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范文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

《改革与开放杂志》2015年第八期

一、社会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马克思实践的基础上,深刻的剖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私有制与异化劳动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塌陷之源。劳动活动是实践的主要方式,劳动产品就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化的产物,却与劳动者相对立,最后对象化还要受对象的奴役。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马克思深入到了异化劳动的核心,劳动活动的本身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是在劳动者强制被迫下进行的劳动。马克思提出劳动的异化后,又提出了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在这里说到的类,就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一般性质,类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通过劳动才能达到自由。但是异化劳动却使这种关系倒了过来,劳动不再是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而是人类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①马克思发觉异化劳动是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劳动者的异化正是在人与人以人与人的社会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同样是异化劳动,不同阶级在生活中的异化也是不同的。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得出,正是私有制和异化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塌陷。私有制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利益化。当资本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的时候,生产的盲目性,资源能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成为生态危机的首要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前提

1.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按照这种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看来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就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现阶段,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独立性,同时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化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性的改变自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可以将自化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也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加以物化。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与自然才可以逐渐的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换句话说,实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2.不恰当的实践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自20世纪以来,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使用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也导致了生态危机恶化。这些问题都集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恰当的实践方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条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马克思在这里说明,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的同时,重要的是要有改造世界的实践行为。这种实践行为的可行性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如果人类的实践行为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产生偏差甚至相违背的时候,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对自然界和人类进行改造后的结果,但是,科技的发展和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吸引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感逐渐被征服感所取代,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的索取和肆意排放,导致生态问题日益加重。归根结底,生态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的危机,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生态危机也是人类不恰当实践方式产生的后果。

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都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恰当的实践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为此,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人类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引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种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为我国生态实践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也是认识和实践在生态文明中最直接的体现。马克思唯物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主要有:

1.为我国认识到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唯物自然观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分析生态危机根源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二十世纪末期,人类在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曾反复强调,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务必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想要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一个合理的“度”,社会实践中这个“度”主要分为“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就是自然界内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而“人的尺度”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尺度,人类只有在尊重“物的尺度”的基础上才能满足人类的价值和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还极力反对那些把人与自然相分离的理论。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只有立足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和良好的发展。

2.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南目前,我们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在马克思唯物自然观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马克思认为人类一刻也不能停止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资源的消耗,经济的科技化也可成为某些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节约资源能源的消耗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积极成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为此,我们不应该像法兰克福派那样放弃科技的使用,而是应该更努力的发展科技来减少甚至消除旧的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其次,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在私有制社会,人类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社会权利,这种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是为了人类对他人的征服。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变革生产方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始于实践也将终于实践。当今的生态危机已逐渐走入全球化,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有着实践的意义。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贯彻落实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会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艺潼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