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学的学与教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会计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单方向“传授”给学生,互动比较少。纵观课本,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对于理论的部分十分重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术语、计算公式以及大量的文字描述,再加上的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乏善可陈。教师讲的死板,学生听的也就索然无味。教与学缺少明显的激情。再加上,刚刚接触会计学这个领域的新生来说,基础差、底子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如果没有教师在方法上的改变和引导,就会造成课堂有效率的极大降低,更会延缓学生们迈入会计学门槛的步伐。其次,学生普遍对会计学学习缺乏热情。兴趣所致,力之所至。
不只是会计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对它的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的导师。兴趣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尽快的将他们领入学科的大门,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以此产生勤奋、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和认真态度。最后,学生常常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在一开始,总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写写算算的学科,为了应付考试,往是通过考前死记硬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还不够,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从而导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既然发现问题,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有必要从以下几点作出针对性部署:
第一,培育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师应当采取形象生动并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成形成自主性、钻研性、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教学的黑板、笔记,不同的演示文稿极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摄取点,更能突出教师在教学效果方面所体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启发式、互动讨论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经典案例的现场解说,以给予学生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官。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遇到问题,让他们去判断去思考,教师只是从旁起辅助、引导和讲解的作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凸现实际操作的应用性。同样是在一个课堂学习,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笔记,但在考试或者实习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例如课堂上,他们碰到案例,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分录、报表、决策等做的井井有条。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去做分录和看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纸上谈兵”,理论脱于实践造成的。学会了和会使用是两个概念,由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每讲一个案例时,要切合实际,举一反三,和学生进行互动式问与答。课外,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联系一些企业和公司,组织学生在周末、寒暑假去做有针对的实战练习。总之,教师在此方面应切忌“集中于书本和习题”,主张以导向式引导、实践式为主的方法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第三,重视知识定位,强调基础理论的必要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但忽视理论基础的学习,会给实际操作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通过理论基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会计要素产生明确细致的划分,使他们尽快了解分录、凭证、账簿、报表、核算等基本流程。况且,基础会计还对后面专业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奠基作用,比如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深入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正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如此重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从态度上重视它,决不能认为只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只有扎实理论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实际中以此作出严密的分析和运用。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会计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学生灌以持之以恒的毅力。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教师通过将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以通俗化言语传递给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贪多求全,囫囵吞枣。此外,会计学的知识体系十分严密,各个章节井然有序,遵循着先后顺序,在学习的时候,不可将各章节单独成立体系,也不可随便打乱顺序,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温习和预习,只有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才能在之后学习中更进一步。
作者:程迪宽单位:重庆工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