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外原产国效应理论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经济研究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原产国效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
1.原产国效应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近期,学术界广泛采用多线索来研究原产国信息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将产品和国家信息一致性、原产国形象与产品形象的匹配度等原产国信息作用的不同形式作为考察影响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前导因素,并综合考虑消费者熟悉度、消费者参与度及消费文化等因素的调节作用。有研究指出,被评价产品的原产国与消费者普遍持有的关于产品和原产国之间关联感知的一致性会对该产品产生更为正面的评价。该研究通过调查加拿大消费者对丹麦品牌的感知状况后发现,鉴于丹麦在消费者的印象中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消费者认为,该国生产的复杂产品与其它国家产品相比具有更好的质量,丹麦组装的产品(无论是否有丹麦生产的零部件)比加拿大组装的丹麦产品评价要高,即“丹麦品牌丹麦造”对消费者购买刺激最大。鉴于消费者往往将自己喜欢的产品属性与某一国家联系起来,研究人员以此为出发点验证消费产品类别与国家形象感知的匹配性,特别验证了消费者是否从某一特定国家出发感知所有产品,抑或这种效应对某一特定产品类别是否有特殊性。研究发现,当国家形象与产品形象高度匹配的情况下,原产国信息正向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评价;相反,原产国信息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另有研究在实证检验原产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估的影响时,将消费者熟悉度与消费者参与度指标纳入分析框架进行综合考虑;更有学者考查了特定国家的消费文化特征在原产国效应发挥作用中的影响,完善了原产国效应在产品评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2.原产国效应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关于原产国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近期研究依然延续多线索思路,将原产国、国家、产品相关属性以及消费者的参与程度联系在一起,探究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交互作用。学者们提出,原产国信息是结合其他信息性线索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发挥作用的,产品、品牌和原产国信息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并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一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原产国相关信息、国家形象、产品属性及消费者特性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并采集数据进行验证。原有研究多针对原产地形象和国家形象分别进行讨论,却忽略了他们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联合作用,近期关于中国消费者对加拿大高科技产品的感知和评价情况的调查说明,二者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方面的联合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基于原产国形象和品牌形象的联合调查视角,一项关于英国消费者对美国品牌和中国品牌的购买意向的研究说明,当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品牌资产较高,但该品牌来自于原产国国家能力感知较低的国家时,品牌的优良声誉会促进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喜爱和购买倾向。通过调查香港年轻消费群体关于原产国品牌及个人产品参与对购买意向交互式影响的研究发现:原产国品牌可以干预购买参与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另据一项关于跨国企业的品牌名称策略的研究发现:原产国品牌信息在有民族优越感的消费者产生购买意向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品牌名称中标注原产地信息越具体详尽,消费者的民族优越感对其购买意向的影响越强烈。多项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也有学者从批判的角度指出,消费者购买行为并不取决于原产国信息是否被营销人员提及,而取决于目标消费者对原产国信息是否敏感,只有被消费者感知到的原产国信息才对购买行为起作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原产国信息、消费者参与、消费者感知对消费者购买意向与购买决策的综合作用机制。近期关于原产国作用的研究更趋向于多因素综合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现阶段关于原产国/原产地信息对消费者知觉和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消费者行为某个阶段的关注,而验证消费者购买行为全过程影响的综合模型相对少见。除有一项研究对前期模型进行了拓展之外,鲜见整体模型的提出、修正或检验。
二、原产国效应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产品因素对原产国效应的影响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产品因素对原产国效应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探讨多线索或多个产品因素作用下,原产国效应对不同类别产品影响存在的差异性。一项对日本消费者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品牌和产品而言,原产国效应对消费者品牌形象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另一项针对中国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过程中原产国信息对其购买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原产国信息是消费者评价葡萄酒的重要变量,但与产品价格的影响相比没有显著差别,而与品牌相比,却比品牌重要。在西欧三国进行的关于消费者对乌拉圭牛肉的接受度调查显示,原产地是影响其做出消费决策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饲养方式和价格。而学者们针对奢侈品市场的研究结论则存在差异,有学者指出对于奢侈品而言,原产地信息相比商品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更为重要。另有学者认为,产品的设计和品牌在消费者选购特例品和奢侈品的过程中影响最大,原产国影响最小;而购买便利品时,价格则是消费者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鉴于以上结论的多样性,未来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继续在其他国家开展跨文化研究,以期进一步求证;此外,使用其它的研究工具(定性的和定量的)同样很重要,可以实现在更大范围的样本内进一步精细而准确地讨论品牌和原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关注原产国效应与品牌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原产国与产品(公司)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存在的交互作用,学者们同时检验了原产地与品牌的交互作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对二者的重要性做出了权衡和比较。相关研究显示:原产国效应(有利的/不利的)大于品牌形象的作用,有利的国家形象能够弥补力量薄弱的品牌,但一个实力雄厚的品牌不会抵销消极感知的国家形象。也就是说,即使品牌坚挺,消费者对原产国的不利态度的影响也很难消除。另有学者提出,品牌在原产国形象与消费者购买意向中起中介作用。检验品牌收购后原产国信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时发现,整体国家属性和整体产品属性对消费者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更进一步来讲,整体产品属性在整体国家属性与消费者购买意向间发挥中介作用。一项关于原产国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发现,原产国形象间接作用于消费者购买意向,原因在于其影响被品牌形象完全中介。国家形象和产品类别形象通过对品牌形象的作用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品牌形象方差的60%通过原产国形象和品牌熟悉度得到解释。在两项关于奢侈品品牌的原产国效应研究中均发现,原产国形象和品牌形象一致性的方向和强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当品牌形象与原产国形象的一致性是公认的,产品的感知质量更受消费者欢迎,消费者更容易产生购买意向。
2.消费者因素对原产国效应的影响消费者特征、产品熟悉度、产品知识和消费者参与度是公认的影响原产国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指出消费者的社会阶层也是影响原产国效应的前导因素。关于产品熟悉度。学者们通过调查产品熟悉度在原产国效应中的调节作用时发现:低熟悉度时,原产国形象的光环效应起作用;若消费者有类似产品的知识,在评估产品时就会较少地运用原产国形象评估。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原产国形象对产品评估的重要性只有在产品熟悉度高时才体现出来。对该领域进一步探究,通过澳大利亚50万份的消费者数据库抽样调查发现:在光环效应起作用的情况下,原产国形象与消费者产品评估之间的关系随其产品熟悉度增加而减弱;在总括效应起作用的情况下,原产国形象与消费者产品评估之间的关系随其产品熟悉度增加而增加。也有学者在其研究中证实,消费者的产品知识在原产国形象和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调节作用在统计上显著。关于消费者参与度。消费者参与度在原产国效应中的调节作用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视角从消费者参与度调节作用的存在性逐渐深入到其作用的方向和强度。通过保险业和餐饮业的实证研究,检验了消费者参与在原产国形象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原产国品牌和消费者产品参与度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具有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参与水平低时,原产国品牌对其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而当消费者参与水平高时,影响作用则不显著。另有研究验证了在消费者评估产品时其参与程度对原产国形象作用的重要影响。高参与度的产品,消费者在评价指定的产品时,常采用直接方式,即通过必要的认知评估他们可获得的信息,不会只使用价格、设计等线索,而会借鉴包括原产国形象在内的更多信息;而当消费者产品参与度低时,则采用间接方式评估产品,即立足更加突出、更容易获得的线索。消费者在评估他们较少涉及的产品类别时,更多依赖于原产国形象,原产国形象与产品评估间的关系随参与度的减弱而增强。
3.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原产国效应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原产国效应受产品类别、消费者专业知识、熟悉度和消费者经验等多因素的调节。研究发现,品牌资产和消费者的购买参与不仅影响消费者对所购买的服装产品的评价,而且还共同影响着消费者对项目质量的评价及其最终购买的可能性。在一项品牌产地认知率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原产国认知决定因素整合模型中,受教育水平、消费者与国外品牌国的融合、用户分类表现、品牌经验、品牌名称与真实品牌产地一致性等诸多因素均对品牌产地认知有正向影响。2010年的一项研究将国家形象、产品属性、认知价值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纳入一个整体框架,综合考虑购买决策过程中原产国信息的作用。亦有研究从品牌-国家一致性、科技复杂性、COO(原产地/原产国,countryoforigin)等三个维度综合讨论对产品评估的影响,并将产品-国家熟悉度、产品参与和产品经验作为调节变量纳入讨论的系统中。除了将产品要素、消费者特征与原产国效应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学者们还进一步指出,民族文化、市场状况、产品差异性、品牌差异性均影响原产地信念。原产国效应受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历史实践、公共关系、传统、行业、技术先进程度、产品的代表性以及地理临近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以上可见,2007~2013年,国外学术界关于原产国效应的多线索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多项研究提出将产品、品牌、消费者、市场以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微观和宏观因素在内的多层级线索综合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其在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影响。采用多重线索交互作用的视角探究原产国效应的影响更符合国际市场上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对于企业制定国际营销策略、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三、混合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
早期学者们将来源国划分为两个具体的维度,即产品装配国和产品设计国。随后又将来源国的概念分解为设计国、部件国和装配国。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来源国还包含诸如品牌起源国、产品制造国等等。随着国际合作的加深,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声称自己是产品的唯一生产者,当产品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起源国时,便被称为混合来源国产品。自198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混合产品”中存在的混合来源国现象以及混合来源国效应对消费者产品认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到1990年代学者们将研究的触角延伸至考查不同来源国维度对产品质量感知可能产生的交互影响,学界对于混合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兴趣始终未减,使得混合来源国相关理论得以丰富和拓展。2007~2013年,国外学者围绕来源国效应的多维度识别开展的研究工作深入而有序,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品牌来源国、产品制造国、产品设计国、产品装配国等来源国子维度对消费者知觉和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消费者对某一个品牌的感知同与该品牌相关的很多国家有关,其中包括产品组装国、产品设计国、产品制造国以及品牌起源国。一项针对韩国大学生非处方药消费行为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产品设计国和产品组装国对消费者质量感知和购买意向影响显著。另有研究将原产国识别为两个维度:品牌起源国和品牌制造国,并分别检验品牌起源国、品牌制造国这两个维度对品牌资产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品牌形象和品牌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品牌起源国与品牌资产的两个主要维度有正向的关联,而品牌制造国对品牌质量影响显著,对品牌形象则没有影响。此外,鉴于消费者对其所购买产品和品牌来源的有限兴趣和知识,学者们对于研究设计中继续使用传统的原产地(Country-of-origin)概念提出了质疑。Samiee在其2011年开展的研究工作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多的品牌是由多国参与零部件组装而联合生产的,现实中难以将某产品归属于某一个国家,相关原产国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价值之间存在脱节,与原产国相比,品牌起源国却与某国直接相关。对于这一观点,Magnusson等人予以了肯定,并通过实证研究补充发现,无论消费者的品牌来源国感知准确与否,其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影响均显著。另据在印度医药行业开展的关于原产国形象与通用药品(genericdrug)品牌资产关系的研究发现,品牌起源国对品牌形象感知影响显著。对印度消费者来说,消费者将品牌与它的起源国联系起来,而并不在意它实际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在考查地区品牌形象(regionalbrandimage)对消费者质量感知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地区品牌形象比标签中的产地信息更重要。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品牌来源国对消费者品牌形象感知的影响要比其他来源国维度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在国际市场开展跨国营销业务时,突显品牌来源国信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四、研究工作的不足、改进与展望
1.理论基础研究的欠缺与挑战尽管关于原产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已逾40年之久,且仅在过去十年中关注原产国的研究超过100项之多,但从整体来看,原产国相关问题研究仍十分零散,均为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中某些环节的局部分析,且大多数为事实性概括,缺少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构建和理论基础挖掘。2007~2013年,仅有少数几项研究如Bhaskaran、Profeta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原产国效应综合因素分析及模型的构建,但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对综合模型的运作机理进行检验。同时,对原产国效应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很不完善,学者们对于消费者如何运用原产国信息评价产品、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哪些因素将强化或抑制原产国效应的影响等问题并未形成一致看法。因此,在原产国效应产生与作用机理等理论基础方面,还需要国内外学者们做更广泛而深入的探究性研究,以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原产国理论体系。
2.方法论方面的不足与改进在2007~2013年原产国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在研究方案设计、调查手段、样本的选择等方面均进行了新的尝试及改进。如学者们几乎不再采用单一线索设计,而采用多线索设计,综合考察原产国效应及其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交互作用;所选择的调查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更侧重于对所在地区居民的调查;涉及产业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研究频繁涉及的农业、畜牧业和酿造业,而是涵盖了零售业、制造业(家电、汽车、摩托车、IT制造业、服装、食品)以及保险、金融、餐饮等服务产业;商品种类多样化,包括便利品、选购品、奢侈品等类别;改变了原产国研究在发展中国家相对欠缺的情况,近期多项研究在非西方国家展开,如在亚洲的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等也有学者进行尝试。但是,学术界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与不足,如Samiee等学者早在2005年就曾指出学术界关于原产国问题在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弊病,大多数实证研究机械化地暴露产品和品牌原产国信息,迫使被试者接受原产国信息刺激,做出产品评价和购买选择,这种研究设计的思路存在夸大原产国作用的可能,容易造成夸大原产国效应的负面后果,部分学者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另外,原产国策略常作为跨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文化背景的选择对于验证原产国效应的客观存在性具有现实意义。学者们应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寻求实验方案改进的突破口,从而保证和提高实验质量。
3.实践应用的多元化与前景近年来,MiriamM.和JinK.L.等部分学者将原产国形象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及打造企业竞争优势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LeeH.M.和LeeC.C.尝试从营销学视角调查原产国效应在企业海外并购、结盟及合作伙伴的选择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指导企业并购后的品牌重新部署战略的制定工作;[26]BellR.G.等关注原产国效应在企业海外IPO中对IPO业绩的战略作用;BrunoG.等学者将研究视角立足于产地、原产国标签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求建立溢价模型。学者们对原产国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开始新的尝试,但依然凤毛麟角,大多数研究均围绕证明原产国效应的存在性展开实证调查,而原产国相关问题本身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的,因此,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上述提及的消费者层面、组织层面、企业战略联盟层面等多个方面对原产国效应及原产国形象的管理和应用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尝试。
作者:盛亚军包薇孙丽辉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