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一年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金融严监管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常态。201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了三大攻坚战首位。在监管部门重拳频出的当下,同业业务大幅萎缩,理财产品通道职能明显削弱,委外业务增速放缓。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投放的地方政府平台、房地产等重要行业领域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在金融强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意识,理性开展金融创新,不断尝试探索新兴业务发展模式,才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信贷资产质量,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强监管逐步成为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针对“三套利”“四违反”“四不当”“十乱象”等行业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项整治,短期内出台多达二十余项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模式、经营管理现状、产品创新机制都进行了适当规范。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应有之义,亦是有效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引导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势头明显,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低风险”的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为了多渠道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各类金融创新产品频出,复杂的交易结构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攀升,债务负担加重。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委外业务的重点排查过程中,风险链条逐步清晰,有效地遏制了市场乱象。从监管政策的成效来看,监管部门通过实施“监管政策+专项治理”的组合拳,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资金空转势头,过度金融创新的趋势得到扭转,银行业经营趋于规范稳健。
二、外部监管环境趋紧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监管环境的趋紧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非信贷业务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
1.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投向引导日益明显信贷业务长期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核心的资产业务,然而受制于考核指标压力以及监管创新倒逼,加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蚕食,商业银行有很强的转向发展非信贷业务的主观意愿。根据《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所涉及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要回归本源,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要盘活存量贷款,加快处置不良,同时也要优化增量贷款,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坚决退出相关贷款,同时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违规发放“首付贷”。同时《指导意见》文明确鼓励信贷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这一系列的规定,将逐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未来信贷资金在投放区域、产业、行业、期限和配比方面将更加趋于合理。
2.商业银行理财通道业务萎缩明显,通道职能呈现弱化趋势自2004年我国首款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诞生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计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总数9.35万款,产品存续余额达29.54万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49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1.94个百分点。2017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发行理财产品25.77万款,实现资金募集173.59万亿元。截至2017年底,金融同业类产品余额为3.2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的11%。金融同业类产品余额较年初大幅减少3.40万亿元,降幅为51.13%;从资产配置来看,债券、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等标准化资产日益成为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资产,截至2017年底,该类资产配置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7.56%,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2.19%;新发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总体较低:2017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144.51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83.25%,而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为0.28万亿元,仅占0.16%。近五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开始有所下降。2017年,银行业理财产品增速进一步下降,规模基本保持稳定。银行理财市场呈现以下趋势:其一,理财产品增速下降;其二,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较年初“双降”;其三,理财资产配置以标准化资产为主;其四,新发行理财产品以低风险等级为主。强监管政策执行以来,银保监会出台了6号文、46号文、53号文和开展专项治理对理财管理及监管合规、运作模式、资金投向、资金池等方面进行了摸底与排查。在受到偏紧货币政策带来市场资金价格走高以及监管要求消除多重嵌套、限制非标投资和通道业务的背景下,理财业务规模呈现出下降态势,同比增速降幅较为明显。
3.商业银行委外业务收缩明显,投资杠杆遏制效益显现委外业务是金融市场上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商业银行又是委外业务的主要参与者。随着大资管时展,商业银行自营和理财资金规模加速增长,银行将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由这些外部机构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自身投资能力、合规有效拓展投资范围。产品模式和投资顾问模式是商业银行发展委外业务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说,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委外业务更倾向于通过信托计划、基金通道的形式进行产品合作,而城商行、农商行则因受政策等条件限制,在开展委外业务时更倾向于以投资顾问的形式参与,在银行和市场投资机构的共同推进下,近年来委外业务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也不断积累并加速暴露出来。6号文明确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审慎开展委外投资业务严格控制交易杠杆比率,不得违规放大投资杠杆”;46号文将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等现象划入理财空转套利的业务范畴,并要求商业银行开展自查;53号文要求银行自查将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后,是否超过负债的三分之一等等;防止委外资金通过加杠杆进入债市产生利益输送。面对严格的监管压力,一些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改变了风险偏好,出现了大规模委外赎回,对于到期的委外资金,多家银行选择较为谨慎的态度,从而使得委外规模受到限制,委外负债来源增速持续放缓。
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
伴随着严监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都将成为行业新常态,商业银行更加应当转变经营策略,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合法合规地开展各类金融业务,适当调整业务模式,着力促进业务持续发展。
1.信贷投向应当着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并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未来信贷投放上,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紧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传统“舒适”信贷投放领域的固有思维,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型企业,提高风险甄别能力,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国制造2025》中重点发展的各领域,利用金融手段助推制造业大发展。有意识地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快速的“独角兽”企业,为其提供全面的金融综合服务,寻找新市场、新业务领域的金融合作契机。要积极加强产能过剩行业风险防控,目前虽然钢铁、煤炭等原材料价格有所反弹,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对于产能过剩领域的“僵尸企业”,要主动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掌握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妥善积极开展融资压降工作,杜绝向“僵尸企业”持续融资。
2.信贷投向应当向普惠金融领域适当倾斜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意愿最强烈,同时融资难度最大的一个市场环节。201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定向降准、专项再融资、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支持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制定“小行业、小企业”的经营战略,普惠金融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蓝海”。在平台和房地产融资受限较为明显的政策背景下,在金融去杠杆的整体外部环境下,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很大。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围绕优质核心客户向其上下产业链深挖拓展市场,凭借对供应链条的风险把控,降低单笔业务的综合风险。通过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在单笔业务小额化,授信审批专业化的思路下真正让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理性稳步推进金融领域去杠杆深化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扎实打好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三大攻坚战。要行之有效地推进去杠杆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在政府类融资领域、房地产领域、国有企业领域全面稳步推进去杠杆工作。在政府类融资领域对于仅仅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壳公司或是地方政府通过注入储备土地及其他公益性资产包装的融资平台更是要审慎介入,在确保合规性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在房地产领域则要优中选优,特别是重点支持住房租赁融资业务,严控纯商业项目的信贷投放;对于通过各类结构创新而开展的非传统信贷业务,要理性积极地看待,同业业务应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严控套利增长的业务规模,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新兴业务,逐步改变传统息差收入模式。委外业务则应当注重市场风险抵御,对委托投资期在风险控制上设置预警指标,降低期限错配的负面效应,实现从资产持有型向交易型转变。资产管理业务则应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产品本质,积极推进产品转型,着力实现产品募集期限与投资资产期限相吻合。
4.大力开展并推进债券承销业务债券承销业务有利于降低风险资产占用率、提高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同时带动存款增长。伴随债券市场发展、债券承销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券承销业务对存款的综合带动效益更强。债券承销业务的大力开展可以增加优质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黏性。目前,债券融资已经成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和优质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2017年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数量共计3059款,总额逾3.42万亿元。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帮助大型优质客户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此外,大型企业外部评级良好,具备发行债券的先天优势,债券发行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合规框架下帮助企业开展各类融资活动,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在各类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5.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自《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国内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就拉开大幕。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既有利于丰富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拓宽业务领域,分享科创企业的成长收益,改善盈利结构。此外,通过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商业银行将进一步调整“重债轻股”的业务发展模式,为业务创新和银行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1刘璐;2杨静波 单位:1中国农业银行人力资源部,2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