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对非援助的必要性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中国的对非援助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支援非洲国家争取和巩固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中非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1.非洲国家的支持,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为了推动国际格局向着多极化发展,中国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冷战结束后,非洲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然而近年来非洲联合自强、以一个声音说话的势头在增强,联合起来的非洲力量不可小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非洲加强团结与合作,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非洲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没有非洲人民的友谊和支持,中国在国际上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上都离不开非洲。非洲国家无论是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还是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都一贯坚定地支持中国。没有非洲人民的坚定支持,中国就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⑦
2.中非经济交流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产品市场和投资市场中非经济交流相对于中国非常重要,是因为它为不断壮大的中国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材料,为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并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为中国日趋充沛的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非洲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许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则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虽然总体而言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不少差距,但与非洲相比,却有着一定的优势。中国的轻工产品、日用消费品、纺织品、服装、医药产品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非洲的需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问题日益迫切,部分生产加工设备闲置。非洲多数国家技术水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中国下游,中国产业升级中需要转移的大量设备和技术可以为其所用。2004年,中国驻非的非金融类企业达715家,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国家。⑧截至2012年6月,中国对非各类投资450亿美元,2000多家各类中国企业在非洲50个国家生根,非洲员工比例超过85%。⑨
3.中非经济互补,非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中非双方在资源、技术、管理、商品等方面都存在互补性。非洲有着丰富的资源,素有“世界资源宝库”之美誉。非洲黄金、天然钻石、铅、钒土、铂、钯等的储量世界第一,同时铬、铜、二氧化钛等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其中许多资源正是中国所急需的。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五类产品,以2007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⑩到2020年,中国缺口较大的矿产品有石油、铀、铝土矿、金等,而这些矿物质在非洲的储量都比较丰富。中非合作可缓解中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要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非洲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以较低价格从非洲购入战略性资产和原材料,为非洲提供低附加值产品,从而防止国内经济衰退。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产生更多的需求。中非经贸关系对中非有双赢之效,中国旺盛的购买力成为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4.中非友好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和依托。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就是建立在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断壮大基础上的。非洲同中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根本利益一致,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际安全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中非双方在政治上相互需要,双方合作存在着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非洲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及与西方国家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面对西方的政治高压,非洲各国看重中国的大国地位及作用,希望中国的同情与支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同样需要非洲的声援和支持。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是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正处在“东西南北”矛盾的交汇点上,是西方西化、分化和压制的重点对象。因此,中国必须团结非洲国家,借助外力以抗衡西方强权势力。
5.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可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近年来,非洲经济逐步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出现恢复性增长,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3%左右。据世界银行估计,未来5—10年,非洲经济年增长率有望保持在3.5%左右,非洲正在成为崛起的新兴市场和很有发展潜力的大陆。瑏瑣然而,目前加速进行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具有非均衡的性质。全球化的结果不仅使中非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受到挑战和侵蚀,而且使得世界经济财富的总量增长与国际经济主体间的社会分配更加失衡和不公,非洲甚至有“贫困化”和“边缘化”的趋势。据统计,到2002年,全球经济每年多增2000—3000亿美元,其中获利最多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其次受益的是亚洲、拉丁美洲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唯一亏损的大陆,每年将净亏损26亿美元。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可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在全球化中已经攫取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维护其自身利益,凭借自身的现有优势,利用冷战后多数国家仍在转轨的有利时机,试图通过维持现有国际规则或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新规则,将所有国家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大陆合作,无疑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助于开展同发达国家的对话,以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对策
1.与非洲国家加强磋商、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结构新旧交替,它在增加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机遇和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中国承受着各种压力。中国目前的综合实力与之在国际舞台要施展的雄心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试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实现既定的外交战略目标,就需借助“外力”的帮助。当前,非洲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因苏联解体呈下滑趋势,但它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变化。非洲大陆虽然贫穷弱小,但国多势众,且国情类同、立场相近,在多边外交中,特别是在国际组织一国一票的表决中,其向背更为重要。中国与非洲国家要想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要协调行动。无论是抵抗霸权主义、抗拒强权政治或改变国际游戏规则,还是促使国际结构向着有利于中国和非洲乃至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方向转变,仅仅依靠中国或非洲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冷战后,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地位,然而发展中国家国多势众,只要找出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联合起来就可以有所作为。
2.在对非援助中,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文化交流计划,但多是体育、文艺、新闻团体的互访,学术交流太少,而了解彼此国情、借鉴对方经济建设经验和研讨国际问题的学术交流就更少。中国对非洲的智力援助,与对非洲的经济援助相比则需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不可能立马见效,但从长期计,应当造就一批致力于中非友好关系的人物。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给中国提供了经验,我们也应每年给予非洲国家更多奖学金名额,除理工科学生外,适当招收人文学科学生。开展中非科技合作,如此不仅可以帮助非洲摆脱“边缘化”和“贫困化”的威胁,而且更有益于中国从非洲国家获取资源和信息,为中国技术、产品进入非洲铺平道路。作为软实力的基本要素,文化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在非洲的汉语推广方面已经作出了初步的努力,而且在非洲部分国家建立起孔子学院。不过以孔子之名,将中国元素之表层传至非洲,并不能达到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思想作用的目的。瑏瑥让非洲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是保护中国在非洲长期利益的重要路径。让更多的非洲优秀青年有机会来华学习,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有利于双方发展良性关系。他们是建设和发展非洲的宝贵人才,也是促进中非交流、深化中非友谊的重要力量。瑏瑦
3.熟悉和了解非洲文化,本地化经营是发展方向境外企业本地化,是如今世界优秀境外投资企业的工作目标,也是比较普遍的成功经验。大凡中国的境外企业做得好的,都是因为实施了企业的本地化。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频繁发生劳资纠纷,并非偶然。在非洲,反对党、非政府组织和工会都非常活跃,而中国的一些企业还非常不适应,过于强调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而没有重视同当地社会处理好关系。非洲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他们大多传承了原殖民宗主国的法律体系,非洲人很有权利意识,受西方影响,工会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大,它们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和与雇主的谈判能力都很强。但中国不少公司却对非洲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当地的文化、民俗、宗教的差异不够在意,导致出现一些纠纷。2011年,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投资的中国矿业公司发生多起因薪资纠纷而起的罢工事件。瑏瑧同年,南非纽卡斯尔的华人制衣厂被指控拒绝支付合法薪酬而面临巨额罚单。瑏瑨因此,“中国式”管理常常受挫。塞内加尔作家盖伊(AdamaGaye)在《龙与鸵鸟》一书中,记述了多年来观察到的情景:“中国人不同当地人融合,他们生活在非洲的那种格局有点像种族隔离。”
4.树立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形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或多或少将某些缺陷移植到了遥远的非洲,在当地和西方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甚至影响到某些非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南非农林渔业部长乔马特-彼得森(TinaJoemat-Pettersson)2011年12月不点名地说有些国家在非洲大陆的表现如同“新殖民主义”:“他们带来劳工、设备、肥料和种子,利用当地的土地种粮,最后撤走。他们没有给当地留下什么东西,可能只留下枯竭的土地。”瑏瑩投资海外的中国境外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欲取得成功,取得当地社会的认可,为当地居民认同,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故此,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合作伙伴以及当地员工的关系对企业的形象非常重要。投资办厂,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和短期的效益,完全不顾当地民族的利益,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开发及对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项目上,更应注意这个问题。援非企业就像中国的招牌,既反映了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又反映了有关企业的工艺水准和管理水平。因此,向非洲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的价值,这有利于中国境外企业获得持续的利益,以及维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
5.建立企业非洲投资宏观环境评估体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随着中资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非洲,劳资矛盾引发的冲突势必还会增加,类似的流血事件也还可能发生。中资企业进入非洲投资前,就要切实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然而,单凭企业自身能力,很难全面、准确掌握海外投资国或地区的风险,政府应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把关者和宏观环境信息提供者。目前,为支持和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投资指南,可是对于不断变换的非洲局势和当地国家或部族之间的纷争,现有办法指南仍然不能对特定国家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及时跟踪和整体评估,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提供的参考有限。由于中国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对非洲当地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因此导致中国企业非洲投资所受引导不足,部分企业盲目投资一些饱和产业,故而造成同类企业间恶性竞争、互相压价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宏观环境研究缺失,政府非洲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始终未能建立。近几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发生的多场政治危机前,都未作好充分准备和及时应对,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在利比亚发生动荡前,中国政府未就利比亚政治危机作出任何预警,导致国内75家企业(包括13家央企)的50个大型项目可能就此“打水漂”。
总之,随着非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巨大的非洲市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对非政策,采取行动占领非洲市场。甚至新兴国家近年来也已成为非洲的新投资者,使非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现在,中国和非洲都面临着争取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双方深入探讨如何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必将对中非关系的跨世纪发展,对促进南南合作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王丽娟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