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绩效管理视角下教育成本研究范文

绩效管理视角下教育成本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绩效管理视角下教育成本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绩效管理视角下教育成本研究

《财会研究杂志》2014年第十一期

一、教育成本与高校整体绩效管理的重要关联

随着多渠道筹资体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要求高等学校报告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呼声日趋强烈。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8月,全国有9个省份已经调整了普通高校收费标准,有6个省份正在启动调整收费标准的相关程序,学费调整更加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成本的广泛关注。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和高校自身都开始有了了解教育成本的迫切愿望。政府财政部门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以便确定生均拨款定额,并对财政投入进行追踪问效;物价管理部门希望得到教育成本信息,以便据此核定学费标准,维护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权益;学生及家长关注教育成本信息,以此判断学费标准是否合理,自己是否超额承担了教育成本;高校自身也逐步意识到获得准确的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与高校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办学效益问题、规模发展问题、内部管理问题和经费投入问题,都与教育成本有着直接而具体的关系。

(一)成本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都应该将从事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要讲求经济效益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并使其成为单位或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办学必须讲求社会效益,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等教育服务要维持持续性再生产,当然也不应该无视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既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经济效益是任何单位从事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理所应当也应以此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办学虽然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问题。实际上,所谓办学的经济效益,并非指办学一定要获得经济利益回报,而是指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教育服务。办学的经济效益可以用等量的教育经费所培养的合格毕业生人数来衡量,也可以用培养一个合格毕业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量来衡量。所以,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可以作为评估高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高校办学能够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即使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基本达标的前提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仍然很难两全其美。有时候,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效益不错,但办学成本较高,学费标准较低;而另外一些专业投入相对较少,办学的经济效益显著。如果只举办社会效益好的专业,将会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如果只举办经济效益好的专业,显然又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目前情况下,高校更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质量和效益求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可以缩短学生掌握等量知识,培养相应能力所需的时间,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同时,高校应该在不损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大胆追求经济效益,既要举办一些社会效益好但投入高的专业,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必须举办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专业,为学校的运转和发展筹措经费。所以,高校在分配招生计划时,除了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需要之外,还应该测算各专业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考察各专业现行的学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办学效益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的责任。

(二)成本与规模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16367.21元,较之前已有了较大增长,也完成了国家提出的高校生均拨款12000元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因此希望继续大幅度提高财政拨款或学费标准来筹措更多的教育经费既不现实,也缺乏法律依据。高校应更多地在现有经费基础上着眼于合理地降低成本,以此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成本必须与对高校办学规模的规划和设计联系起来,同时还应该在准确测算各专业生均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上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数。只有当办学总成本小于或等于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之和,或者说生均办学成本小于或等于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学费收入之时,才能补偿高校必要的的资源耗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靠的物质保证,这种规模的确定也才有经济学和会计学意义上的依据。如果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学费收入之和等于或大于生均办学成本,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扩大规模;如果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学费收入之和小于生均办学成本,从成本角度考虑,则不宜扩大规模。如果不考虑办学成本,盲目扩大规模,最后只能是降低教学基本条件,降低培养目标要求,降低学生竞争能力。但是,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高校办学绝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即便是收益大于办学成本,也不能任意扩大规模,因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必须兼顾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条件和承受能力。当然,也不能随意减少学生规模。学生规模太小,会增大生均教育成本,导致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低下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比较理想的选择是,通过准确的教育成本核算,找到最佳规模的临界点,维持一个合适的学生规模,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要,又能够保证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成本与管理现代管理决策与传统管理决策的重要分水岭之一,就是要看是否主要依赖数据进行规划和控制。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数量关系,要实现高校的科学管理,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标准和方法对上述活动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和描述。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定量反映在教育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各项成本信息当中。因此,分析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学校之间或同一学校不同时期之间的教育成本数据,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学校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或同一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管理水平的变化。从前以教育投入不足来掩盖教育资源的浪费,如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达到基本线以上,对教育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也就提上了日程,近年来反复被提到的绩效评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目前,高校虽然还存在着投入不足而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但同时还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利用率不高和资金浪费现象。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状况在高校并非绝无仅有,新校区建设的贪大求全、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仪器设备的闲置等现象在一些高校也相当普遍。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内部管理水平,而高校的内部管理水平会在教育成本数据中得到反映。因此,全面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以作为检验高校管理水平的一个价值形态的量化考核指标。如果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或某一过程的实际成本超过了其他学校的平均成本,而该项教育服务并未超过其他学校的平均水平,则说明该学校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浪费现象;反之,则说明管理水平较高。进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可以促进高校强化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尽可能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在不降低教育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教育成本。

(四)成本与投入有学者认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培养学生的全部费用。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是因培养学生而发生的资源耗费,或者说,培养学生需要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必然而且应当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指数、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排除在外的话,那么教育成本信息则可以成为衡量高校投入是否充足的标尺。成本太高而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一般,则必然存在浪费;但成本太低也未必一定意味着学校管理水平的先进和运行的高效,低成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投入不足的结果。在一些重要的教育成本构成项目上,如果成本太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生的实际训练方面的成本太低,则说明在学生身上的投入不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必然会降低,学生的文凭就会贬值,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削弱。学生也就会认为他们缴纳的高额学费难有所值,高校的形象和外部环境也会因此而恶化。同时,教育成本的构成即投入的方向也非常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即要保持人员成本和教学学生成本等的合理比例。不重视吃饭问题,片面降低人员成本,会造成人才的流失,高校当前的教育教学会受影响;如果不重视建设问题,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不足,学校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结语

当前,政府、高校和社会高度关注高校绩效评价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可以将绩效评价作为其自身发展的一个标尺,而强化教育成本的控制能力,提高教育成本的控制水平能够便于高校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纵向对比,充分认清形势,取长补短,弥补差距,迈向更高的目标,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长足发展。

作者:张蕾单位:成都大学