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金融对西欧政党的影响范文

国际金融对西欧政党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金融对西欧政党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际金融对西欧政党的影响

一、西欧政党格局的特点

第七届欧洲议会选举于2009年6月4日至7日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举行,结果显示,在新一届议会736个议席中,属于中右翼的人民党党团以265席雄居榜首,属于左翼的社会党党团以161席位居第二,两个党团在欧洲议会的传统格局基本未变。欧洲议会选举对欧洲政治格局变化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西欧政党格局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右力量占主导优势,中左力量大幅下滑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虽然欧洲人民党、欧洲社会党团、欧洲自由党及团仍位居欧洲议会前三大党团,但所得席位均有所减少。在200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中,欧洲人民党团(中右党团)、欧洲社会党团、欧洲自由党及团(自由党团)所占议席数分别为268、200、88,而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中,它们的议席数则分别为265、161、84。对比可见,在200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右党团比社会党团多赢得了68个议席,比自由党团多赢得了180个议席。而在2009年,中右党团则比社会党团多赢得了104个议席,比自由党团多赢得了181个议席。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这三大党团所获议席都有所减少。其中,社会党团减少了39个议席,降幅是最大的。除斯洛伐克等少数几个小国外,欧盟绝大多数国家中右力量全面扩大。中右翼政党在大部分国家获胜,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大国。特别是在英国,保守党大幅领先,获得了议会选举中27.7%的选票,比工党的得票率高出了12个百分点。在法国,由萨科齐领导的属于中右政党的人民运动联盟(UMP)赢得了28%的选票,位列第一,而社会党则因与生态主义者和反资本主义的绿党结成联盟,才没有滑到第三位。在德国,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轻松获得30.7%的选票,位列第一,而社会的票选结果则是战后以来最坏的。在西班牙,人民党获得了42.23%的选票,居首位。在意大利,自由人民党赢得了35.26%的选票,而左翼和北部同盟则分别获得了26.13%和10.2%的选票。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西欧政党格局的变化情况,我们不妨把这些国家的党派分为中右、中左、中间三部分来比较它们的得票率。如表所示,我们能更好地证明以上结论。在这里,中右和中左的划分是粗略的,只是按传统意义上的派别,并且笔者为了能让图表表达得更直观,只选用了主要政党做代表。此外,为了使数据更能体现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这里采用的是平均得票率。在英国,中右政党有保守党(CONS),中左政党有工党(LAB)、绿党(包括GP、SNP、PC、Plaid),中间政党有自由心党(LD);在法国,代表中右政党的是人民运动联盟(UMP),代表中左政党的是社会党(PS);在荷兰,中右政党代表是基督教民主联盟(CDA),中左政党代表是工党(PVDA);在爱尔兰,中右政党代表是统一党(FG),中左政党代表是工党(LAB);在比利时,中右政党有荷语基督教(CD&V)、法语人道主义民主中心党(CDH),中左政党有荷语社会党(SP.A)、法语社会党(PS);在卢森堡,中右政党代表是基督教社会人民党(CSV),中左政党代表是社会工人党(LASP)。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的差距是4.1%,而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差距则增大到了12%,保守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得票率增加了1%,工党则下降了6.9%。在法国,200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属中左政党的社会党(PS)得票率是28.9%,比人民运动联盟(UMP)的得票率16.64%高出了12.26%,而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社会党则惨败,只获得16.48%的选票,比人民运动联盟低了11.32%。在荷兰,情况也是如此,2004年属中右政党的CDA只比属中左政党的PVDA高出了0.8%的得票率,而在2009年,差距则增长到了8.45%。在爱尔兰,中右政党FG在2004年和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都保持了绝对的优势,2004年比中左政党LAB高出17.2%,2009年依旧比中左政党LAB高出15.21%。在比利时,中右政党CD&V、CDH的平均得票率是21.65%,比中左政党的SP.A、PS的平均得票率低了5.31%,而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右政党增加了6.11%的选票,中左政党只增加了2.14%。在卢森堡,中右政党CSV也保持了较高的优势,2009年,在得票率降低了5.77%的情况下,依旧比中左政党LASP高出了11.91%的得票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西欧的政治格局,从欧洲议会选举中就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大部分中右政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力量进一步扩大,而中左政党力量则在大部分国家受挫,与中右政党力量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二)执政党有不同程度的失利由于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大选中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在最近的一次选举中,西欧大部分国家,除卢森堡执政党得以继续执政,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均失利。英国、比利时等国在野的中右政党得票率均高于执政的中左党派。在英国,2009年执政党工党在当地选举结果是自1920年以来最差的,只得到了不到16%的选票。它不仅排在主要对手保守党之后,而且落在了反对欧盟整合及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欧洲怀疑论者英联邦独立党之后。在2010年的英国大选中,工党失利,沦为在野党。英国出现“无多数议会”,议会第一大党保守党与第三大党自民党组成英国二战后首个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担任首相,自由党领袖尼克•克莱格担任副首相。比利时本届政府于2011年12月5日产生,由新弗拉芒联盟和法语社会党组成执政联盟,上届联邦政府于2010年4月26日已集体辞职。荷兰本届内阁于2010年10月14日成立,自由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联合执政,自由党领袖吕特任首相,基民盟领袖费尔哈根任副首相。2012年4月23日,吕特内阁因执政联盟无法就进一步消减财政赤字达成一致而倒台。2011年3月,爱尔兰统一党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替代原来由共和党、绿党、进步组成的联合政府。法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民众的不满情绪上升。在2012年5月举行的法国大选中,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获胜,击败了原来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2009年,在西班牙,当政的萨帕特罗首相领导的工人社会党遭遇了全国民测的第一次选举失败。在葡萄牙,何塞•苏格拉底总理领导的社会党的选票降低了18个百分点,而与之对立的保守党派则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就拿德国来说,虽然在2009年9月的国家大选中,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又获得了胜利,得以连续执政,但基民盟在2009年国家大选中仅获得了33.8%的选票,相比2005年国家大选中所获得的35.2%的选票来说,还是下降了将近两个百分点。

(三)极右政党突起2008年9月23日,奥地利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这次大选是因为执政的两大党——社民党与人民党不和而提前举行的。据奥地利内务部2008年9月28日公布的选举结果,人民党在选举中大败,得票率只有25.6%,比2006年减少了8.7%;社民党得票率为29.7%,虽然保住了第一大党地位,却比2006年减少了5.6%。选举的赢家是极右势力,自由党得票率为18%,自由党分裂出来的未来联盟得票率11%,合计29%,已经超过1999年大选时自由党得票率27%的历史最好选情,创造了二战后奥地利极右政治势力在选举中的新纪录。在200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左翼政党未能借助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次选举中取得突破,共有10个成员国的极右党派不同程度地在选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荷兰极右的自由党,首次参选便斩获4席,以17%的选票位居第二。在意大利,北方联盟几乎使它的选票翻番。在匈牙利,反罗姆人约比克党占了22个议席中的3个席位。在斯洛伐克,激进的民族主义者首次得到了1个议席。英国极右的国家党也创纪录地首次获得2席。从2012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政党执政与在野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在大部分国家,中右力量是大于中左力量的。其中,具有明显右翼色彩的政党执政或参政的国家有卢森堡、荷兰、英国、比利时、爱尔兰等,而具有明显左翼色彩的政党执政的执政国家则只有法国。

二、结论及原因分析

虽然传统的以人民党团和社会党团轮流执政的欧洲政治格局基本未变,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欧政党格局出现的这种新特点、新变化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研究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就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一)欧洲政治、社会思潮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打击了“市场万能”的理念,使美国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批评和质疑;放任市场和削减社会福利的思维失去市场;重视国家作用、保障社会福利、维护欧洲模式的主张重新受到关注。但左翼政党未能有效地利用社会思潮的变化改善自身在国内政治中的不利境遇,其在欧洲政坛上的弱势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欧洲左翼政党在救市措施、未来发展等方面几乎没有提出明确可信的主张。在法国和德国,选民们看不出社会所提供的主张与那些温和右派政府的政策有什么区别。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和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都进行大规模的公共项目支出,都为失业人员提供慷慨的福利补贴。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右派政府采取的措施可能跟左派政府采取的措施一样或者比它还要好。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应对不力,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弊端凸显,失业率上升、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引发欧洲社会焦虑情绪日益上升,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欧洲一些中右政府利用民众的恐惧心理,采取具有明显保护主义倾向的政策,收紧贸易和移民政策,进一步巩固中右执政优势地位。此外,随着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右翼政党的政策开始左移,“盗取”了左翼政党长期宣扬的一些经济政策,如国有化和政府救助等。如在2009年,由于欧宝的美国母公司通用汽车陷入生存困境,德国默克尔政府向欧宝提供15亿欧元过渡性贷款维持其运营,同时保住了欧宝2.5万名德国员工的工作。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执政党的影响和冲击2008年以来,国际能源资源和粮食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接踵而来,多国经济放缓,全球出现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的执政党面临种种压力,处境艰难。第一,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呈集中爆发之势,社会动荡不安。发生社会动荡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还有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濒临破产和宣布破产的国家,像苏东地区的乌克兰、匈牙利,北欧的冰岛更是整个国家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悲观失望情绪蔓延,执政党维护社会稳定难度加大。危机损及民众切身利益,多国失业率大幅上升。国际劳工组织曾预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7.1%,失业人口可能突破2.1亿。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就业前景,使民众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上升。二是大规模社会抗议活动此起彼伏。2009年1月29日,法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罢工潮,全国八大工会号召组织200多场示威游行活动,超过百万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拉脱维亚反对党和全国20多个社团组织了1万多人参加示威活动,要求解散议会、提前选举,一些示威民众还试图冲击议会。立陶宛、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也发生了具有暴力色彩的社会抗议活动,规模、影响为转轨以来所罕见。俄罗斯自2009年年初以来得到批准的游行和抗议集会已突破1000次。其他一些国家罢工、抗议活动也呈多发趋势。三是暴力犯罪事件增多,社会安全形势下滑。第二,民生问题令许多执政党疲于奔命甚至交权下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少数国家政府被迫下台。原本就缺乏政治稳定性的比利时政府率先在“富通案”危机中下台;冰岛中右政府倍受压力和谴责被迫宣布提前大选。执政的英国工党、德国联盟党等在中央或地方选举中遭惩罚,均与未能解决好医疗、教育、养老金、交通、治安等民生问题有关。第三,反对党借民生问题发难,执政党处境更加艰难。通常情况下,经济形势好有利于执政党,经济形势恶劣有利于在野党。不少反对党借机发难,挑战执政党权威。围绕危机责任、救市举措、经济刺激计划等,英国、法国、希腊、俄罗斯、拉脱维亚、保加利亚等国在野党在议会内外展开激辩;多数反对党强调追究执政党责任,或要求举行信任表决,图谋弹劾政府;或要求提前举行大选,参加大规模反政府抗议示威。多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民众支持率下滑。在乌克兰,亲总统党派与亲总理党派权力斗争不断,双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力的责任相互指责、相互推诿,政局更加混乱。捷克社民党等一批反对党抓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政策的不满,高调渲染本党主张向执政党施加压力。

(三)极右政党抬头的原因一是选民对老牌的中左翼政党不满,想换些新面孔执政。这种现象在欧洲普遍存在,丹麦、挪威、瑞典等国的左翼政党在长期执政之后选举失利,这常被认为与选民喜新厌旧的心理有关。另外,极右政党在二战后声名狼藉,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从未在欧洲执政过。这反倒让大量的年轻选民觉得新鲜,想让极右翼试试看。当然,传统左翼政党的政策失误,也让极右翼夺走了大量下层选民的选票。二是近年来欧洲人厌恶移民的情绪普遍存在,极右翼政党主张对移民采取强硬政策,契合了部分选民的心声。面对越来越多的移民尤其是大批非法移民涌入欧洲,欧洲人很容易将目前的高失业率与治安状况恶化归咎于他们。三是极右势力抬头有其历史渊源。马丁•雅克指出:“欧洲不仅是文明的摇篮,而且是野蛮的滋生地;它不仅是文艺复兴和民主的发祥地,种族主义和种族清洗也同样产生于此。”此外,欧洲还曾是殖民统治宗主国最多的地方。尽管欧洲各国早已是千百万移民世代生活的地方,当政者也鼓吹多元化与容忍的美德,但种族主义、白人优越感与西方基督教文明至上论仍根深蒂固。一些欧洲人自认高人一等,对“非我族类”抱有偏见,各国政府机构仍掌握在白人手中,少数族裔普遍感到缺乏社会认同感。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欧洲的极右政党多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并不反对议会民主政体,多从事合法的政治活动。在法律层面上,欧盟各国目前对这种极右政党无可奈何。所以,极右翼参与联合政府的事例在1999年以后层出不穷。

作者:赵婷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