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财经制度解读与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制度解读就是对国家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地研读,认真领会和提炼制度中重要精神和要求,把握制度拟定主体和主体基本主旨,通过制度解读来做出制度执行方案,提出贯彻实施制度相关精神和要求的具体细则,从而达到有效依法办事、依规做事、依章行事的目的。高校财经制度解读,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对国家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财经制度进行学习和领会,并根据制度提到的各项要求制定适合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财经实施细则,并将国家财经制度的要求贯穿于高校实际的财经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国家对高校财经管理的目的。基于制度本身的客观要求与解读的特点,高校财经制度解读的原则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解读准确性。解读是一个主观过程,但是解读的内容是相对客观的。解读要紧紧围绕财经制度的本身内容和要求,切忌脱离制度内容,擅自按照自我的认识角度去解读财经制度的内在要求。二是解读的权威性。财经制度从草拟、制定、审核、审批和下达,都是通过一系列较为规范的制度流程,每个流程环节也是严格把关,字字斟酌,最后正式下达给各执行单位。因此,解读时必须要维护财经制度的权威性,否则就成为一纸空文。三是解读的可操作性。财经制度解读的目的就是要使制度的每项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特点相结合,拟定出能够让制度要求贯穿于各项业务过程,有相应配套实施细则,由此达到制度严格执行到位的效果。因此,在高校解读财经制度的时候,高校要有适合本校贯彻落实制度的细则或者办法,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这样的制度解读才能有效。
二、高校财经制度解读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系统的解读财经制度是有效贯彻执行制度规定的客观要求。作为国家行政事业性单位,高校在财政拨款经费为主导的高等财务运行体制下发展,那么国家主要通过出台系列高校财经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控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这些财经制度集中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时期对高校财经管理的重心和常规性的日常经费监管要求。由此,财经制度是国家监督和管控其财政拨款经费使用情况的基本手段,而高校严格按照这些制度要求来规范管理学校财务行为是履行高校财经职责的主要体现。那么,全面、系统地解读国家系列财经制度,紧紧把握这些制度中的特别规定和要求,分析出制度中关键的内容,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这些制度要求的方案,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贯彻落实,做到不偏不倚,落实到位,才能够达到制度规范的显著效果。二是专项巡视和经责审计等检查活动促使高校要重视对财经制度的解读。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管力度,频繁开展各种专项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检查活动,通过全覆盖地检查来实现对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在披露的各高校有关财经方面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校对各项财经制度的执行中存在不彻底、不到位、不完整。受执行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在管理决策和开展教育事业活动时往往存在程序不完善、未按相关管理规定办理相关业务等问题。比如未及时上缴国库资金、未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意见办理、未严格执行招标法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办法、违反了普通高校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提取学生困难补助经费、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办法、严重超标准超范围进行“三公”经费管理等。上述相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对各项财经制度的解读不够,政策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部分管理层和教师对制度的严肃性、严格性认识欠缺,思想意识程度有待加强。因此,以检查促改进、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专项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检查,进一步增强学校各级财经意识和制度意识,不断优化财经制度解读,降低制度性风险。三是高校规范财务管理必须从解读财经制度入手。财务本身在于规则、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财经制度执行的过程。高校财务部门的首要职责是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财经制度为基础,通过制度来理顺各项财务关系,保持财务活动的有序性和和规范性。实践也证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财经制度的有力保障。通过这些财经制度,高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高校财务体制改革时期,亟需相关的财经制度来保驾护航。比如“十八大”以来,新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先后改革,随后“三公”经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科研经费等系列财经制度下达,极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也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正确应对这些变化,适应严峻的财经形势,必然要求高校对上述财经形势的分析,及时遵照这些财经制度,修订和完善高校内部各项财经制度,从而才能推进高校教育事业新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财经制度的解读职责,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专职岗位来梳理相关的财经制度,认真研读各项财经制度,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经制度的保障作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高校财经制度解读的难点
一是财经制度的制定与实际的执行存在差异,引发制度解读的自我性。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制度环境存在假设下,那么在假设的环境下制定制度,必然会使得制度存在不完整性。同样,国家基于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制定了一系列处于规范管理的财经制度和办法,制度的主旨在于体现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志,更多层面上是加强财经管理,保证财政投入经费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然而,高校在贯彻执行财经制度时,面临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协调和维护这些财务关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制度解读的自我性,即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严格执行各项财经制度,规范教育活动中的财经行为,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制度约束范围内,保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把握主线、牢筑防线”的立场,在制度解读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总体原则符合制度要求,具体执行情况存在特殊性,更强调制度的适应性。二是财经制度的刚性要求与制度环境变化存在差距,解读出现超前性或滞后性。为了保持财经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制度规则要求刚性较强,制度行间更多强调“必须”、“严格”、“立即”、“严惩”“责任追究”等字眼。然而,很多制度内容对于实际执行的高校主体来说,不能完全做到这些要求。高校是属于行政事业性单位,非营利性质的组织,具有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活动,高校有自身的高等教育活动规律。在市场经济时代,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特点。高校通过发挥自有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产资源,要参与市场经济运作,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然而,国家在下发财经制度时,往往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很多适合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有差异的制度,高校执行困难较大。比如“三公”经费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绩效工资改革部分条件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实际限制了高校的自主权,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开展的积极性。由此,高校在解读财经制度时出现超前性或者滞后性,即对某些制度的相关条款解读时把适用条件提前,本不能实现的制度规定要求下属单位超前执行,条件不成熟或者执行这些条款会存在隐患问题,要求必须提前完成。而要求近期完成的其他制度规定,却借条件时机不成熟推迟制度的完成,从而影响财经制度对高校教育活动的规范管理。三是财经制度解读主体的主观目的和被约束主体在制度实施中产生的利益冲突。财经制度解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解读财经制度需要丰富的财经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于财经制度解读者来说,必然要求对制度的实施环境有一个宏观层面的认识和微观层面的熟悉。财经制度的解读者对制度解读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制度,规范高校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维护学校利益。但是制度被约束的主体则认为高校财务部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他们的经费报销,限制他们发放科研劳务费,约束各单位或教工接待用餐、出国出境,有意提高教工的个人所得税扣款等等,由此出现执行制度的“利益”冲突。一方面要对财经制度解读把握准确性,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制度执行中牵涉的各类主体利益,调和制度执行的矛盾,给制度解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四、高校财经制度解读工作的开展
第一,转变观念,注重对财经制度的解读。综合当前高校财经形势,认真梳理近年来国家下发的系列高校财经制度,可以明确指出,高校财务管理就是财经制度管理,制度性影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国家财经制度执行的主体,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财经制度,规范校内财经活动,防范财务风险,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障。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政策始终调控着高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向内涵式教育、“双一流”建设发展过程中,国家财政和财政政策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经问题的监督和管理。高校要加大对国家财经制度的重视,特别是现在要求的完善和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注重对国家下发的各项财经制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制度解读中把握国家对高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在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增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能力的同时,认真解读和制定相关财经制度实施细则,夯实财务基础,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学校发展提供财经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谋依据。
第二,规范财经制度解读流程,明确制度解读责任。长期以来,高校对财经制度的解读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流程,一般都按学校收发上级文件处理。学校办公室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政务平台收到上级来文,专职人员按照文件内容进行初步判断,转递交给相关校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再由校领导签发给制度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相关科室、人员对制度仅仅处于转交的状态,部门领导主要承担了财经制度的解读职责。可以看出,上述制度解读流程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于部门对制度的解读处理。因此,要加强相关部门对财经制度的解读职责。高校财务部门既是财经制度的解读者,也是制度的宣传者和执行者,那么解读必然重要,通过财经制度的解读才能够为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奠定基础。财务部门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财经制度解读人员,如财务处办公室主任,应该对各项财经制度进行科学整理和归类,并做出初步的分类解读,勾画出文件中较为重要的信息,明确制度要求中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完成目标等内容。随后财务处领导重点对勾画出来的文件信息进行研读,并找出文件中疏漏的相关要求,形成文件执行的初步思路,对较为重大的财经制度领导应召集领导班子或者科处长会议,讨论制度的执行思路和方案,统一思想认识后,再由财务办公室转发文件及配套的实施办法,由此确保财经制度解读的准确性、及时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为财经制度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财务沟通,增强制度解读权威性和可行性。由于层次和出发点的差异,同样制度解读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对财经制度的解读也存在不同角度。因此,财经制度解读要保持一致性,做到权责相统一。高校作为财经制度的执行者,要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关键事项要清晰提炼,并按照这些要求具体落实。若存在对各项财经制度解读出现不符合政策要求,或者制度中有相关内容与实际执行存在差距,导致无法执行的问题,以及由于高校体制原因和办学特点等特殊情况,使得部分财经制度不能够得到严格执行,为避免这些情况给今后带来的政策性系统风险,引起审计执法部门对高校在财经制度执行提出异议,并予以处罚等,高校在解读各项财经制度时,应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沟通,及时反馈学校在执行财经制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调整制度执行的可行办法和建议,在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再修正制度执行细则,从而促进财经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比如“营改增”后税收政策对高校管理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相关条例在高校税收活动中的执行办法,国有资产收益处置对高校校办产业等经营实体的财务预决算管理,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报告等改革在高校中的应用,“放管服”科研政策如何调整和执行等。高校对上述政策的执行和影响都需要逐步探索和研究,对这些制度解读的准确性必然会影响到高校事业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要与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发展改革委员会、税务部门等加强财务沟通,进一步深入对财经制度的解读,增强制度解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四,注重制度解读的后续跟踪,做好配套办法的动态调整。制度的拟定依托于长期的基础性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经过系列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征求意见,再逐级上报后最后审批下发。从制度的产生过程来看,高校财经制度不是随意出台的,它充分考虑到各方相关者利益,而且试图通过制度来达到平衡。因此,在财经制度解读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用制度的规范性和宏观性来总领高校财务活动的差异性和具体性,即使出现一点偏差也是因为个别差异性造成的。同时,制度的实施必然后对高校教育活动产生系统性的影响,而且是长期性的。作为高校财务主管者,要清晰地认识到,一旦制度解读确定后,制度就会被严格要求贯彻到底,那么制度解读的有效性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开始得到应证,应用范围越宽泛,那么应证的效果更明显。因此,在制度解读后,即使实施中存在一些解读不到位、不明确的问题,制度的执行也会强制性推行。当然,制度解读的有限缺陷则会要求通过系列配套办法来补充和完善,协助推进制度的执行。因此,高校在制度解读后,要重视随后的后续跟踪,考察解读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果出现制度本身问题突然被终止,那么原有的配套办法也应该逐步来弥补制度终止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不必要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冲突。
作者:1梁勇;2干胜道 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计划财务处,2四川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