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辽宁经济杂志》2015年第六期
1.教师资源文化水平及科研层次的结构优化。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师始终是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对学科专业的设计起到具体实施的作用。然而在学科专业的研究、教学与教育等方向设置中,优化教师资源文化水平及科研层次成为必要条件。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但教师的作用却在不断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将成为一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与否的关键。师资队伍结构的全面化,以及师资队伍的进修过程中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实践性培训,特别是当前社会正在怎样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领域需要拓宽,而且要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去拓宽,夯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2.高等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结构优化。根据地方高等教育及高校分布情况,首先应该建设一个公共网络平台,整合优秀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让高校都能够享受到这一平台上的资源,从而打破各高校“孤岛”办学、教学的局面,从而促进高校之间的联系,同时让教育资源不充足的高校也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各同类高校之间可以实行开放选修课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部分学分互认的方法,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地域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分享和最充分的利用,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使资源优化配置现实教育投资效益的最优化。
二、结论与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建立人才供需机制。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公立与私立大学并存,社区类大学、教学类大学、研究类大学分类明确,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划分清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宏观控制每类大学的合理定位,甚至通过立法加以规定。在我国,长时间以来,公立高校为主,普遍忽略民办高校。然而不论公立还是民办高校优化教育结构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应采取的主要调整手段是宏观控制,规避介入高校内部系统,在政策上正确引导,资金上予以支持,学校发展方向上鼓励多样化,促进高校在市场经济下良性竞争,共同进步,营造出公开公平的教育竞争环境。另外,政府建立并实时更新人才供需机制,人才供需机制是一个动态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录入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供求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国家作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且还为人们选择大学专业提供客观依据。但由于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有一个不短的培养周期,培养周期显然需要作为人才供需机制的考虑因素。
2.高校要分类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如前文所述,在我国,政府监督和控制不良对高等教育结构不平衡负有重要责任。但高校未能准确、科学进行自我定位,导致了其教学目标与发展模式偏移,这是教育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调查显示,自20世纪末,教育法实施以来,各省高等院校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不断扩大规模,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需求。规模大了,高校又开始追求“质”的提升,院校“升格”风靡一时,高校间办学目标和进化形式基本相同。高校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地优越的地理社会等条件,定位明确准确,认清优势与劣势,坚持优势,规避劣势,走“品牌”发展道路,力求办学特色,追求学校、学科、专业及培养人才的个性,追求与其他学校的差异,努力打造自身的社会品牌形象,提高学校教学声誉。在不同学校之间,形成分工明确、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定位,突出发展的差异化和特色化。
3.民众要认清形势,理性选择。从个人角度讲,人们普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投资。因此高等教育结构模式不可避免地受人们的选择所影响。我国社会正朝着多元化进步,多元化文化也在浸透着人们的观念。人们在选择时除了首先考虑是否能被录取外,最主要考虑的是所选专业与学校毕业后的就业优势,由于我国近几年就业情况严峻,个人兴趣这一因素便排在其后。人们选择时,对目标院校及专业掌握的信息有限,同时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学术重于技术,因此人们在选择上不可避免会出现盲目与跟风的问题。因此民众了解就业形势,并做出理性选择是优化高等教育的动力因素。目前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临时性的不平衡,在政府、高等院校和民众的一起协作努力下,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得到显著成果。
作者:赵亮 苑帅帅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