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基于我国48所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相关数据,从专业覆盖面、重复度、新增专业等角度,对大学与学院和东、中、西部地区高校进行比较,发现部分专业重复布点较多、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专业特色有待凝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专业办学特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健全专业调整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专业设置;结构优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供需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迫切需要相应的人才予以支撑,然而同质化人才培养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凸显,客观上呼唤高等教育加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教育部等《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类院校基于自身传统和特色培养了大批活跃在经济社会最前沿的高素质人才,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财经类院校目前专业结构如何?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否有差异?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讨论,有利于财经类院校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现状
(一)本科专业覆盖面比较为确保分析的客观,本文选取了我国48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样本,其中,按照大学和学院划分,大学组院校32所,学院组院校16所;按照地区划分,东部地区院校28所,中部地区院校12所,西部地区院校8所。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本科基本专业覆盖了所有的12个学科门类,数量为186个,占本科基本专业数量的57.95%。其中,基本专业中的经济学门类和管理学门类均为10个基本专业、32个基本专业的100%全覆盖;法学门类覆盖其基本专业的69.23%。再有是本科特设专业覆盖了7个学科门类(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以及农学门类没有布点),数量为25个,占本科特设专业总数的16.23%。其中,工学门类的基本专业数量为57个,位居第一,占27.01%;管理学的基本专业数量位居第二,数量为32个,占15.17%;哲学与历史学的基本专业数量最少,均为1个,占0.4%。财经类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特设专业数量均为7个,均占全国财经类院校特设专业总数的28%。从大学与学院的角度分析,在全部48所财经类院校开设的186个基本专业中,32所大学组财经类院校开设有162个,覆盖率达88.17%,未开设的大多为工学、农学等与经管学科相距较远的专业;覆盖25个特设专业中的19个,覆盖率达76%。与此同时,16所学院组财经类院校开设123个基本专业,未开设的大部分为理学、工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中的部分专业及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覆盖率为66.13%;设置特设专业19个,覆盖率同大学组一样为76%,可见,专业覆盖面与大学或学院有一定联系,大学组高校因资源分配、师资队伍等占据更多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从高校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在186个基本专业中开设159个,覆盖率达85.48%,未开设的基本属于工学、医学等非经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专业;覆盖25个特设专业中的20个,覆盖率达80%;中部和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分别覆盖基本专业115个、106个,覆盖率分别为61.83%、60%,未覆盖的基本属于理学、工学和农学等学科门类中的专业及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分别覆盖25个特设专业中的15个、10个,覆盖率为60%和40%。由此可见,专业覆盖面呈现显性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高校的专业覆盖面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本科专业设置重复度一般来说,专业设置重复度通常被界定为开设某特定专业的高校数,或者说专业布点数[1]。设置某类具体专业的高校越多,意味着该专业的设置重复度越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48所财经类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布点共计2104个,其中管理学的布点数量最多,数量为783个,约占37.21%;经济学和文学紧随其后,数量分别为423个和278个,分别占比20.1%和13.21%。进一步分析,通过对2015年全国48所财经类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布点进行统计,发现该年度各财经类本科院校共设有目录内专业186个,将这些专业的设置情况按照“专业设置重复度”大小进行排序,不难发现专业设置重复度与相同重复度的专业个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当专业设置重复度小于10的时候,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即具有相同重复度的专业个数基本上会随着专业设置重复度的增大而随之减少;而当专业设置重复度大于或者等于10时,具有相应重复度的专业个数并未呈现随着专业设置重复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负相关关系,而是处于不规则变化状态。根据统计发现及现实情况分析,将专业设置重复度10界定为判断某一专业是否属于重复设置的数量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全国48所财经类本科院校重复设置专业共计159个,占整个财经类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总数的75.36%,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及市场营销专业最为显著,其专业设置重复度均为47,这些专业的设置重复度达到97.92%以上。东、中、西部地区财经院校专业分布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对东、中、西部区域内的财经类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度前10%的专业进行统计,发现在东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中,专业设置重复度排在前10%(布点数为26以上)的专业有9个,分别为专业设置重复度为27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专业设置重复度为26的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中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中,专业设置重复度排在前10%(布点数为12)的专业有8个,分别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流管理;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中,专业设置重复度排在前10%(布点数为8)的专业有16个,分别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东、中、西部地区财经类专业重复设置排在前10%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五个专业。在大学与学院组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大学组财经类院校中,专业设置重复度排在前10%(布点数为30以上)的有专业设置重复度为32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专业设置重复度为31的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重复度为30的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学院组中,专业设置重复度排在前10%(布点数为15以上)的有专业设置重复度为15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专业。在大学组与学院组财经类院校中,专业重复设置共同排在前10%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这一发现与财经院校分组讨论得出的结论相同。
(三)布点数超过20的专业比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专业布点超过20(含20)的专业共有40个,布点数达到813个,覆盖文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管理学、法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管理学总布点数为589个,经济学为378个,文学为183个,分别占专业总布点数的41.83%,26.85%和13%。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全国48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专业设置重复度远超10达到43以上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计算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及英语等13个专业,重复度在39-43之间的专业有电子商务、保险学及财政学等3个专业,这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度达到90%以上的专业有13个,专业设置重复度达到80%以上的专业有16个,这些专业的高布点率客观上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方向的细分,瞄准市场,提高专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新增专业布点比较据统计,2015年全国48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新增专业点共83个,覆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学科门类中新增点最多的为经济学,数量为26个,其次为管理学,数量为23个,分别占总新增布点数的37.14%和32.86%。此外,新增专业布点最多的是经济学门类中的信用管理专业,新增数量为14个,占管理学门类新增布点数的53.85%,占总新增布点数的20%;其次为文学门类中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增数量为8个,占文学门类新增布点总数的72.73%,占总新增布点数的11.43%。进一步分析可知,信用管理专业新增的14个布点中,大学组占10所,学院组占4所;东部地区财经院校占10所,中部和西部地区院校各占2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增的8个布点中,大学组占6所,学院组占2所;东部地区财经院校占2所,中部和西部地区院校各占3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新增的6个布点中,大学组占5所,学院组占1所;东、中、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各占2所。新增的体育与经济管理专业中,大学组占5所,学院组占1所;东部地区财经院校占2所,中部地区4所,而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暂未开设。新增的劳动关系专业大学组占2所,学院组占3所;东部地区财经院校占4所,中部地区1所,而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暂未开设。上述情况反映了大学、东部地区高校对专业调整更为迅速,尤其是对大数据、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能更快作出相应的呼应。
二、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结构呈现的主要问题
客观上说,财经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专业结构与质量也凸显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部分专业设置重复布点较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的规定,我国共设12个学科门类,新增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2],这种调整扩大了专业设置的口径,也部分解决了专业面过窄的问题。然而数据显示,财经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度达到80%以上的专业达到16个,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对社会需求及高校自身专业培养条件论证欠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求多、求全思想,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较为突出,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由于同一专业重复设置和布点数量过多,加之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而市场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扩大,部分专业人才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各财经类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度过高容易使其毕业生相互之间的差异变小,相互替代性增强,与人才市场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和发展,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状态的发生。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客观上说,要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首先要求高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4%,最低的是历史学,只有86.4%。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达到95.5%;最低的是物理学类,只有86.8%;就业率前三位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96.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6.4%)、软件工程(96.2%),这些与现实中各高校专业设置与布局显然存在差异和不一致。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新增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更为有效的调控,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各高校已有相关专业,如何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很值得重视。
(三)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秉承财经院校特色,抓住发展机遇,发挥财经学科优势,在专业培养与改革中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是财经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高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专业的重复布点和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学科门类的充分发展,若在专业的培养上无法更好地体现财经特色将更加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现实中尽管财经院校都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中,这种改变更多体现在增加经管类课程开设的数量及比重,对于如何深度实现经管学科与非经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除基本专业外,特设专业因面向和定位的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才培养出口的异质性,减少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类型学生的相互替代,增强公众对学校的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目前,全国48所财经类高校共设置特设专业25个,覆盖12大学科门类中的7个学科门类,仅占全国总特设专业数量的16.23%;经管类学科只有17个,虽然经济学门类全部覆盖,但管理学门类的标准化工程、电子商务及法律等专业暂未覆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结合实际增加特设专业布局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发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财经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日益紧密,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旧的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然到来,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这些都客观上要求高校积极融入到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培育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财经人才。另一方面,现实中部分院校追求跨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跟风开设“热门”专业,非财经类专业增加较快,对于如何更好地释放财经类院校发展优势,服务与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分析不够、服务不够,致使高校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三、财经类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如何优化专业结构,体现自身特色,从总体上说,应该围绕办学特色、内涵建设、结构布局与调整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与高校依法自主设置相结合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
(一)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基于不同历史,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学科优势。应该寻求并弥补与其他高校的不足,而不能只是模仿[3]。遵循“发挥优势、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战略方针,学校应该始终坚持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不动摇,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会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相应专业的综合改革,推进专业建设的特色发展、梯度发展和团队发展,突出商科类专业的竞争优势,在同类院校中积极抢占专业建设制高点,努力形成若干个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群,打造专业品牌,实现“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的目标[4]。
(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做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注重引领传统专业依托学校财经教育背景和人才资源,在坚守自身专业规范的基础上,渗入财经教育元素,努力形成自身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比较优势,如法学专业向“法商结合”的教学理念转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技术+市场”的思路构筑课程体系等,提高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比重。落实专业建设责任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拓展专业建设发展空间;探索建立专业建设的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加强对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与全程监控;健全专业评估标准,优化资金、项目资源的配置与平衡。
(三)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逐步突破以传统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现代金融、服务咨询、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校应审慎遴选新增相关专业,建立起以经管类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其中,有些专业应当关注:一是反映现代金融、证券、投资等行业发展急需专业,如金融数学、信用管理、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专业;二是反映经济贸易、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和提质的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零售业管理等;三是反映“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背景急需的相关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
(四)健全专业调整机制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面临行业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的供给短缺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引致的结构性过剩难题,如何面对生源不足、社会需求不甚强烈、就业情况不够理想的专业?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进和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产教融合和校际合作,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应该区别情况对相关专业进行整改、限招,乃至停招,增强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应用型高校定位的紧密契合[5]。总之,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应该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财经院校办学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总体规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专业调整机制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宗利用,孙绍荣.本科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以上海地区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29-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4]杨水根.提升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切性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⑵:108-109.
[5]杨兆廷,杨蕾.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6):15-17.
作者:杨水根;贺毅;徐宇琼 单位:湖南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