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学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商学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学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学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自从供应链管理专业设立以来,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纷纷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中央财经大学作为较早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在系统剖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专业边界的基础上,梳理了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孕育与产生历程,然后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阐述了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致力于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的院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AACSB

一、引言

供应链实践的发展演进使得有关供应链的很多学术论断都变成了现实。比如,全球供应链被称为是把世界夷为平地的十大力量之一[1],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2]。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深化,以及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供应链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国务院早就将供应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2017年就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简称“84号文”)。84号文高屋建瓴,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回应了社会各界的种种关切,而且涵盖了供应链创新发展的众多方面。就本文所涉及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在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保障措施部分,84号文就明确指出:“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要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专业人才”。为了贯彻落实84号文有关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神,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以满足国家对多层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从2018年开始到目前,全国已有39家高校开设了供应链管理专业,这些高校秉承着“干中学”的原则,一边全力培养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一边提升优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物流教指委)的统筹下,全国开设供应链管理的院校积极参加物流教指委组织的专业建设与教学研讨活动,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央财经大学作为较早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既具有属性鲜明的财经特色,又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为此本文试图在厘清供应链管理内涵与专业边界的基础上,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为例系统阐述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支撑专业建设的“土壤”,供应链管理专业也不例外。虽然目前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已有39家,但是由于各个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不同,所以各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各有特色。也就是说,本文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二、供应链管理的范畴与专业边界

(一)供应链管理的范畴

范畴界定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清晰界定范畴有利于探究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规律,从而明确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奠定基础。为此,研究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首要工作就是要弄清供应链管理学科的范畴与边界。然而不幸的是,自从OliverandWeber(1982)[3]首次提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以来,供应链管理的界定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以至于唐纳德•鲍尔索克斯不得不将供应链管理描述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或者我们正在说的那个东西”[4]。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学会在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界定时还特别附加说明“为了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相匹配,供应链管理领域一直处于变化与演进之中。由于供应链涵盖了众多学科,当前对供应链的界定可能还不够清楚”[5]。在早期,供应链管理被视为是对企业内不同职能的集成管理,特别是对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管理[6]。后来供应链管理延伸至企业边界,被视为是对双边企业的纵向集成管理[7]。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管理又沿着横向纵向不断延伸,被视为对整个供应链链条的集成与协调[8],以及对整个供应链网络的集成与协调[9]。目前,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有两个比较有深度的研究,一个是Mentzeretal.(2001)[10],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单个企业与整个供应链的长期绩效,对企业内部与外部不同业务职能所进行的系统战略性协调;另一是LeMayetal.(2017)[4],他们指出组织与个体可以依靠供应链网络获取、使用、传递产品,取得、配置服务,并向消费者(客户)提供最终交付物,进而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设计与协调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的专业边界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协同网络,构成主体包括从最上游的“源”到最下游的“端”之间的所有组织与个人。图1的虚线部分描述了供应链的构成,包括企业、供应商构成的供应商网群以及客户构成的客户网群。从供应链“功能”的角度来审视,供应链涉及进、产、销三大功能,从供应链“流”的角度来审视,供应链涉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四大流。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众多临近专业相伴而生,比如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市场营销、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等。这些专业与供应链管理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存在错综复杂的交叉、渗透甚至冲突,以至于发展至今,对于这些专业的边界该如何划分,学术界与教育界一直都还没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图将工程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进行区隔,重点聚焦管理类专业的边界划分,并从供应链“功能+流”的视角审视这些临近专业,尝试划出有关管理类专业的彼此边界。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供应链的三大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价值流动,即所谓的商流,涉及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采购管理与市场营销已经设置专业,生产管理尚未设置专业。生产管理是通过实体物理与化学的转换来实现价值流动,市场营销是通过交付价值转换来实现价值流动,采购管理是通过获取价值转换来实现价值流动。除商流之外,供应链还涉及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设置的相关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是通过空间与时间的转换来实现实体的流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依托信息系统来生成、加工与处理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流动;财务管理是通过对财务信息与资金融通的管理来实现资金的流动。不论是三大功能之间的关联,还是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畅通,都会涉及流程的衔接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与流程衔接有关,运营管理主要是对内部流程衔接的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范畴较为广泛,包含对“内部+外部”流程衔接的管理。

三、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前世与今生

(一)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缓慢孕育

回顾历史,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置的工业工程系[11],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建的工厂管理系[12-13],算是最早孕育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效仿苏联,管理科系及专业纷纷取消停办[14]。仅有“生产组织与计划”与“工业企业管理”两颗“幼苗”得以保留,工科大学设立“生产组织与计划”课程,文科大学设立“工业企业管理”课程[15]。这两颗仅存的“幼苗”可以说是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最早前身(如图2所示)。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研究生班,集中研讨“生产组织与计划”与“工业企业管理”,两个研究生班使得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前身得以薪火相传[14-15]。1958年后,中苏关系紧张,“生产组织与计划”与“工业企业管理”这两门课受到质疑,直接面临停办风险[14]。到了“”期间,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孕育几乎陷入停滞[16]。

(二)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加速孕育

改革开放后,管理学科迎来发展的春天,供应链管理专业得以加速孕育。以1978年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章为标志,管理学科开始恢复[17]。最早是1978年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开始招收系统工程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上海机械学院开始招收系统工程本科生[18]。紧随其后,高等院校开始恢复设立管理专业,1979年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申请设立管理工程专业[14,19]。具体的演进过程如图2所示。到迎来大批毕业生(77级与78级)的1982年,全国设有管理类专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数为综合类大学26个,财经类大学3个,工科类大学59个,农林类大学25个,开设的专业包括管理工程、工业管理工程、邮电管理工程、化工管理工程、机械工业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等,高等工科管理专业硕士点有10个[16,20]。自1984年下半年,全国多所大学开始设立管理学院,倡导系统工程、运筹学和定量分析方法在生产运营中的运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得以加速孕育[15]。

(三)供应链管理临近专业的建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清除“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藩篱,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管理学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5]。这一时期,供应链管理的临近专业逐渐设立(如图2所示)。1988年在中南财经大学设立的“市场营销专门化”于1992年正式“转正”,成为国家专业目录内的市场营销专业[21]。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率先试办工业工程本科,工业工程学科教育体系确立[11]。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工业工程与生产管理不能等同,但是两个学科之间有着深度的交叉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工业工程可以被视为生产管理的“扩大版”,这也可能是生产管理没有再设置专业的一个潜在原因[22-23]。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首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24],1993年江西财经大学率先建立理财系,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列为本科专业[25-26]。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列为本科专业[27]。2010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设立采购管理专业[28-29]。至此,供应链管理的临近专业均已开设。

(四)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设立

2018年武汉学院获批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等7家高校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2020年山东大学等17家高校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202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4家高校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到2021年共计39家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的征程开启(如表1所示)。

四、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获批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39所,但是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和特色不同,所以各个院校之间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专业按照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学生进校后的前三个学期在工商管理大类专业进行商科基础课和通识课的学习,自第四个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工商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专业进行学习,选择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本文所探讨的专业培养轨道。该人才培养模式由三个重要的内容所构成,分别是面向未来,使命引领;过程导向,能力发展;体系建设,学习保障。

(一)面向未来,使命引领

“面向未来,使命引领”是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当今世界的经济环境呈现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的特征,同时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演进,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在商业领域渗透,这使得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时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亟须探索面向未来与新环境、新技术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文科”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具体实施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在美国管理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的规范下,将“面向未来,使命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贡献管理新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的发展使命,基于该使命的驱动,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确定了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拥有宽厚的商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和领导潜力,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管理人才”。基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从专业知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商业伦理等五个维度对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培养和技能训练。

(二)过程导向,能力发展

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并且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为此,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在落地实施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同时借助多层次的产教融合,充实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依靠制度建设来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借助“四个课堂”来充实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第一课堂是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战场,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对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了“问题进课堂,课堂到现场”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邀请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将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并采取案例教学、行动学习的方式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的讨论。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使得部分与供应链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在企业的应用场景中讲授。为了保障和支持“问题进课堂,课堂到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不论是校级的教务管理处室,还是院级的教学管理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第二课堂是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打造的“一校一营两班三赛”特色项目群。“一校”是指暑期全英文国际学校,“一营”是指商业领袖实训营,“两班”是指学术创新班、大数据菁英班,“三赛”是指企业管理学术论文大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商业案例写作大赛。“一校一营两班三赛”的特色项目群均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并辅以相应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这些特色项目极大地充实了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特色项目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以“名师+名企”为办学特色的暑期国际学校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形成了有效的互补,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三课堂是各类特色的实习实践基地。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一系列实习实践基地协议,比如与百分点、捷孚凯(GFK)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到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接触真实的供应链管理运行实践。同时,为了对实习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还建立了实习实践反馈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践结束后,不仅要对自己的实习实践工作进行总结,还要将实习实践企业的管理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这些实习实践反馈既可以作为评价实习实践基地的依据,又可以作为后续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参考。第四课堂是校内外赛事。虽然校内外的各类赛事非常丰富,但是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了选择。目前,供应链管理专业重点选择了中央财经大学组织实施的创新创业大赛、物流教指委秘书处组织实施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和北京工商大学组织实施的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作为第四课堂。创新创业大赛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三个层次,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赛,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供应链管理方向的题目参加这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是两年举办一次,偶数年份是全国大赛,奇数年份是北京市大赛。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每一年都会专门组织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两个大赛,并通过参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系建设,学习保障

不论是使命引领落地,还是过程导向实施,都离不开体系建设的支撑。为了使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成为一套逻辑自洽、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按照AACSB倡议的国际标准,高规格、严要求地打造了一套学习保障体系(assuranceoflearn-ing)。这套学习保障体系不仅包含了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框架,而且包含了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地图,更包含了每一门课程的能力测量内容和能力评分体系。依托这套学习保障体系,先是将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专业知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商业伦理等五个维度进行剖分,然后将五个维度的能力深入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环节之中。凭借这套学习保障体系,在学期之初,每一门课都需要提交能力测量内容和能力评分体系,并经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能予以实施;在学期之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都需要以能力测量内容和能力评分体系为纲领,从而深入落实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期之末,任课教师需要整理课程的测评信息并生成课程的教学质量报告,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未能达成的能力提升提交修订报告,以便下一轮教学设计时进行整改。此外,“一校一营两班三赛”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也都属于学习保障体系的构成环节,学校通过收集学生在专业知识、商业伦理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测评信息,考察学生在这些环节的能力提升情况。

五、思考与探讨

本文系统地剖析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专业边界,梳理了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前世与今生,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阐述了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澄清供应链管理本质和学科边界的基础上,阐述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在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从而为致力于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的院校提供借鉴。为此,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首先,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各类院校参考。本文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值得财经类院校参考,也值得其他类型的院校参考。一方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所探索的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具有财经特色院校的建设实践,对于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基础类似的财经类院校,本文所探讨的相当一部分做法可以直接予以采用。另一方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所探索的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源于中国特色的大类招生培养的实践,又遵照了AACSB倡议的国际标准,所以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其他类型的院校可以借鉴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路和原则,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开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其次,实施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找准推进的“抓手”。中央财经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成长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土壤”,具有非常鲜明的“中财商学院”特色。不论是从酝酿与申报,还是从建设与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都依托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北京市重点学科点。此外,由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央财经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恰逢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开展的AACSB认证工作,很多工作都合二为一,比如按照AACSB认证的体系规范所进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造,同时也适用于供应链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搭建。可以说,在推动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借助了AACSB认证这个重要“抓手”,AACSB认证这个“抓手”并不适用于所有院校,所以在推动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找准适合自身的“抓手”。最后,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该秉承“培养标准统一,办学各具特色”的原则。供应链管理专业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兴专业,是为了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已经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39所院校中,既有从相关专业转型改造成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院校,又有完全新开设立供应链管理的院校,既有综合类的院校,又有专业类院校。各个院校建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为此供应链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完全统一,也无法完全统一。基于商学大类招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众多培养模式的一种,还应该有其他多种类型的培养模式被探索和实践。但是,不论是哪种人才培养模式,供应链管理专业培养的标准都应该一致,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专业应该呈现出“培养标准统一,办学各具特色”的格局。

作者:陈金亮 姜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