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利率市场化路径与条件范文

利率市场化路径与条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利率市场化路径与条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利率市场化路径与条件

《金融会计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

即使同样都是渐进式利率市场化,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初始禀赋,包括不同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金融深化和监管程度等,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前后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利率市场化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这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跳”,亟需营造满足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

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基础。以基础利率为主导的市场利率体系结构既为银行提供定价基准,引导建立银行内部定价和资金转移体系,也为中央银行提供利率间接调控的监测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当前国内银行的金融产品利率定价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定价体系:存贷市场利率定价体系和资金市场利率定价体系。在资金市场上,我们已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代表的基准利率体系。但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却与银行资金市场利率定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特别是负债项下由于各银行存款占绝大部分,主动负债比重较低,制约了存款与核心负债之间的利率传导能力,而存款的期限结构基本上与央行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期限结构一致,一旦存款利率放开,现有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适时将货币市场报价机制进一步拓展至信贷市场,为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这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目标和任务的根本原因。提高各类经济主体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要求。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作用是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在经济学上的含义就是“价高者得之”,谁愿意为资金付更高的价格,谁就有拿到贷款的优先权。当然,也不是越高越好,还存在所谓的还款风险,由此产生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借款者是否承受得起相应的风险还要取决于它的资金性质、投资策略,甚至风险偏好程度。如何做到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确保市场化利率真实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和交易的风险收益状况?这就需要参与利率决定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类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能力,在培育信用机制和风险敏感度的基础上,各类主体需要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自主议价。

财务硬约束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财务硬约束的企业与软约束的企业放在一起竞争,会出现大量问题。在我国,目前国有部门包括以企业名义的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在经济活动中仍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与民营经济完全的市场化运行不同,国有部门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财务软约束的部门。对一些国有部门来说,投资行为有时并不会充分考虑回报,资金的可得性比资金的成本更重要。如果市场上充斥大量这样财务软约束的主体,以企业形式运作,而我们金融机构往往又是支持的,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金融资源配置往往失效。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推行利率市场化,就是要由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来做资源配置。财务硬约束就是要有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能力,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地科学定价,而不是始终围绕存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现在,央行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希望对贷款定价有一个参照性。但那只是最低利率参考,各家银行还是要有自己的定价策略、定价能力。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利率放开的配套条件。存款利率完全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往往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投资高风险资产来消化成本压力。在经济、金融波动等市场变化较大情况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金融机构倒闭的概率加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性。当前,建立更为透明有效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越来越紧迫。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一方面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赔付额度的限制有可能会引起存款在银行间的大量转移。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在缺乏有力监管的情况下,可能会提高银行道德风险,加大银行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建立严格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抑制银行经营风险,从而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不足,减缓金融市场风险波动程度。从中国金融管理的实践来看,随着包括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逆周期”拨备要求等在内一系列金融管理手段和措施的逐渐完善,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管理环境。但是,中国宏观审慎管理还需要总结和储备相应的管理经验、技术手段来对市场利率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防范。同时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金融市场将更为活跃,金融创新将不断推出以及经营业务模式将更为综合,这些将对中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利率市场化是全局性的改革

近些年来,区域金融改革逐渐成为热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较为发达的省市希望试点利率市场化。需要强调的是,利率市场化是全局性的改革,无法通过一地的试验来进行局部突破。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不同于实体经济,资金如水,可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在不同地域流动与聚散,而引导其方向的就是套利。现在,国与国之间都很难挡住资金流动,何况一个国家内部如中国这样的大国,资金流动更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能够接受的资金成本也比较高的地方,如果完全放开了利率管制,可能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形成资金洼地。资金洼地到底好不好,其实要看具体情况。当真正有一些有效率的部门需要资金的时候,这可能是件好事,否则,最终催生的结果就是资产泡沫。作为地方金融改革而言,我们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一个主要工作是把金融体系的市场基础打牢,提高区域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进一步增强应对利率市场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包括同业存单、NCDS在内的利率市场化金融产品创新,为全局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经验。

作者:张健华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