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供给侧改革下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金融杂志》2016年第10期
摘要:
本文从供给侧改革内涵出发,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银行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从“短期和长期”、“存量和增量”、“数量和质量”三个维度和“行业配置”、“客户选择”、“产品类型”、“区域布局”四个角度,阐述了供给侧改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根据分析,本文提出了银行应对供给侧改革的策略,并建议银行应当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现自身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银行资产质量;不良资产清收处置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将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其重点应聚焦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去产能,核心是处置僵尸企业,保人不保企,出清过剩产能;去杠杆,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再泛水漫灌,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去库存要求通过“人的城镇化”去房地产库存,但绝不能采用“首付贷形式加杠杆去房地产库存”的做法;降成本就是要降低整体税负,取消不合理收费,减少行政审批;补短板,重在科技和产业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整体设计,各项任务之间具有关联、互补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与银行资产质量的联系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供给侧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银行业资产主要分布在供给端传统行业。截至2015年末,制造业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内信贷余额为55000亿元,占全部公司信贷的24%,是第一大信贷投向行业;房地产行业表内银行信贷余额为18559亿元,占比为8%。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会压缩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因而会间接影响到银行在这些行业的资产质量。尽管2015年末银行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11%,但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重要来源,而且在债券发行、承销等直接融资渠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稳定银行资产质量、合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是顺利完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条件。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从“三个维度,四个角度”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三个维度是指“短期和长期”、“存量和增量”以及“数量和质量”,四个角度是指“行业配置”、“客户选择”、“产品类型”和“区域布局”。
(一)三个维度
1.短期和长期的维度
供给侧改革主要聚焦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从具体操作看,各阶段有不同的着力点,其影响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其原因主要是特定时期内五大任务的侧重点不同。从短期来看,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更直接的是前三大任务。当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大面积亏损,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严重。作为重灾区的钢铁行业,2015年主营业务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且多家大型企业都出现巨亏。如鞍钢亏损45.9亿元、马钢股份亏损48.04亿元、重庆钢铁亏损59.8亿元、武钢预亏68亿元。另据中国煤炭协会的统计,2015年煤炭行业亏损面也已超八成。目前,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高杠杆”。国家为化解过剩产能、房地产库存和高杠杆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在宏观经济疲弱的背景下,可能会导致产能削减、坏账涌现、失业率上升等问题,甚至使经济进入通缩的负循环,还可能因此放大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资产必然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失。从长期来看,化解风险同时也是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的过程,银行会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高杠杆制造业的客户群体进行重新筛选,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调整此类行业客户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应将劣质资产剥离,以腾挪出信贷空间用于优质客户、优质行业,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长期来看,这有利于提高资产质量。
2.存量和增量的维度
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增量业务是供给侧改革中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存量和增量业务表明银行选择的发展方向。供给侧改革不仅会影响银行存量资产的质量,而且也会成为增量资产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重资产”、“负债长”等特点一直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成长,并在我国银行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银行的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一跃成为世界一流。但是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产业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银行资产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贴合市场需求,银行业同质化产品竞争也日趋激烈,利润水平随之下降。存量业务按照以往银行资产的发展思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将直接对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的存量业务产生影响。此类存量业务的发展,将会随着行业内部客户选择标准的提升而逐渐受到限制。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的集中度,使优质客户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银行则会加剧对客户的竞争,导致授信集中度提升,定价水平下降,综合收益随之下降。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会加强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缩小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敞口,对行业内客户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策略,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供给侧改革“过剩行业释放存量资源”和“新兴行业吸收增量资源”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对于过剩行业的产能化解和信贷存量释放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新兴行业对增量的吸收。部分银行之所以仍在支持僵尸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存量业务被释放之后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增量业务。这必然会导致银行利益受损。供给侧改革将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新经济结构、新增长模式。而为配合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银行增量业务应更多地投向于受益于改革的新兴经济领域。
3.数量和质量的维度
供给侧改革推出的背景是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经济出现结构性风险,传统的需求侧工具不但无法修正经济发展的方向,反而导致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国银行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期,已经成为反映我国经济状况的一面镜子。与宏观经济一样,银行资产的增长方向也存在求数量(稳增长)还是保质量(调结构)的问题。银行通过保质量、调结构来配合“去产能”、“去库存”等政策,会影响相关分行的资产质量。其表现就是生息贷款规模下降、不良余额上升等。改革过程中银行会面临资产结构调整不到位、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寻找新资产的成本可能会使银行资产数量扩张放缓甚至进入负增长。这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但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银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处理好银行资产质量“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二)四个角度
1.行业配置
银行资产分布在经济生活的各个行业,行业发展形势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供给侧改革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影响银行的行业配置。直接渠道指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中提到的需要改革的行业,具体包括“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等行业。其中,首当其冲的“去产能”行业是钢铁和煤炭行业。明确五大任务后,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为响应国家政策,国内商业银行业普遍加强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管理。房地产行业经过高速发展期后,三四线城市库存风险暴露,供给侧改革着力于去库存。房地产开发贷款让位于个人购房贷款,成为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间接渠道指供给侧改革影响经济结构,银行顺应供给侧改革,需将资源配置到受益的领域。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鉴此,未来的银行资产配置中,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占比将得到提升。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的加速流转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将推动劳动者报酬上升,加速企业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金融因此将成为未来银行着重发展的业务。
2.客户选择
供给侧改革是银行重新选择客户的机遇。在去产能、去库存行业中,银行会调整客户结构,向优质客户倾斜信贷资源。客户结构调整不仅是选择优质客户的过程,也是对客户群体的重新分配。银行客户群体可以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类。根据社科院测算,截至2014年底,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123.1%,远远高于政府部门(57.8%)和居民部门(36.4%),在国际上也处于较高水平,是杠杆风险最为集中的部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压降企业的高杠杆。这在短期内会影响银行企业客户资产的质量,而从长期看则会逐步降低企业客户的信贷占比。居民部门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人消费贷款中购房贷款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负债较高,但仍然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在供给侧改革推进缓慢、经济下行时,国家仍需要通过提升财政支出来为经济托底。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规范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据此预计,未来政府部门的银行信贷将逐渐被债券融资替代,但是政府客户在银行的总体融资规模仍会上升。
3.产品类型
银行为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形势,不仅需要重新配置资产、调整结构,还需要关注新的产品、模式带来的业务机遇。目前,“债转股”、“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已经进入试点或在一定范围内铺开,成为银行应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工具;同时,“产业基金”、“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业务模式也获得了银行认可,成为重要的资产发展方向。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是银行盘活存量贷款的途径。债转股在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暂时摆脱债务困扰,为谋求更大的发展提供空间,有助于银行提升资产质量;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有助于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加快信贷资源流转,为银行经营扩大空间。投贷联动是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融资方式的探索,银行在拓展某些行业时可以使用投贷联动工具,创造出贴合需求的产品。
4.区域布局
区域分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由于开放较早、政策倾斜力度大,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均较高。供给侧改革实施过程中,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三大战略的重点地区将成为新经济增长集群。供给侧改革是一次地区重新洗牌的机会,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地区将脱颖而出,成为银行优质资产的集中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区域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若银行在地区准入上把握较好,则供给侧改革将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区域性的提升。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有迫切的“走出去”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银行应伴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加海外资产的配置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质量受海外市场国别风险、汇率风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三、结论和银行的应对策略
供给侧改革会从方方面面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对此,银行不能简单地把供给侧改革看作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因素,而是应把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努力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现自身的“供给侧改革”。
(一)加强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为业务发展赢得空间
随着经济下行,结构化矛盾日渐突出,银行不良贷款加速暴露。产能过剩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融资,而银行资产的很大一部分也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任务要求坚决退出僵尸企业,银行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资产必然会快速增长。因此,只有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银行才能腾挪出信贷空间,调整信贷结构,实现业务转型。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三年脱困期”,银行配合国家“去产能”,在不良资产处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时政府和银行的主要做法有三点:第一,加快冲销坏账。尽快冲销破产企业坏账,同时对于兼并重组企业的未付利息部分也可以作为坏账冲销,大大降低了企业负担。第二,借鉴国外经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让银行轻装上阵,为银行未来上市铺平了道路。第三,补充银行资本金。央行通过降准、发行特别国债、直接注资等途径,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增强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传统经济增长失速,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远远超过上世纪末。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日渐成熟,股权、债券等多种资本市场工具为银行创新清收处置方法提供了宝贵条件。银行应当充分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手段,借助资本市场,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水平,间接提高贷款的周转速度,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提升行业研究能力,为业务转型指明方向
不良资产处置可以为银行发展业务赢得空间。在释放不良资产占据的业务空间后,优质业务发展是供给侧改革下银行提升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在经济下行、各行业普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业务转型不能离开强大的行业研究能力。需求下滑使得周期性行业饱受产能过剩之苦,银行资产质量也受到很大冲击。目前看,一方面,国内银行对周期性行业,特别是钢铁、煤炭行业的风险程度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后,银行又缺乏对该类行业管控策略的研究,导致风险敞口不断扩大,最终造成不良率持续攀升的局面。因此,银行应当加强对行业授信的研究,切实防止行业授信过度;同时,要建立预警体系,力争做到“早预警、早报告、早管控”,将风险控制前移至第一道防线,将行业风险分析嵌入到贷前调查,并提高行业风险因子在信用审批阶段的权重。为实现转型目标,银行还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跟踪、研究,完善相关行业信贷政策,把握业务机会,加强风险管控,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同时,深入挖掘相关行业的产业链特性、企业经营模式、项目运营特点等,分析行业对银行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内容,细化信贷政策,引导和规范业务发展。
(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实现银行的“供给侧改革”
银行在管控风险的同时,仍需兼顾发展,从客户、产品和区域上加快创新、调整结构,谋求业务发展。银行应制定差异化的信贷策略,实施客户分层,着力优化行业信贷结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信贷余额管控计划,腾挪出的限额空间优先满足优质客户的需要;要尽早制定“僵尸企业”标准,对于主体生产设备、工艺或主导产品被列入国家相关政策明令淘汰的企业,对节能环保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压缩直至退出存量信贷;在强化对产能过剩行业全口径管理、控制集中度风险的前提下,应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以及产品和技术升级的信贷支持;应主动研究客户需求特点,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服务方案,如供给侧改革下行业内部重组、并购增多,银行可借机为重点客户牵头筹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以及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在实现优质客户业务增长的同时,促进行业内部效率的提升;要顺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利用产品协助国内企业“走出去”;要紧抓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机遇,立足“一带一路”战略,主动挖掘客户“走出去”的融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产品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作者:李斌 杨福胜 单位:中国银行总行授信管理部行业风险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