小型企业居多,因此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所占比重更少。同时产业布局规划滞后,资源整合和组织程度不高。“十五”末,全省县域三次产业比重为31.7∶32.3∶36.0,到“十一五”末变为19.5∶43.5:∶37.0,仍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的格局。与全省12.1∶52.0∶35.9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高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低于全省8.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第二产业支撑力不够。县域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产业结构落后,缺乏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的基础,大型骨干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影响了整体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城镇化建设不足,民众创业积极性不高城镇化的“三化”统筹思想,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经济发展空间,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转型发展。但吉林省目前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存在“今天建、明天拆”等问题,城乡建设、村庄建设和风景名胜的开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小城镇基础建设条件差,导致私营个体业主和有条件的农民不愿意到小城镇落户,因此农村剩余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集镇流动缓慢,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和相关政策不协调、不到位,造成创业的激情不足、氛围不浓、动力不够。
二、吉林省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虽然吉林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找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取长补短,吉林省的县域经济也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较大突破。
1.发挥农业优势,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特色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就没有经济发展后劲。吉林省投资相对不足,因此要集中财力投资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及投资少、见效快的大中小项目。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要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发展块状特色农业经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培植优势农产品品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产业档次,促进县域农产品生产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要重点培植和建设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整体开发。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开发,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全省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精心谋划县域工业发展。注重在省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中承接配套,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中延长产业链条,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建设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农林特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皮革、纺织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构筑起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加速推动县域的工业化进程。
2.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改善全民创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意识,鼓励全民创业实践,推动全民创业由思想发动到实际操作的转变,由零星扶持到集中推动的转变,由零散摊点到产业集聚的转变,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促进劳动力的更大范围流动和更广领域配置,使劳务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要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进乡村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建设、村庄建设和风景名胜规划。要以城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坚持建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走多方融资之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功能。
3.开发资源优势,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引资,拓展内外资引入通道,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大招商、大开发、大创业的良好格局,加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增值。充分利用东部山区半山区县(市)大念山林经优势,吸引中外客商投资落户,开发山林、矿产、药材等资源;利用中部农业区县(市)大念粮食经优势,吸引客商投资深度开发粮畜产品等优势资源;利用西部地区县(市)的油气、风能及硅沙、牧草等独特资源优势,把吉林省变为投资的热土。县域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非农产业主导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行为。要效益,更要和谐绿色生态美。树立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从制度、体制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三废”排放,节约资源、能源,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的低投入高产出,促进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总之,尽管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利因素,但吉林省十余年来县域经济总量从1998年不到1000亿元到2010年超过5000亿元,可谓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吉林省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能做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必然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者:温天力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