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柏坡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二期
摘要: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新形势下,组建创办了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等三所大学,三所大学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政治理论强、专业水平高的各类人才;其办学实践实现了西柏坡精神与大学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了新中国新文化的新风尚,从而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西柏坡时期;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华北大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由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由农村革命到城市建设、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大量的马列理论水平较高、善于打攻坚战、能够管理城市、熟悉未来新中国建设等类型的干部。“夺取全国政权的紧迫任务,要求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并提高现有干部的理论水平。1948年7月,在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筹划下,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先后开学。从各地到解放区的学生和各解放区的干部被选送入校学习。这些学校为培养党的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1],在生动的办学实践中,体现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马列学院校址设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沟口村,1949年3月27日迁往北平,1955年8月1日,中共中央把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即中央党校。西柏坡时期的马列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理论和宣传水平较高的干部,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展大规模的党校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党校教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华北军政大学于1948年5月1日在石家庄南新城正式成立,由晋察冀军区的军政干部学校、步兵学校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陆军中学、军政大学、青年教导团等单位合并而成,解放后几经更名,1999年定名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此校从开始办学至1950年9月更名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这段时间里,向华北及全国各大战场输送了初中高各级指挥员及各兵种骨干四万六千余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教员千余人。华北大学于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和晋察冀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以华北联合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城的天主教堂校址为新校校址。
1949年5月,华北大学由正定迁往北平,华北大学下属院校也先后独立办学,1950年10月,华北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干部,建国前已有一万四千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急需人才。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的创办过程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应急之需,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创办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先河;既是西柏坡精神生成的历史基础,体现并践行了西柏坡精神,同时也实现了西柏坡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当今的大学文化建设理论相对成熟,本文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分析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环境文化建设体现了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艰苦创业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印证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大学非“大楼”论断。当年三所大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的急需人才,但办学条件却极其简陋,体现、践行了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
(一)农舍为校,因陋就简马列学院办学很简单,没有另建校舍,住宿没有独立的房屋,上课没有专门的教室,不定时在李家沟口完小①大教室上一次大课。老百姓腾出来的房子,既是学员的自习室又是宿舍,领导和学员均住在老乡家里,无论职务高低都睡一个大炕。地上一张方桌、两把木凳供学员学习用,没地方学习的就坐在炕沿上学。上课时,教员们在前边讲,学员们没有课桌和凳子,就用膝盖当桌子记笔记;在没有风沙的时候,大家有时到坟地或戏台上去学习、讨论。学员使用的课本是用解放区自制的质松易破、颜色灰黄的马兰纸印制的,印出来的字不清楚,在煤油灯下看起来非常吃力。学员们极少拥有课本以外的参考书。
(二)条件艰苦,自编教材华北军政大学没有固定教室和桌椅,在露天地里上课,使用墙壁和门板做黑板;学员没有课桌,记录就用自己的膝盖,坐凳也是就地取材各种各样;大部分学员住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或是土庙里,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材缺乏,学校就按照教学目的组织力量,参考国内外军事学校的基本教材,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自己编写教材,统一教学内容。
(三)就地取材,艰苦创业华北大学没有教室上课,就采取在露天或宽敞的大院子里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开始是一人讲、几百人听,以后发展到一千多人、两千人甚至是四五千人同时上课的大课堂;开始建校时没有扩音器,前边放一块大黑板,每人坐一个马扎听讲;学员们没有床铺,全睡在铺有稻草的席子上;吃小米饭、窝窝头、高粱米、白菜、萝卜;学习用具主要靠自制,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基本靠就地取材。三所大学简陋的办学环境,其隐含的因陋就简、艰苦节俭、朴实无华的文化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了学员,激励学员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挥自己最大力量的精神。
二、行为文化建设体现了严谨治学、民主团结、服务社会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践行西柏坡精神,教风严谨、学风纯正,师生民主平等、教学方式灵活,始终以先进文化引领辐射社会并为社会服务,形成富含西柏坡精神的行为文化。
(一)教师教风严谨,师生民主平等马列学院老师严谨的教风感染着每一名学员。例如何其芳的作文课让学员印象深刻,他对108个学员的每篇文章都指出具体问题,并写出眉批、总评,还要面谈一次,对提高学员的写作水平有显著效果。学员认真学习,从不浪费时间并克服困难完成作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关系和谐,保证教学效果。马列学院采用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员讲课与学员学习相结合的两结合方式,具体为各门课的教师以单元为单位先作引言报告,后学生阅读、自由讨论研究、提问题,教师最后进行辅导解答。采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师生在互相启发中解决疑难问题和错误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华北大学采用上大课、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由各班辅导员组织分组讨论;学员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华北军政大学奉行“官兵、官官、兵兵”互教的民主教学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的准备、实施、检查三个阶段,教员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听取学员和其他教员的意见,教员针对各阶段的问题做出教学计划,师生互相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民主团结的气氛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育水平华北军政大学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前线和战场的实际经验。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校长特抽调一批教员组成参战组先后前往参加太原和济南等战役,实地收集作战经验和有关资料,回校后用作报告的方式把战场发生的最新情况讲述给其他教员和学员,使学校教育与战场实际及时对接,实现了理论教学和战场实际的有机结合。华北大学也同样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部指导学员学习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允许大胆怀疑与自由争辩,不扣政治帽子。教学采取上大课和自学辅导、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针。针对学员的实际思想情况,通过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教育、引导学员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克服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使学员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的革命者。二部组织教员参加各地的教育会议,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并组织师生实地参观、实习;选择当地的一些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设立通讯研究部与实验学校教员及时联系,以最短的时间验证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三部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在校内帮助其他部、院成立课余剧团,在校外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文艺活动。这种边学习、边参加群众工作、边进行艺术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员们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三)文化生活丰富,兼顾服务社会马列学院周末经常举办晚会或草鞋舞会,师生都要参加表演,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同时,马列学院注重为当地服务,联系和帮扶李家沟口完小,完小的政治、时事、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马列学院教师兼任。特别是时事课教师对大决战阶段的形势发展和战况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讲各战役发生的时间及规模、消灭敌人和缴获武器数量等内容,课后由完小教师归纳要点让各村的走读生当晚在本村进行广播,同时广播内容再以黑板报形式表现出来,宣传影响辐射李家沟口周边几十个村;音乐课教师教唱歌、识谱,启蒙了学校的音乐爱好者;同时,学院还经常与完小及该村群众举行各种联合活动。马列学院随党中央进京前,陈伯达、杨献珍、艾思奇、何其芳在完小话别会上分别做政治、文学、哲学问题的报告。这些活动宣传了党的政策,开阔了群众的眼界,提高了群众觉悟。华北大学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学员每天早上做早操、扭秧歌,早操后浏览学生会办的时事政治墙报。课前各班相互拉歌,还时常安排英雄报告会、演讲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活动,为这一学术殿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华北军政大学建立了两个校直的文体组织:篮球队和文工团。两个组织的活动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使学校声名远扬。篮球队使校内篮球运动开展得十分红火,在石家庄组织的大型比赛中夺得冠军;文工团主要任务就是在学校和驻地周围从事文艺演出活动,训练部队剧团和工人剧团,教育乡间旧艺人,指导部队和地方开展文艺活动,同时为学员提供实践基地,排练的歌剧《刘胡兰》等,从石家庄演到北京、天津的乡村城镇,文工团演员们的表现折射出解放军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军队,吸引了很多知识青年携笔从戎,参军报效祖国。三所大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员严谨务实的作风,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员踏实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激发了学员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了求真务实、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盲目效仿,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善于创新、善于学习,原则性和灵活性紧密结合,很好解决了办学面临的困难,形成了三所大学共有的制度文化。
(一)制定制度体现求真务实基于马列学院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干部的目标,其招生制度的制定很务实,对招生的学员要求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政治正派,文化程度要达到能写文章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以上水平;除经中央特别批准的高级干部外,一切学生须经过考试入学。[2]马列学院对教学做了制度性定位,把握准确,《中共中央关于党校教学材料的规定》指出全党应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其中马列学院应着重进行理论学习。
(二)编写教材体现善于学习华北军政大学在建校的初始阶段,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导致教员授课“无章可循”,为了解决教材短缺问题,要求全校干部教员本着对教学负责、对学员负责的态度出谋划策,紧紧结合华北军政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的来编写新教材。特别是在编写战术教材的过程中,为了将实际作战经验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学校抽调部分教员到前线战场观摩学习,使新编写的教材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三)大胆用人体现勇于创新华北军政大学组建初期,教员严重缺乏,全校能上课的教员仅有36人,有的长期在学校没有战场实战经验、有的长期在战场缺乏教学经验,全校48个单位中只有12个单位能满足教学需要,缺额达75%。面对如此巨大的师资缺口,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而大胆地“搬师请贤”,吸收二三百名从敌人阵营中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的有真才实学的旧军官担任教员,这些旧军官或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或具有一定的军事技术专长,大多有就读军校的背景,部分军官还有在苏、美、日留学的经历。这种创造性的使用人才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1948年12月3日,肯定了华北军政大学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者学者都有进步“,这是一个创造”。
(四)灵活管理体现实事求是华北军政大学学员来自于5个不同单位,级别从旅团级干部到战士;职务种类多,差别大,有来自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也有来自地方的武委会干部,还有来自敌方的青年军官;文化程度、工作经历更是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困难。为了把学校建成正规化军校,全校学员进行了考试和分科编队,营级干部2个大队;团级干部,炮兵、工兵干部6个大队;高干队、华南队及台湾队3个直属队。这种善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于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所大学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勇于学习创造,不仅调动了各类学员和教员的积极性,且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四、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了信念坚定、追求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
西柏坡时期的三所大学从筹办建校到学校建设过程,虽校址不在一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致的,即是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画出了特有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文化符号。
(一)理论引导强化坚定信念三所大学办学理念都强调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员的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意志,树立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价值取向。华北大学下设四部两院,其中一部实际上是政治训练班,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和党的纲领政策的短期训练,校长吴玉章亲自给党员上党课,还经常给全校师生员工作形势任务报告。各部、院除各自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马列学院课程共分三类,其中第一类课程就是马恩列斯和的相关哲学著作,目的是让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著作,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华北军政大学进行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局和任务及党的政策等四项内容的政治教育活动。通过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让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政治信仰。
(二)联系实际强化追求真理马列学院的办学目的是通过领导干部强化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华北军政大学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解放战争实际的紧密结合,教员到前线实地参观太原战役、济南战役等战役、战斗,收集有关资料和作战经验,使学员对军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员学习思想的自觉性。华北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是体现了对理论学习、服务人民的渴望,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为华北大学写了“加深理论的学习”的题词,谢觉哉题词为“造就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胡乔木题词为“与工农兵亲密结合是真正民主主义者的标志”,周扬题词为“为人民革命战争与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工作服务”,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的贺词是“为建国树人,为人民服务”[3]。同时,华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理论要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结合理论学习进行民主讨论,在争辩中大家对无产阶级革命、人民战争的认识都有所提高,增强了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三)健全组织体现党的领导华北军政大学行政机构和党组织健全,突出党的领导。学校自上而下成立了党的组织,校党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总负责并主管教育,学校党委领导成员组成党政、教育和行政三个领导小组。凡学校党委要讨论和决定的全校性问题,先在相关领导小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方案,然后提交校党委讨论。华北大学成立了中共华北大学委员会,由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钱俊瑞,孟夫宵、沙可夫6人组成,钱俊瑞同志任党委书记。[4]
(四)面向未来强调开拓进取马列学院创办时就强调为将来的事业服务,从着眼于对新中国建设、对全中国的管理入手办学。刘少奇为马列学院学员做报告强调,马列学院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要着眼于建设新中国,管理全中国。华北军政大学的创办亦即如此,办学过程中,校长结合《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说,着眼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华北大学校歌》更是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号角:“华北雄壮美丽的河山,是我们民族发祥的地方,争得了人民战斗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的道路无限宽广。我们是新文化的先锋队,要掌握最进步的科学艺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我们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意志坚强;要把新时期的革命潮流更推向高涨。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5]
三所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注重对学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强调培养政治合格的人才,这为当时其他解放区及其建国后社会主义大学的创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柏坡时期三所大学的创办和文化建设,不仅解决革命和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政治理论强、专业水平高的各类人才,而且也以西柏坡精神为鲜活素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了新中国新文化的新风尚,从而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69.
[2]中央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档案(第一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363.
[3]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造就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2.
[4]华北大学农学院院史编委员.华北大学农学院史记(1939-194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91.
[5]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百年回眸[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79.
作者:杨凤勇 康小莉 单位:石家庄学院 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